實用癌癥雜志
- 羥喜樹堿通過誘導自噬抗宮頸癌的機制研究
- 宮頸癌組織中KLF4表達與外周血KLF4水平的相關性分析
- IL-1β、IL-6、IL-17的表達和HPV感染與宮頸癌的相關性研究
- 宮頸癌患者血清中hmga1和CK19蛋白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
- 腦膠質瘤患者血清UBE2C、HIF-1α的水平變化及其意義
- Luminal型乳腺癌中TBX3表達及其與P53、PS2表達的相關性
- Vasohibin-2與肝癌肝移植術后復發(fā)轉移及預后的關系
- AFP、AFU、GPC3及GP73聯(lián)合檢測對原發(fā)性肝癌的診斷意義
- CD4+CD25+調節(jié)性T 細胞對晚期肺癌患者免疫抑制作用的研究
- 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化療過程中體內血漿D-二聚體及纖維蛋白原水平臨床分析
- 化療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突變狀態(tài)的影響
- 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聯(lián)合腫瘤標記物檢測在非小細胞肺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 肺癌化療前后NSE、CEA、SCC-Ag的表達及意義
- 多西他賽注射液聯(lián)合放療對食管癌患者血清IL-6、IL-8及CRP的影響
- 丙胺酰谷氨酰胺注射液對食管癌術后患者半乳糖凝集素-3、D-二聚體及環(huán)氧合酶-2的影響分析
- RNA干擾Nodal基因對胃癌細胞凋亡及血管生成的影響
- ω-3多不飽和脂肪酸(ω-3 PUFA)對存在營養(yǎng)風險的胃癌患者術后炎性反應的影響
- 丙泊酚聯(lián)合順式阿曲庫銨對老年結直腸癌患者圍手術期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的影響
- 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經微波消融聯(lián)合肝動脈栓塞化療的效果和肝功能變化情況
- 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在左半結腸癌根治術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 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與開放性手術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
- ERAS外科理念在腹腔鏡輔助遠端胃癌根治術中的臨床應用研究
- 全胃切除術與近端胃大部切除術治療胃底賁門癌的遠期療效對比
- 胃癌患者圍手術早期應用免疫增強型腸內營養(yǎng)制劑的臨床觀察
- 早期遠端胃癌行胃部分切除術中保留迷走神經的臨床療效分析
- 基因芯片高通量對ALDH2基因多態(tài)性檢驗及生活習慣與胃癌易感性的關系
- 海藻酸鈉微球在肝動脈化療栓塞治療中晚期原發(fā)性肝癌中的療效研究
- 不同的TACE化療劑量對肝癌患者血清纖維化指標和生存率的影響
- 經皮經肝膽道引流與膽道金屬支架置入治療肝門部膽管癌的療效分析
- 腹腔鏡下保留腎單位手術與開放手術治療腎腫瘤的療效比較
- 腹腔鏡與開放性腎部分切除術治療惡性腎臟腫瘤的效果及對腎功能的影響
- 新輔助化療聯(lián)合手術治療宮頸癌的效果及對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
- 尼妥珠單抗聯(lián)合調強放療及周期化療治療局部晚期宮頸癌的臨床觀察
- 不同化療方案在局部晚期宮頸癌患者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對比
- 老年肺癌放化療前后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培養(yǎng)及藥敏分析
- 貝伐單抗聯(lián)合培美曲塞加順鉑化療方案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生存率的影響
- CIK細胞對一線化療后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維持治療的療效分析
- 中央型肺癌的CT增強掃描診斷及價值分析
- 非小細胞肺癌調強放療與螺旋斷層放療劑量學的比較研究
- 術后輔助放療對ⅢA-N2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探討
- 調強放療與三維適形放療治療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療效及毒副作用對比
- 奈達鉑聯(lián)合氟尿嘧啶誘導化療治療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
- 唑來膦酸聯(lián)合89Sr治療惡性腫瘤晚期多發(fā)骨轉移的療效觀察
- PVP術治療胸腰椎轉移癌的臨床療效觀察
- 鎖定接骨板聯(lián)合同種異體骨治療四肢長骨良性骨腫瘤伴病理性骨折的60例療效分析
- 顯微外科與常規(guī)手術治療功能區(qū)矢狀竇鐮旁腦膜瘤的療效對比
- 頭頸部復發(fā)癌及第二原發(fā)惡性腫瘤再程放療的效果分析
- 促甲狀腺激素抑制治療對分化型甲狀腺癌術后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
- 表柔比星聯(lián)合紫衫醇治療三陰性乳腺癌的臨床觀察
- RCHOP治療32例彌漫大B細胞性淋巴瘤的臨床觀察
- 血液腫瘤患者真菌感染相關危險因素及病原學特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