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艾萊娜· M·吉卜森 張宏編譯
一天中午,我們?nèi)ジ浇患也宛^用餐。坐下時我注意到旁邊桌子坐著一對夫婦和兩個孩子,孩子行為非常得體。正吃著,突然從他們那兒傳來異樣的聲音。
那位母親盯著小男孩,用急促而刺耳的語調(diào)說:“你說不知道番茄是什么,這是什么意思?人人都知道什么是番茄!”母親是那樣氣急敗壞。
小男孩懦懦地答道:“我忘了它是什么了?!?/p>
那位母親立刻反唇相譏:“你知道什么是番茄!你已經(jīng)六歲了!你妹妹都知道番茄是什么,而她才三歲。你是不是有毛病?”
接著她轉(zhuǎn)身對女兒甜甜地說:“你哥哥記不得什么是番茄,你跟他講講!”三歲的女兒嘴里被什么東西塞住了,什么也沒說,而那位母親繼續(xù)訓(xùn)斥她兒子。
此時小男孩已流下了眼淚,他低下頭,輕輕地抽泣著。他父親終于干預(yù)了,平靜地問他是否記得番茄是什么顏色的。小男孩搖搖頭。父親說道:“它們是紅色的,你吃的漢堡包里有?!?/p>
小男孩抬頭看看他父親,在輕輕的抽泣聲中說道:“哦,現(xiàn)在我記起來了。我沒有想到是它?!?/p>
小時候我們都曾學(xué)過這樣的兒歌:“棍子石子會傷我的骨,可話語絕不會傷我的心?!笔聦嵤?,言語可以傷我們的心,而破碎的心靈比受傷的骨頭更難恢復(fù)。
顯然那位母親認(rèn)為這樣做是必要的。她感覺到自己在羞辱兒子嗎?世上有許多紅色的水果和蔬菜,忘掉什么是番茄算得上是一個大罪嗎?為何那位父親允許她那樣做呢?他只是在小男孩已被傷害后才出來干預(yù)。也許他已習(xí)慣了妻子的這種管教策略。
我看著那一家,心里想象著兩個孩子的未來:男孩開始上學(xué)就帶著母親造成的信念,認(rèn)為自己是個笨蛋;小女孩則知道媽媽最喜歡她。幾乎人人可以看出問題正在產(chǎn)生。
可能那位母親是在此類(甚至更糟)事情司空見慣的家庭里長大的。就算她是,我知道她當(dāng)時也不會喜歡這樣。我不斷想,“難道她不懂她在做什么嗎?難道她意識不到她給兒子帶來了多大痛苦嗎?”“你希望別人怎樣對你,就應(yīng)該怎樣對人家”,這是公認(rèn)的道理,如果認(rèn)為對方是孩子就可以為所欲為,那是大錯特錯了。我們必須用我們自己所希望得到的同樣的尊重和尊嚴(yán)來對待孩子。沒人愿意被羞辱,孩子也一樣。
我們離開餐館后,我兒子說道:“那位女士怎么啦?她瘋了嗎?誰會在乎番茄呢!”不幸的是,類似的事在食品店、餐館、購物中心等總時有發(fā)生。那是種傷心的經(jīng)歷,尤其是對于僅僅是記不起“番茄”的小男孩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