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昌國
古代中國境內(nèi)生活著許多黑種人,這在古書中有記載。
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古本竹書紀年》提到,夏“后勞”三年、“后泄”二十年,先后有“九夷”“六夷”來朝,這“九夷”和“六夷”中都有“玄夷”。玄者,黑也。“玄夷”即黑色之夷。
《山海經(jīng)》為我們列舉了若干黑人部落的名稱,它們是:不死民、梟陽國、雨師妾、厭火國、勞民國等等。
古代中國境內(nèi)的黑種人,卷發(fā)、口闊,身材短小,皮膚暗褐。周秦以后,把它們通稱為“僬僥”或“僬僥氏”。僬僥或作周僥,都是朱儒的音轉(zhuǎn)。僬僥者,矮黑人也。《國語·魯語》:“仲尼曰:‘僬僥氏長三尺,短之至矣”?!读凶印珕枴?“僬僥國,人長一尺五寸”。人長“三尺”或“一尺五寸”,顯然言過其實,但體形短小卻是真的。
古代中國境內(nèi)的黑種人,并非土生土長,他們是在漫長的歲月中,從中南半島、南洋群島、印度次大陸逐漸遷移過來的,直至如今與我國山水相連的越南和印度,以及我們的近鄰菲律賓、馬來西亞、安達曼群島、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以及日本,還有為數(shù)不少的黑種人在那里勞動生息。這種遷移的活動可以從《后漢書》的兩項記載中看出點蛛絲馬跡來。
《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傳》:“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徼外(國境外)僬僥種陸類等三千余口舉種內(nèi)附,獻象牙、水牛、封牛?!边@就是說,東漢前期,尚有黑種僬僥人從中國以南的地區(qū)內(nèi)遷。
中國境內(nèi)的黑種人,由于不斷同其他民族融合,人數(shù)漸漸減少。但是直到三國和唐,在皖南的黃山和湖南的道州還有他們的遺類,他們分別被稱為“短人”和“矮民”。當時朝廷常常將他們征貢來充當奴隸或梨園小丑。
我國的黑種人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消失了,但是他們的種族特征卻頑強地留給了后代中國子孫,特別南部中國居民身上更為明顯。
(摘自《呼和浩特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