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斗??
放《大鬧天宮》時我上小學。在當時的文化生活里這是一件重大的值得奔走相告的事。我最喜歡的一段是那個圓圓臉的老頭帶孫悟空參觀蟠桃園:“大圣,您再看這片,這是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jié)果,吃了它可以……”其實直到放《花仙子》,我家還是用黑白電視,但這些片子在我的印象中都是色彩斑斕的(也可能是后來重看時,記憶被刷新了)。
后來就看了很多50年代的動畫片,像《小鯉魚跳龍門》、《神筆馬良》、《雪孩子》、《驕傲的公雞》、《紅軍橋》等等。那時找來配音的小孩的聲音一聽就是上海味兒的,嬌嫩無比,尤以《害羞的小黃鸝》為甚。還有一部很特別的好像叫《吃月亮》,是講一群帝國主義的大亨在他們的俱樂部里花天酒地,先是吃金子,吃鉆石,后來看上月亮了,琢磨著要把月亮也吃了。這部片子線條硬朗,情節(jié)生動,我敢說是中國動畫片史上少見的超現(xiàn)實主義作品。
播《熊貓商店》我正逢其時,看了五六遍都是少說的。還有《鹿笛》,和《小蝌蚪找媽媽》一樣都是水墨動畫片,美侖美奐。還有一集又一集的《阿凡提》,相信那時有很多稍胖一點的孩子被安上了“巴依老爺”的外號。
再往后就有國外的動畫片看了,最開始應該是《鐵臂阿童木》。頗有震撼效果的是《龍子太郎》,因為上面有兒童不宜的畫面。和我同齡的人基本上也都會知道“麥子,我的麥子!”的出處。最難忘的是《鼴鼠的故事》,精靈巧思,而且沒有對話,只是偶爾嘻嘻笑或哼哼叫。任何國家的小朋友都不需翻譯就能看懂。
上大學時,每周六晚6點半,我都會守在電視機前看《米老鼠和唐老鴨》。由于第二天又要去住校上學了,這個節(jié)目也宣告一個快樂周末的結(jié)束。但是說實話,內(nèi)容差不多都是你追我趕,打打鬧鬧的。不像我們傳統(tǒng)的動畫片那么溫和,當然教育意義就更別提了。
上班后發(fā)現(xiàn)電視里播的差不多都是連續(xù)劇似的片子。女性人物的形象也多是“三突出”,突出眼睛,胸部和長腿。另外就是隔一陣就紅光綠光地狂閃一氣。據(jù)說日本有一部老是狂閃的片子在播出時,好多小朋友都惡心嘔吐,這可能和玻璃幕墻的光污染差不多。
當前國內(nèi)拍的片子太讓我提不起精神了。三年磨一劍的《寶蓮燈》,編劇編得讓人痛心疾首。小女奴牽強附會,小猴子連個名字也沒有。想學好萊塢的女伴加小動物伴兒的模式,可是效果一塌糊涂。我只對里面張信哲的插曲有點好印象。
我已經(jīng)不是動畫片的主力觀眾了?,F(xiàn)在我只會看看《一休》、《櫻桃小丸子》這樣畫法老套、情節(jié)平穩(wěn)的片子。但是在我記憶的珍藏里,有《國王與小鳥》,有《濟公和蟋蟀》,有《漁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