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斯·普蘭 張金銓
三百零五英尺高、舉世無雙的自由女神像,作為美利堅合眾國自由的象征,聳立在紐約港。然而,你知道是誰雕塑了這尊自由女神像的嗎?
他就是十九世紀末的一位富于創(chuàng)造力的著名藝術(shù)家,弗雷德里克·奧古斯特·巴托爾蒂。巴托爾蒂于1834年8月2日生于法國,是早年移居法國的一個意大利人的后裔。巴托爾蒂在青年時代就專注于雕刻藝術(shù)。在路易·拿破侖·波拿巴于12月發(fā)動政變推翻第二共和國的那天,他走上巴黎街頭,目睹了使他終生難忘的景象:一群共和黨人在街上設(shè)置了路障,當(dāng)夜幕降臨時,一個少女手擎火把,高喊著“前進!”跳越了路障。波拿巴的士兵開了槍,這位少女應(yīng)聲倒地身亡。目睹這一切,巴托爾蒂驚恐失色,目瞪口呆。自此之后,這位高擎火把,不知名的少女就成為巴托爾蒂心目中自由的象征。
埃及之行使這位藝術(shù)家萌生了對巨大雕像的酷愛。在埃及旅行期間,他畫了一冊又一冊這個古代王國群雕的素描畫?!拔液喼泵宰×耍彼麑懙?,“被那些肅靜、莊嚴的花崗巖雕像迷住了。這些雕像的仁慈而冷漠的凝視,好象在蔑視著現(xiàn)實而著眼于無盡的未來?!?/p>
1865年,巴托爾蒂結(jié)識了法國杰出的自由主義者愛德華·德·拉布萊。拉布萊對美國及美國式的民主推崇備至。由于受到拉布萊的影響,巴托爾蒂產(chǎn)生了雕塑一個自由女神像的念頭。當(dāng)拉布萊得知美國要在1876年慶祝獨立一百周年時,他就極力敦促法國為紀念這個節(jié)日作出自己非同一般的饋贈。這激發(fā)了巴托爾蒂的創(chuàng)作熱情,從而提議建立自由紀念碑,并表示要為建碑而奉獻出自己全部雕塑技藝。
他沒有煞費苦心地去尋找模特兒,在一次婚禮上,他遇到了珍妮·布依西歐,一個皮膚略略黝黑,具有女神形態(tài)的美貌少女。巴托爾蒂說服了后來成為他妻子的珍妮,為塑造“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做模特兒。而自由女神的臉孔則是另一位更典型,更嚴肅的婦女形象——巴托爾蒂的母親。
雕像的草圖到1869年才告完成。但是,1870年爆發(fā)了普法戰(zhàn)爭。這位雕塑家只得暫時放棄他的宏偉計劃而“投鑿從戎”。戰(zhàn)爭以法國戰(zhàn)敗而告終。巴托爾蒂返回法國,更加堅定了完成他夢寐以求的建立自由紀念碑的信念。
1871年6月巴托爾蒂乘船赴美。當(dāng)航船在拂曉抵達紐約港時,他對晨曦中伸入海灣的貝德羅島的景色贊嘆不已?!昂翢o疑問,這正是矗立我的雕像的地方,”他說,“讓人們從這兒看到新大陸,讓自由之光從這兒照耀著歐美兩大洲?!?/p>
為爭取對他的計劃的支持,巴托爾蒂在美國進行了三個多月的旅行?;氐桨屠枰院蟊慵庇谥止ぷ鳌5?,財政方面存在困難。1875年1月,拉布萊組織了法美聯(lián)合會來籌集資金。這是一件贈送給美國的禮物,只要求美方提供一個底座。該聯(lián)合會在籌集資金呼吁書中寫道,“這座自由紀念碑將成為法美兩國人民共同努力的結(jié)晶。因為法美兩國人民間的兄弟情誼是在為爭取美國人民的獨立斗爭中共同培育起來的。
集資工作尚無頭緒,巴托爾蒂便急忙在大廳中建起工作間開始工作。為了無損于雕像的外部形象,他設(shè)想使這座自由女神像高聳入云而不使用任何外部支撐物。為此,巴托爾蒂對所要使用的材料進行了嚴格的選擇,無論是石塊,還是鐵或青銅,都是太重的。所以,巴托爾蒂最后決定將展平的銅片用鉚釘鉚在一起來做成這尊龐大的雕像。但是,如何能使這個中空的巨人迎著強勁的海風(fēng)巍然屹立呢?
工程師古斯塔夫·埃菲爾獨具匠心地設(shè)計出這永世留芳的巨大雕像,從而很快解決了上述難題。埃菲爾設(shè)計出一個框架式鐵制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由四條腿支撐著。這四條腿埋嵌在超過二十六英尺厚的磚石建成的底座中,再由三根各六英寸粗的鐵杠把各部分固定在框架上使之更加堅固。這樣,雕象的銅皮就可以一片片地裱貼在骨架上了。
到1875年年中,雕像已初具雛形。雙臂的鑄模開始時使用石頭和熟石膏制成,后來又改用木頭制做。工人們在鑄模上裱貼二微米厚薄的銅片,然后再精心錘打成形。
1875年11月,法美聯(lián)合會在巴黎舉行宴會,法國總統(tǒng)及美國駐法大使應(yīng)邀出席。在宴會廳展出了雕像的縮小模型。自此之后,法國人即開始大量解囊相助。然而,美國人卻沒有立即做出響應(yīng)。巴托爾蒂認為建造自由女神像應(yīng)該是代表法美兩國人民友好的共同的工作。于是,他在1876年重訪美國。這次,他是以在費城舉行的“美國獨立百周年紀念展覽會”法方副特派員的身份訪美的。
為吸引美國公眾的注意,巴托爾蒂在展覽會上展出了雕像擎火把的手臂。觀眾無不為之驚嘆稱絕:僅僅食指本身就有八英尺長,超過三英尺粗,指甲約有十英寸寬。在火炬在底托上足可以站立十多個人。
這個巨人的手臂從費城運到紐約后,立即引起了轟動。美國人這才開始認識到法國對他們的饋贈的真實價值。僅僅幾周時間就使他在美國成為名噪一時的人物。美國國會通過決議,授權(quán)美國總統(tǒng)格蘭特代表美國接受這巨大的雕像,并同意安放在貝德羅島上。
巴托爾蒂回巴黎后,看到雕像的主體框架已高高聳立在工作棚外的空地上。很快,巨大的雕像就鶴立于巴黎的建筑群中,參觀者立即蜂涌而至以飽眼福。
然而,這時在美國,集資工作卻進行得不怎么順利。但是,當(dāng)《紐約世界報》登出報業(yè)出版商匈牙利后裔約瑟夫·普利策捐贈一千美元的消息后,情況發(fā)生了變化。很多富賈步其后塵,大量捐款。而一些小數(shù)目捐款者則通過購買雕象的宣傳畫、平版畫及樂譜的方式,使籌資工作很快完成。第一塊花崗巖奠基于1884年8月5日安放在貝德羅島。于是耗時兩年的雕像的底座的建造工作就此開始。
早在底座完工之前,人們經(jīng)??吹揭粋€身著灰色上衣,項下系著蝴蝶結(jié)領(lǐng)帶,黑發(fā),蓄著小胡子的人,在法國魯昂港忙碌著。他就是巴托爾蒂。他親自過問把他的杰作裝上“伊塞”號戰(zhàn)艦運往紐約港的工作。雕像所用的一百二十噸鐵,八十噸銅的裝箱工作整整進行了三個月之久。把所有部件從巴黎運到魯昂,用了一列七十節(jié)車廂的特殊貨運列車。當(dāng)時最大功率的吊車連續(xù)不停地運轉(zhuǎn)了十六天,才把這些珍貴的部件裝上火車。
1885年8月17日,“伊塞”號由美國軍艦護航抵達紐約港。成千上萬只船舶上汽笛長鳴,甲板上和岸邊擠滿了人群,歡呼聲雷動。
七十五個工人用繩索把自己吊掛在雕像的四周,花了六個月的時間,用三十萬顆鉚釘,把大約一百個部件固定在骨架上,最后,到10月中旬火炬安放完畢。
在1886年10月28日舉行揭幕式那天,美國總統(tǒng)克里夫蘭致辭說:“這標(biāo)志著法國人民對美國的深情厚意,從而使我們深信不疑,在我們?yōu)闋幦崿F(xiàn)一個建立在人民意志基礎(chǔ)上的,具有人道主義美德的政府的努力中,在美洲之外,我們將永遠有著一位堅定的盟友?!?/p>
此時,巴托爾蒂卻不見了。原來,他爬到雕像的頭部,這時仍由一面巨大的法國國旗遮蓋著。當(dāng)下面講話結(jié)束時,爆發(fā)了雷鳴般的掌聲。這時,這位藝術(shù)家慢慢拉動了細繩,國旗徐徐移開,自由女神這才向人們露出她那莊嚴肅穆的真容。
紐約市名譽公民,譽滿美國的弗雷德里克·奧古斯特·巴托爾蒂于1904年10月5日在巴黎逝世,這尊他夢寐以求的自由女神雕像,使他名垂青史。
(平元摘自《文化譯叢》1985年第2期)
(題圖:劉江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