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芹
《懷著鄉(xiāng)愁,尋找家園》(載《讀書》一九九五年第四期)是一支人文憂思曲,如悠悠的笛聲,“吹”出幾多感嘆,幾多鄉(xiāng)愁!
其實,對“家園”的尋找數(shù)知識分子最為敏感。八十年代中期,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那首《鄉(xiāng)愁》小詩就已經(jīng)透露出流水一般的愁滋味。事情絕非偶然,我們由“心遠地自偏”的悠閑步入到“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心靈驛站,再到變本加厲的工業(yè)化所布下的無形的“網(wǎng)”的今天。這是一個患得患失的過程。盡管不情愿,但“網(wǎng)”在收攏,人類的有限的生存空間趨向于狹小和彼此不通。
歷史的車輪向前。我們各自懷著的鄉(xiāng)愁自打托翁出走的那天始就揮之不去。那是生在塵世的于心不甘,懷著最起碼的人文情感在尋找。也許那夢寐以求的家園離我們很遠很遠,但它分明是給這個世界帶來光明和希望的“爝火”,它熊熊燃燒著,同我們的脈搏一起跳動。
我們憂愁,但決不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