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沈 泓
藏書票是藏書的附屬物,它通常以木刻、石刻版畫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設計各種美術圖案,署上“某某藏書”、“某某之書”、“某某愛書”、“某某珍藏”等字樣,并刻有國際通用的藏書票標志“exlibris”。在某種程度上,藏書票和古代藏書印一樣,只不過藏書印是蓋在書上,藏書票是夾在書中,都是藏書的標志。
藏書票走上市場是20世紀90年代的事。從9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藏書票收藏隊伍得到飛速發(fā)展,并逐漸萌發(fā)了藏書票收藏市場。
藏書票藝術史和收藏史
在進入藏書票的收藏投資領域之前,有必要對藏書票的誕生、發(fā)展作一回顧。
中國藏書票是從歐洲引進的。據(jù)資料記載,現(xiàn)已知的世界上第一枚藏書票是1450年由德國人設計制作的。這枚藏書票的畫面是一只嘴里銜著一枝野花的刺猬,上面寫著“慎防刺猬一吻”。
接著,藏書票傳入英國、法國、乃至傳到美洲大陸。17世紀后,收藏和交換藏書票成為一種時尚。隨著藝術品收藏和集郵的興起,藏書票收藏成了熱點。各國先后成立了藏書票協(xié)會,1953年,藏書票收藏的國際會議在意大利收藏家們的倡導下召開。此后,藏書票收藏家國際會議每隔一兩年非正式舉辦一次,并舉辦國際藏書票展。
1966年7月28日,歐洲各國的藏書票協(xié)會的代表們決定成立“業(yè)余藏書票協(xié)會國際聯(lián)合會”,后被稱之為“國際藏書票聯(lián)盟”,現(xiàn)已有30多個國家參加。國際性藏書票展覽交流從二戰(zhàn)后,迄今已經(jīng)舉辦了近27屆。藏書票成為國際藝術和收藏交流的一大熱點。
在中國,藏書票的創(chuàng)作起步較晚,現(xiàn)今發(fā)現(xiàn)的第一枚藏書票約出自1914年,是臺灣藏書票收藏家吳興文發(fā)現(xiàn)并收藏的。該枚藏書票貼于1913年版的〈《圖解法文百科辭典》〉,印有“關祖章藏書”字樣,畫面呈現(xiàn)一位頭戴方巾的書生正在搜索圖書,在滿壁皆書的書房里,秉燭展卷。在辭典的扉頁上,還用鋼筆寫有如下英文字句:“關祖章藏于美國紐約特落伊城第8街177號,倫斯勒工藝學校,1914年9月26日。”說明這枚書票至晚是1914年創(chuàng)作的,作者很可能就是較早留學西方、學貫中西關祖章本人。
藏書票在中國的興起是20世紀30年代,隨著西方版畫傳入我國,藏書票引起了中國書畫家、文學家的興趣。1933年,著名美術家葉靈鳳和詩人郁達夫都曾介紹、制作和收藏過藏書票。魯迅先生倡導的新興版畫運動對藏書票的迅速發(fā)展和普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廣州,著名版畫家李樺創(chuàng)辦的“現(xiàn)代版畫會”出版了《現(xiàn)代版畫》“藏書票特輯”,使藏書票正式登上大雅之堂。1937年,日本出版了《趣味藏書票》一書,收錄了李樺等4人的藏書票,這是中國藏書票藝術第一次在國際交流。
從20世紀30年代的藏書票熱到20世紀80年代前,因種種原因,導致了中國藏書票發(fā)展緩慢,藏書票只限于少數(shù)書畫家個人創(chuàng)作和收藏,少有發(fā)表和交流。20世紀80年代以后,藏書票的創(chuàng)作和收藏再度成為熱點。1984年3月16日,中國第一個藏書票研究會—中國版畫藏書票研究會在北京成立。1986年,舉辦了全國首屆藏書票展覽。此后,各地相繼成立了藏書票研究會,舉辦藏書票展覽,大量有關藏書票的文章見諸各地報刊。藏書票創(chuàng)作和收藏蓬勃興起。
從收藏到市場:漫長的60年歷程
過去,藏書票通常是在美術家和文人墨客間交流,書畫家和文人是主要的收藏者,交流方式僅限于贈送和交換,基本上沒有市場。即使是無意收藏,也隨著交流的積累,越來越多,形成一批著名的藏書票藝術家,如老一輩中的梁棟、張信讓、楊可揚等,中青年中的劉碩海、郁田、段光輝等,其藏量都在5000枚以上。其中郁田已收藏了古元、李樺、力群、董其中、楊可揚、彥涵等大師的書票,中國藏書票藝術家的藏書票他幾乎應有盡有,現(xiàn)已收藏了2萬多張中外藏書票,堪稱中國藏書票第一。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上海、福建等省市圖書外貿進出口公司為滿足海外藏書票收藏者的需要,開始經(jīng)營藏書票,主要是出口到收藏藏書票風氣很盛的日本和歐洲。當時國內收藏風氣不盛,藏書票收藏尚未大眾化,更沒有形成藏書票收藏市場。藏書票作者創(chuàng)作藏書票一是憑雅興自娛,二是為送友交流,三是應付展覽,四是為了發(fā)表。
20世紀90年代,隨著書畫拍賣和書畫市場的興起,藏書票收藏也逐步走入廣大收藏者的收藏屋。有需求就有市場,藏書票自然得以進入收藏市場。
中國首次藏書票交易會在深圳舉行
1998年7月3日,98深圳中國藏書票交易會在深圳廣深賓館舉行。交易會是第七屆全國藏書票展覽的一個延伸項目,這也是中國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藏書票交易會,是中國藏書票走向市場的里程碑。
此次交易會共設有60多個攤位,中外藏書票作者和藏書票收藏迷在此薈萃一堂,成交踴躍。其中郁田的藏書票被日本人和臺灣人批量訂購,一次售出2000多元,還有比他成交更多的藏書票藝術家。交易會限定最低底價為20元1枚,大多在30~60元之間,如天津美術學院教授沈延祥、軍旅畫家冉茂魁等名家的藏書票定價都在50元1枚,其中冉茂魁的藏書票是絕版書票,每枚只印40枚,獲得了藏書票收藏者的贊譽。此次藏書票交易會成交額達幾萬元,其中單枚最高價達到20美元。
“五四運動80周年紀念藏書票”:首開藏書票炒作先河
1999年初,北京大學出版社社長親自策劃,推出“五四運動80周年紀念藏書票”,由梁棟、陳雅丹等54位藏書票藝術家聯(lián)袂設計制作,限量印刷,分輯出版發(fā)行。第一輯一經(jīng)推出,就引起轟動效應。由于成功的廣告策劃宣傳,并借助郵市和藝術品市場的炒作手法,使這套藏書票價格不斷攀升,創(chuàng)出了藏書票的天價。
這次炒作說明,藏書票走向市場,需要策劃,需要廣告宣傳,也需要投入。但藏書票的炒作也要優(yōu)選品種,確實有收藏價值和投資價值的藏書票值得一炒。當藏書票真正實現(xiàn)價值發(fā)現(xiàn)和價值回歸后,甚至不炒作也會走俏。此次藏書票不是原版藏書票,只是精美的印刷品,從收藏家的專業(yè)眼光來看,只有紀念意義,沒有收藏價值,因此更沒有投資價值。這是簡單的收藏投資理念,為什么這種并無收藏價值的印刷品能夠創(chuàng)出不合理的天價?顯然除廣告宣傳不夠全面客觀外,從投資藏書票的角度來看,沒有藏書票的知識,不知只有原版藏書票才有收藏投資的增值潛力,是投資失敗的癥結。
弗閑齋:藏書票市場的啟動者
幾年前,上海藏書票藝術家王嶸開始探索藏書票走向市場的道路,1998年開始創(chuàng)辦弗閑齋藏書票社,1999年初正式推出,并在上海洋浦收藏品市場設立活動地點。
弗閑齋的主要功能是開辟了藏書票買賣的市場,為藏書票收藏者、藏書票投資者和藏書票藝術家拓開了溝通渠道。很多藏書票藝術家的作品在這里得到市場定位,如著名藏書票設計家楊可揚、彥涵的套色木刻書票每枚50元,董其中、趙延年、張家瑞、沈延翔、楊適冬的藏書票每枚50元,謝競、邵黎陽的水印木刻書票每枚30元,最低的每枚也達到20元。天津美術學院教授沈延祥認為,藏書票進入市場,就應該題簽規(guī)范,限數(shù)印制后毀版,這樣收藏才有價值。為此,他承諾:1997年以前的書票不再重印,1997年以后的書票按題簽印數(shù),不再多印一張,并舉辦毀版儀式。中國藏書票藝術委員會委員邵明江認為,藏書票的價格應根據(jù)作者的知名度、作品的質量、印制的數(shù)量和獲獎等情況拉開檔次,即使是一個人的作品也應分不同的檔次。他本人在全國藏書票展的金獎作品每枚60元、銀獎作品每枚50元、銅獎作品每枚40元、入選作品每枚30元。
如今,上海收藏品市場已有幾家經(jīng)營藏書票的柜臺,此種風氣已蔓延到其他一些城市。貴陽貴州大學旁由胡金龍經(jīng)營的紅燭書屋,在經(jīng)營圖書的同時,也經(jīng)營藏書票,并將一些藏書票拓印若干,隨書贈送給購書者,還舉辦藏書票展覽和講座。(待續(xù)) 責編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