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珍
悶熱的空氣,紋絲兒不動,被太陽烤燙了的大地散發(fā)著炙人的氣息……
每年的七、八月份,季節(jié)進入了盛夏時期。這時的氣象特點主要是氣溫高,熱輻射強,氣濕大而風速小。在我國的許多地區(qū),氣溫都在攝氏30度以上,有時可高達40度。人體除受太陽輻射的直接作用外,地面的二次輻射也對人有影響。于是引起人體生理機能的一系列變化。
謹防中暑在正常情況下,人體不斷進行物質代謝而產生熱量,通過皮膚和呼吸道散發(fā)熱量。腦部的體溫調節(jié)中樞,可使產熱和散熱始終保持動態(tài)平衡,從而使體溫恒定。
盛夏季節(jié),由于氣溫及周圍物體溫度接近或高于人體體表溫度,人體就主要靠汗液的蒸發(fā)來散熱。如果空氣中濕度很高,汗液的蒸發(fā)也會發(fā)生困難,這時雖大量出汗亦不能達到散熱的目的,結果過多的熱蓄積在體內,使正常的體溫平衡發(fā)生破壞,體溫就會升高,並引起頭昏,服花、心慌等一系列中暑的癥狀。
一般認為,環(huán)境氣溫超過32℃時就可能有中暑病人發(fā)生。在同樣高氣溫條件下,如同時存在高氣濕或強烈的熱輻射,特別是風速小的時候,則更易發(fā)生中暑。當然,中暑與勞動強度、作息制度、個人的健康狀況及其對高氣溫的適應性均有密切關系。勞動強度過大,持續(xù)勞動的時間過長,缺乏休息,睡眠不足,體弱多病,以及不能及時補充水和鹽,都可能成為促發(fā)中暑的因素。
當心事故夏熱還可以引起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抑制,使人的注意力不集中,肌肉工作能力,動作的準確性和協(xié)調性以及反應速度都會降低,容易發(fā)生工傷事故。因此,夏季應根據(jù)不同的工作情況,合理安排作息時間。
預防疰夏盛夏的濕熱氣候,還會使一些體弱兒童和青年婦女感到全身困倦無力,口淡無味,胸悶腹脹,不思飲食,少數(shù)人並伴有低熱。這就是民間所說的“疰夏”,中醫(yī)則稱之為“濕阻”。之所以出現(xiàn)
“疰夏”,那是由于;脾胃薄弱的人,或受了暑天的濕氣,或過多的飲食生冷,使脾胃受傷而誘發(fā)此病。這種人除要平日加強體育鍛煉外,入夏后飲食宜清淡,韭可用鮮藿香、佩蘭等芳香化濕藥物煎湯代茶,也可服用利濕健脾的苡米仁湯,這能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
易發(fā)腸道傳染病夏熱,促使體內血液重新分配,血液會大量奔向體表,因而能引起消化道的貧血,同時,唾液分泌會受到抑制,唾液淀粉酶活性降低和鉀鈉含量減少;胃腸遭的肌肉松馳和收縮功能會減弱;胃液的生成和分泌也減少了;再由于大量排汗和氯化物的損失,導致胃液中酸度減低。而夏天的大量飲水也會稀釋胃酸。這些因素,都能降低胃腸道對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
與此同時,濕熱的盛夏氣候,又非常適宜細菌的生長殖繁。這時的食物比任何季節(jié)都容易腐敗變質,加之又是蒼蠅的“黃金季節(jié)”,那害人的蒼蠅攜帶著“細菌炸彈”,到處飛舞,極為活躍,大大增加了“病從口入”的機會。這些條件加上上述的胃酸濃度的下降就造成了夏季腸道傳染病的易發(fā)。所以,我們在盛夏季節(jié)尤其要注意飲食衛(wèi)生。
注意皮膚病夏熱,出汗就多,如果汗液排泄不暢,經(jīng)過細菌的作用,會使汗腺開口處皮膚發(fā)生急性炎癥,從而形成瘡癤和痱子。愛哭的胖娃娃和久病體虛的患者,容易出汗,尤其容易生痱子和瘡癤。但並不是說出汗多的人都會這樣,全身的健康狀況、皮膚的抵抗能力,才是決定生痱子和長瘡癤與否的主要因素。夏季經(jīng)常洗澡,保持皮膚清潔衛(wèi)生,注意居處涼爽通風;衣著寬敞而柔軟,這些都是預防皮膚疾病的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