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國的改革已經(jīng)進入實質(zhì)性的攻堅階段。仿佛登山者來到華山腰,正在攀援攔路的峭壁。仰首山巔,風光無限,依稀可見;回顧來路,蜿蜒崎嶇,歷歷在目。往前走,石滑風大,險峻交加;退回去,則前功盡棄,永失良機!
怎么辦?歷史又一次在考驗我們。
我們不應該忘記,近20年前我國國民經(jīng)濟瀕于崩潰邊緣,那時我們的處境比現(xiàn)在困難得多,是改革拯救了這個民族;我們更不應該忘記,當改革一次次陷于困頓的時候,是不斷的思想解放拯救了改革。1977年,針對“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當時尚未恢復工作的鄧小平同志明確提出了反對意見。1978年,他堅決支持和領導了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的大討論,并于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的大討論,并把這場討論引導為一次全國性的思想解放運動。這一年底,他的關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作為一篇標志新時期來臨的思想解放的宣言書,為隨即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乃至中國的改革奠定了基本指導思想。在深化改革的實踐中,姓“社”還是姓“資”的問題,一直是困擾人們的一個重要思想障礙,改革每走一步,這個幽靈就會跳出來。1992年春天,鄧小平同志發(fā)表南巡講話,在希望“膽子再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的同時,明確提出了判斷姓“社”姓“資”的三條標準,即“是否有利于發(fā)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chǎn)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思想障礙一經(jīng)排除,中國人的勇氣和智慧噴涌而出,改革向前大大邁出一步,綜合國力躍上了一個新臺階。
中國的改革發(fā)軔于解放思想,得益于解放思想。當今天的改革遇到新障礙新困難的時候,我們還應該在解放思想的過程中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辦法。困難和障礙的存在,說明我們尚有一些理論、觀念和辦法不能適應新的現(xiàn)實,這就要求我們更換思路,沖破藩籬,去往前人沒有走或不敢走的路上探索。有人說,中國的改革已進入操作階段,解放思想的任務已大功告成。其實不然。當“抓大放小”等國有企業(yè)改革在各地推行之際,我們不是聽到許多似曾相識的言論嗎?有人說,改革的阻力除了思想觀念,更多的是利益機制在起作用。是的,這正說明了當前思想解放的艱巨性和復雜性。改革就是要打碎舊的利益機制,代之以嶄新的符合市場經(jīng)濟要求的利益機制。對于那些舊體制下的既得利益者,如何看待既得利益的得失,也有一個解放思想的問題。這個過程也許是很痛苦的,唯其如此,國家才能獲得新生,個人才能獲得新生。
說到解放思想,許多青年朋友認為那是各級領導和父輩們的事,與己無關。誠然,我們這一代青年是中國改革的過來人,也是中國改革的擁護者和得益者;是被“思想解放”啟蒙的一代,也是不斷呼喚并且實踐“思想解放”的一代。年齡、學歷、地位等等特點,使我們渴望變革,也往往容易指責別人的保守和落伍。其實,年齡、學歷等優(yōu)勢是有限的,我們也同樣面臨著解放思想,重塑自我的任務。我們雖然年輕,畢竟生活在計劃經(jīng)濟和市場經(jīng)濟交替更迭的時代,內(nèi)心深處還有許多舊體制的痕跡。不是有人宣稱,寧可在國有企業(yè)內(nèi)部待業(yè),也不去掙辛苦錢嗎?不是有人至今不愿意鉆研業(yè)務,“人家混我也混”?不是有人還在篤信,“只要有個好爸爸,什么也不怕”嗎?這樣的精神狀態(tài),與市場經(jīng)濟的要求格格不入。這些朋友倘若不盡早轉(zhuǎn)換腦筋,肯定會被變革的大潮遠遠甩在后面。
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展示了今后15年中華民族發(fā)展的光輝前景。這個事關民族命運的戰(zhàn)略部署,眼界開闊,手筆恢宏,本身就是解放思想的產(chǎn)物。為實現(xiàn)這一偉大目標,需要全國人民特別是跨世紀一代解放思想,開拓進取。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的那樣:“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y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