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斌
由中國語文報刊協(xié)會、語文出版社、語文音像出版社發(fā)起舉辦的“21世紀中小學語文教育座談會”是一次備受關注的會議:這不僅因為中小學語文歷來就是備受關注的學科:也不僅因為參加這次會議的人員廣泛,有語文教師、教育工作者、教育理論工作者以及人文、社會、自然科學工作者;還因為在最近一段時間的討論中對語文教育褒貶不一,歧見紛呈,大家希望求得更多的共識。所以,這次會議承擔著重要的任務,也將產生廣泛的影響。
這次會議的目的是正確總結中小學語文教育的經驗和教訓,堅持教改方向,探討面向21世紀提高語文教育質量、提高國民語文素質的途徑和方法。
為了把這次會議開好,我們應當提倡:第一,要有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我們要力求對中小學語文教育的現(xiàn)狀作出比較客觀實際的分析。50年來的中小學語文教育,不是一切都好,也不是一切都壞。一切都好,不符合客觀實際;一切都壞,也不符合客觀實際。既要充分肯定成績,也要認真找出存在的問題。不肯定成績,把語文教育說成一無是處,會使大家無所適從,失去前進的信心和勇氣;不找出不足之處,會使大家安于現(xiàn)狀,看不清語文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的方向。
50年來,語文教育的成績是巨大的。由于推行簡化漢字,推行漢語拼音,推廣普通話,大大加快了掃盲和各項文化普及工作的進程。我國在人口數(shù)量由50年代的4.7億增至目前的12億多的情況下,文盲半文盲率卻由85%下降到15%,即做到了讓10億人口能夠識字。同期,圖書出版由每年7.9億冊發(fā)展到每年70多億冊,期刊由每年2億份發(fā)展到每年25億份,報紙由每年16億份發(fā)展到每年240億份,電視人口覆蓋率達89%。目前我國這種文化教育的大普及,科技和經濟事業(yè)大發(fā)展的局面來之不易,其中就有著國民識字,閱讀、寫作能力所發(fā)揮的效益在內,就有著語文教育基礎的也是難以估量的作用在內。,語文教育對受教育者在接受祖國優(yōu)秀文化影響,培養(yǎng)良好品格、情操等方面所產生的積極的潛移默化的作用,更是從眾多普通勞動者和許多先進模范人物的言行、修養(yǎng)中可以找出明顯的例證。
至于語文教育的問題,我認為,更多的是出在“應試傾向”上,而不是更多出在教材上,不是說數(shù)材不存在問題,教材建設應當在統(tǒng)一基本要求的基礎上進一步多樣化,入選課文題材應更加寬廣,風格應更加多樣,內容應更加貼近現(xiàn)實、貼近生活、貼近青少年學生,要進一步做到求實、求活、求精、求新。但回過頭來,審視中小學語文教材,應該說總體上是好的,是在不斷改革不斷進步的,所選課文,除少數(shù)內容陳舊外,大體上都是有代表性的精品,知識性、思想性、文化性都比較好。從教材的功能和作用方面來講,語文教材是能夠承擔起提高國民語文素質的任務的。
問題主要出在“應試傾向上,出在考試思想、考試內容和考試方法上,由于考試指揮棒,尤其是所謂標準化試題的導向作用,導致語文教學存在著諸多令人憂慮、不滿乃至嚴詞責難的問題。使得語文教育在教學過程中的文化傳統(tǒng)教育、情感熏陶、審美鑒賞等作用被淡化了,語文知識也被搞得支離破碎,語文課潛移默化的升華思想感情、激勵創(chuàng)造思維的作用和提高口語、書面語表達能力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死記硬背的努力和選擇現(xiàn)成答案的僥幸心情所淹沒了。這方面的問題如何在語文教育改革中求得解決,是需要大家在求得共識的基礎上,集思廣益,下大功夫的。
第二,要有良好的學風。我這里主要想講這樣幾層意思:提出問題要有調查研究,問題應當是客觀存在的,不要無的放矢,更不能無中生有;開展批評要有善意,要與人為善,治病救人,扶正救失,而不是圖個人情緒的發(fā)泄,更不能惡意中傷;解決問題要有誠意,找出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那種離開語文教育現(xiàn)實的空洞指責是沒有多少價值的,我們應當提倡實事求是地找出語文教育改革的癥結所在,并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改革措施。這里提出學風問題并不是無的放矢。毛主席在50多年前指出的“裝腔作勢,借以嚇人”的那些東西,現(xiàn)在也還不少。見諸文字的就有什么“誤盡蒼生是語文”,什么語文“禍國殃民”,什么“中學語文教育承擔的重要功能,就是培養(yǎng)聽任流氓語言支配的奴隸和奴才”等等。從這些咬牙切齒的恨恨之聲中,我們看不到嚴肅的科學態(tài)度,更看不到絲毫對語文教育甚至是對自已言論的負責精神。
第三,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在討論中,提倡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允許發(fā)表各種不同的意見,即使有些意見是相互對立的,也要心平氣和,坐而論道,爭取在討論切磋的深化過程中,各自都求得更加全面的認識。擺事實,講道理,是最重要的討論方法;尊重事實,服從真理,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讓人心悅誠服的態(tài)度。
語文教育要不辜負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寄予的愿望,出路在于深化改革。要進一步改革教材,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試方法和評價制度,但最重要的是要改革語文教育思想,必須再一次清醒地確認這樣一個道理: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教師對詞法、語法、章法的講解講出來,也不能依靠教師對課文的詳盡分析分析出來;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只有在學生聽、說、讀、寫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實現(xiàn),只有在學生自身主動參與的學習過程中才能實現(xiàn)。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講解分析課,那是不成功的語文課,甚至是失敗的語文課。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扮演組織者、引導者、主持人的角色,而不應扮演“我講你聽”、“我呼你應”、“我考你答”的說教者,甚至木偶操作者的角色。時刻注意培養(yǎng)興趣,激發(fā)情感,啟迪思維,增益智慧,變要求學生“學會”為指導學生“會學”的教師才是最稱職的語文教師。
最后,我還想強調一點,對于語文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首先認識到并率先進行改革實踐的不是別人,正是許多中小學教師和中小學教育工作者。教學改革試驗最早、試驗最多、改革思路最活躍、最有成效的,我看還是語文學科,首先是小學語文,已經取得明顯成效的“情境教學”、“愉快教育”、“注音識字·提前讀寫”、“大量閱讀·快速作文”、“韻語識字”、“字理識字”、“集中識字”、“分散識字”等教改試驗的涌現(xiàn)就是例證。因此語文教育改革的主力軍,我看還是中小學語文教師。語文教育工作者、教育理論工作者應與在教改第一線的教師緊密結合起來,把豐富的教改實踐經驗升華為理論,又用科學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來進一步指導教改實踐。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改革方向,中小學語文教育的前景是光明的,中小學語文教育是一定能夠承擔起提高國民語文素質這項光榮而神圣的使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