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立
5月的中國發(fā)生了不少大事,而臨近月底時,滬深A股市場突如其來的“井噴”現(xiàn)象成了財經界最為特殊的近景,讓人不得不看,不得不想。應當承認,這一輪股市升勢的確不同尋常,而且在經歷了長達兩年的漫漫熊市之后,投資人對于牛市到來的企盼無論如何強烈、如何熱切都不過分。但在此過程中,我們還聽到了一種非常奇特、而且完全背離了市場規(guī)律的論調。這是有礙市場發(fā)展、必須予以反對的。
這說法以經濟學家的姿態(tài)出現(xiàn),理而論之地說,現(xiàn)在“啟動股市帶有啟動內需的戰(zhàn)略性質”,可以由股市升溫來帶動投資和內需,因而可以“振興整個宏觀經濟”。結論當然就要特別主張“看得見的手”在市場上激揚。
檢驗理論和歷史,我們完全可以指出,這種“啟動股市→啟動內需說”是根本站不住腳的。
人們都知道,股票市場作為市場經濟的一部分,在經濟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大的作用;而且股票市場的冷熱對現(xiàn)實經濟生活確實可以產生影響。比如香港就曾經有種說法,稱股市升的時候酒樓就滿了,港人紛紛吃起魚翅撈飯了。而且美國也有“股市熱了、消費旺了”的說法。這就是國外學者曾提出過的“財富效應”。
然而,其一,股市升溫、財富效應產生,本身應當是宏觀經濟形勢向好的結果,是經濟自身帶起了股市之后,后者再反過來發(fā)生某種反作用。這里經濟發(fā)展是因、股市升溫是果,因果不能倒置。其二,這種影響,也就是“財富效應”,對于消費的反作用仍是非常有限的。美國高盛公司的首席投資策略家曾就此問題進行過定量研究,發(fā)現(xiàn)財富效應對消費的刺激只占到美國整體消費的3%。其三,中國的投資者行為與美國人截然不同,中國人從股市賺了錢,主要是重新投入股市進行投資或投機,很少用于大規(guī)模消費。以定量的方式觀察,可以說股市熱帶來消費熱甚至投資熱的情況,在我們這里過去根本沒有出現(xiàn)過;目前人們對未來收入預期普遍偏低,更不可幻想奇跡發(fā)生(參看本期“宏觀經濟月評”專欄文章的分析及兩張表格)。
自去年初以來,中國經濟逐步陷入通貨緊縮已經是無可爭議的事實。經濟學家們提出了各種建議啟動經濟,政府也或交替、或并行使用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雙重手法;至少從今年3月人代會政府工作報告的精神看,這些通常用來啟動經濟的手法還將用下去。在此過程中,我們從未聽說哪個學者或決策層人士提出過用“啟動股市”的辦法來啟動內需。廣而言之,美國在30年代和90年代初都出現(xiàn)過蕭條,日本自1992年以來一直處于經濟蕭條之中,全世界的經濟學家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建議,總結了各種經驗教訓,但從未有人主張“刺激股市”之說。這里的原因非常簡單,并非經濟學家或是決策層人士思維障礙、迂腐無能,而是因為大家都沒有忘記市場經濟最基本的原理,所以從科學的頭腦出發(fā)絕不會去緣木求魚!
那么在中國的現(xiàn)實狀況下,應不應當讓股票市場對改革和經濟發(fā)展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呢?而且,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是否可以對股市發(fā)生某種影響呢?回答也是肯定的。不過,股市有自身的規(guī)律,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應通過貨幣政策來間接形成有限影響;政府可以通過符合市場經濟規(guī)律的必要制度安排(例如在嚴格的監(jiān)管和限定下合理解決券商融資渠道問題),使股市獲得健康發(fā)展的充分條件。而從根本上說,為了使股票市場在眼前和未來的國企改革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認真解決上市公司的效益不佳的問題、治理市場的結構性缺陷,才應當是全局性戰(zhàn)略行動的起始點。舍此之外,指望靠人為營造的氣氛、甚至不知何來的“場外資金”來“搞活股市”,市場縱使暫時“?!绷?,也只會是飲鴆止渴的“病牛”,在長遠的意義上對投資人、對市場、對經濟都并非好事。
5月的中國事情太多。使館被炸事件發(fā)生后,不少人甚至對加入WTO的努力和目標都發(fā)生了動搖;股市從“導彈缺口”轉至持續(xù)暴漲,也使人驚服外界因素左右市場的力量。然而,突發(fā)性的事件,以及由此引出的突發(fā)性情緒(特別是其中的過激情緒)總會過去的。平穩(wěn)地度過5、6月,我們會更清醒地看到,已經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軌道中的中國必將一如既往地走下去。過去20年改革已經印在中國人心中的市場理念是不會從根本上動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