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濤 編 譯
2000年6月8日,英國駐希臘使館武官斯蒂芬·桑德斯在上班途中突遭兩名身份不明的槍手襲擊身亡。次日,希臘恐怖組織“十一月十七日”發(fā)表聲明,宣稱對該暗殺事件負責。但直到今天,該組織沒有一名成員被捕,希臘安全部門和其他西方國家情報機構對該組織成員的行蹤仍然一無所知。
成立之初
1975年12月23日,“十一月十七日”的3名槍手刺殺了美國中央情報局駐雅典情報站站長理查德·韋爾奇。這是自希臘結束獨裁統(tǒng)治、實行民主制度以來第一起嚴重的恐怖事件。從那時起,該組織使希臘長年籠罩在恐怖活動的陰影之下,受害者不計其數(shù),財產(chǎn)損失達幾十億德拉克馬(希臘貨幣單位)。盡管希臘政府采取了各種偵察和搜捕措施,但收效甚微,在過去的24年里,該組織沒有一名成員被捕或是將目標暴露給希臘、歐洲或美國的安全情報部門。
1973年11月17日,希臘軍政府對占領雅典工業(yè)大學的學生和工人進行武力鎮(zhèn)壓?!笆辉率呷铡苯M織的名稱由此得來。這是一個狂熱的民族主義組織,不但反對希臘政府,更反對美國、土耳其和北約,并致力于將美國的軍事基地趕出希臘國境,將土耳其的軍隊趕出塞浦路斯,斷絕希臘與北約和歐盟的關系。該組織自稱是希臘工人階級的武裝先鋒隊和希臘民族獨立的捍衛(wèi)者,自成立以來共制造了100多起襲擊事件,導致22人喪生,其中包括美國使館外交官、軍事代表,希臘國會議員、報刊出版商、警察、法官、工業(yè)巨頭、船業(yè)主以及土耳其外交官。
“十一月十七日”實施的最初3起襲擊行動意在贏得民眾的同情,并鼓動其它左翼極端組織實施類似的行動。1975~1980年期間,該組織企圖通過襲擊行動,促使民眾認識到美國是希臘軍事獨裁統(tǒng)治和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的幕后支持者。該組織襲擊的對象集中在那些“希臘人民的敵人”身上,包括美國人和1967~1974年希臘軍政府的成員,以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并揭露卡拉曼里斯軍政府對“各種侵害希臘人民的行為”進行包庇的事實。在暗殺了韋爾奇之后,該組織宣稱“美國中央情報局是希臘軍政府的后臺”。他們發(fā)布了一則公告,聲稱美帝國主義是“希臘人民的頭號敵人”,要求美國對希臘人民“幾十年來所遭受的屈辱和災難”負責。該組織指出,是美國使希臘人民忍受著屈辱,使希臘的生活方式受到損害。他們對104名前軍政府部長、將軍和警察頭目被無罪釋放感到憤慨,感嘆道:“希臘人民不可能指望從政府、議會、法院和其它機關那里得到任何東西?!币荒旰?,該組織刺殺了前軍政府警察頭目伊萬基洛斯·馬里奧斯。
1977年4月,“十一月十七日”發(fā)布了自己的宣言,標題為“對各政黨和組織的回答”。在這份長達28頁的宣言中,該組織陳述了自己對1974年以前希臘政治狀況的分析和闡釋,宣稱希臘是一個必須通過暴力實施變革的社會。他們認為暴力是國家發(fā)展過程中符合規(guī)律且無法避免的結果。
在宣言中,該組織贊頌了工聯(lián)主義者和左翼政治活動家為爭取社會公平所進行的斗爭,并且對社會改良主義和馬克思的國際主義表示置疑。該組織以一種激進的語氣定下結論:“我們不能忘記軍政府對雅典工業(yè)大學起義進行的殘酷鎮(zhèn)壓。我們要制定好戰(zhàn)略,規(guī)劃好組織機構,繼續(xù)進行武裝斗爭,爭取更大的勝利?!?/p>
秘密斗爭
1981年10月,希臘社會黨在大選中獲勝,安德里亞斯·帕潘德里奧在議會中獲得了52個席位的多數(shù)。在此后的兩年里,“十一月十七日”從政治舞臺上銷聲匿跡。就像5個月以前弗朗索瓦·密特朗在法國那樣,帕潘德里奧許諾將通過一系列改革計劃使希臘恢復生機和活力。從1981年10月到1983年11月中旬這段時間里,“十一月十七日”沒有制造一起恐怖事件,也沒有發(fā)布一則公告。這使得希臘的安全部門和新聞媒體誤認為該組織已經(jīng)“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在1983年11月,美國駐希臘聯(lián)合軍事顧問組海軍代表喬治·桑特斯上校和他的希臘司機遭到刺殺,表明該組織并未銷聲匿跡。隨后,該組織發(fā)布了一則長達7頁的公告,解釋了3年來該組織保持沉默的原因,并且對帕潘德里奧政府進行了辛辣的抨擊。該組織指責帕潘德里奧政府背叛了選民的信任,背棄了社會主義,并譴責政府與美國修訂關于軍事基地的協(xié)議,違背了自己曾經(jīng)許下的關于退出北約和歐盟的諾言。對于“十一月十七日”來說,帕潘德里奧的背叛使他們有了足夠的理由繼續(xù)進行恐怖活動,并促使他們相信“革命的暴力”是通向社會主義的唯一途徑。
桑特斯的遇刺標志著“十一月十七日”已從報復性的暗殺行動發(fā)展為大規(guī)模的恐怖主義戰(zhàn)斗。該組織以暗殺的方式向美國宣戰(zhàn),開始謀求以暴力手段將美國人從希臘驅逐出去。1984年4月,該組織又對美國駐希臘聯(lián)合軍事顧問組軍士長羅伯特·朱迪發(fā)動了一起未遂的暗殺行動,以提醒人們對美國仍然在希臘駐軍的注意。
1985年2月,“十一月十七日”刺殺了尼克斯·蒙菲拉多斯。他是希臘最暢銷的保守主義報紙《阿波杰馬蒂尼報》的最大股東,也是雅典報業(yè)出版聯(lián)盟的主席。據(jù)該組織說,此人是美國中央情報局的代理人,用中情局的錢購買了《阿波杰馬蒂尼報》,他是美帝國主義的走狗,是人民的主要敵人。
汽車炸彈
1985年11月,1000名左翼極端分子在雅典工業(yè)大學設置路障,抗議警察殺害一位名叫米卡里斯·卡特拉斯的15歲的示威者。他是為紀念1973年11月學生運動12周年向美國大使館示威游行的途中,被警察的流彈擊中而喪生。公共事務部長轉交了他們的抗議書,但帕潘德里奧拒絕接見他們。11月26日,“十一月十七日”針對一輛希臘防暴警車制造了一起遙控炸彈爆炸事件,炸死1人,炸傷14人。這次汽車爆炸事件表明該組織決心提高戰(zhàn)術層次,通過襲擊事件造成更多的傷亡。從此,汽車爆炸手段成為該組織的一種戰(zhàn)術模式,該組織襲擊行動的頻率和殺傷力都大大增加。
1986年4月,“十一月十七日”實施了自成立以來第10次政治暗殺行動,哈利瓦基奇鋼鐵公司老板迪米特斯·安格魯普羅斯橫尸雅典街頭。此人是希臘工業(yè)巨頭,也是希臘首相的密友。他對希臘鋼鐵工業(yè)的發(fā)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笆辉率呷铡甭暦Q,由于大資產(chǎn)階級無情的剝削,希臘的國民經(jīng)濟正走向崩潰的邊緣。
1987~1988年,希臘和土耳其由于采油權及領土問題的爭端導致關系緊張,引起了“十一月十七日”的關注。1987年3月的希絲米克危機將這兩個北約同盟國拉向戰(zhàn)爭的邊緣。該組織遷怒于美國駐雅典的軍事基地,認為美國是土耳其“軍事擴張主義的后臺老板”,故意慫恿土耳其向愛琴海和塞浦路斯擴張,加深希臘對美國軍事力量的依賴。4個月后,他們炸毀了兩輛美國軍車。
“十一月十七日”極力反對希臘政府就延長美軍駐扎在希臘的期限問題與美國進行談判,并針對美軍制造了一系列襲擊事件,以此向希臘和美國政府施加壓力。在1987年4月至1988年6月期間,該組織制造了6起襲擊事件,其中有5起是針對美國和土耳其的。他們聲稱,希臘的國家主權問題不容置疑,不能允許帕潘德里奧政府出賣希臘主權。他們表示將繼續(xù)打擊駐扎在希臘領土上的“美帝國主義者”,直到希臘退出北約,美國關閉所有駐希軍事基地、撤出他們的164個核彈頭為止。
1988年6月,“十一月十七日”暗殺了美國駐希臘使館海軍武官威廉·諾丁上校,原因就在于他是駐希美軍的高級軍官。在諾丁開著防彈車去上班的途中,該組織通過遙控引爆了事先安放在路上的汽車炸彈,將他炸得粉身碎骨。為了達到精確、高效的效果,該組織事先在路邊堆放了水泥,以確保爆炸所產(chǎn)生的沖擊力全部朝向襲擊目標。隨后,他們要求希臘軍隊對土耳其侵入希臘領空和塞浦路斯北部的行為予以堅決還擊。
1988年以后,“十一月十七日”開始關注克里特銀行丑聞。社會黨政府垮臺,帕潘德里奧和4名前政府部長因涉嫌貪污數(shù)十億德拉克馬而被起訴。這些事實促使該組織堅信,在希臘民主的背后隱藏著許多丑惡的事情。他們宣稱克里特銀行丑聞反映出希臘正處于政治、金融、文化和道德危機之中。要想消除腐敗,擺脫危機,就必須全面改革希臘的政治和司法體制。1989年底,該組織刺殺了涉嫌這一丑聞的兩位前政府官員,一位是被起訴的4名部長之一,另一位是新民黨議會發(fā)言人帕夫洛斯·巴克亞尼斯(也是該黨主席的女婿)。該組織聲稱,他們行動的目的是要使公眾注意到在這一丑聞幕后的政治根源,特別是涉嫌其中的大人物,并且對那些腐敗的政府官員發(fā)出警告。隨后,希臘政府內閣召開緊急會議,改組了警察機構,懸賞2億德拉克馬捉拿“十一月十七日”成員。該組織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
以攻為守
盡管面臨著警方的搜捕,但“十一月十七日”實施襲擊行動的頻率越來越快,影響也越來越大。他們襲擊了雅典的警察局、軍用倉庫和國家博物館,發(fā)展了自身裝備,并使該組織成為希臘日常政治生活的一個話題。
“十一月十七日”決心要讓希臘政界和商界要人不得安寧。他們用多枚火箭襲擊了希臘船業(yè)巨頭瓦第斯·瓦迪諾亞尼斯,后者只是因為火箭未能穿透其乘座的裝甲防彈車才幸免于難。該組織聲稱瓦迪諾亞尼斯使用破舊的、快要沉沒的船只,使水手們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他們聲稱這次襲擊的目的是要打擊希臘的大資產(chǎn)階級。他們認為,不加控制的資本重組和金融保守主義使希臘的經(jīng)濟遭到嚴重損失。
歐洲共同體也是“十一月十七日”的襲擊目標之一。1990年12月,該組織發(fā)射了兩枚火箭,炸毀了位于雅典市中心的歐共體的幾間辦公室,所幸里面空無一人。他們認為,盡管希臘加入歐共體已有10年,并且不折不扣地執(zhí)行著歐洲一體化的政策,但希臘經(jīng)濟并未因此而受益。相反,希臘政府在制定經(jīng)濟及其它政策時越來越受制于人。與1981年加入歐共體之前相比,希臘的國力不僅沒能得到增強,反而削弱了許多。
源于對歐共體的金融政策以及美軍“沙漠風暴”行動的強烈反對,“十一月十七日”于1991年襲擊了美國和歐洲的許多目標,包括美國、英國的銀行,英國能源部官員,法國武官等。該組織認為海灣戰(zhàn)爭并非出于對國際法的尊重,而是美帝國主義戰(zhàn)爭機器對伊拉克的侵略,是美國把自己主導的“世界新秩序”強加給這一地區(qū)。為了抗議這一行徑,他們于1991年3月暗殺了美國空軍士兵羅納德·史蒂沃特。
海灣戰(zhàn)爭結束后,美國總統(tǒng)喬治·布什成為該組織譴責的對象。他們對美國所謂“打贏了冷戰(zhàn),成為90年代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的狂言嗤之以鼻。1991年7月,布什訪問希臘,更加深了該組織對“布什、美帝及其推行的世界新秩序”的厭惡心理。他們刺殺了3名土耳其外交官,目的在于趁布什來訪之機再度使“塞浦路斯問題”成為國人關注的焦點。他們指責布什此行的目的僅僅在于促使塞浦路斯實現(xiàn)分治,并不關心土耳其占領軍的撤退以及希臘境內的塞浦路斯難民返回家園的問題。他們將薩達姆·侯塞因對科威特的侵略與土耳其對塞浦路斯的侵略作比較,指責美國在應用國際法時采取雙重標準。
陷入迷茫
1991年以后,“十一月十七日”的行動目標和方式難以捉摸。1992年7月,該組織于交通高峰期在雅典市中心用火箭彈對財政部長雅安尼斯·帕勒克拉薩斯發(fā)動襲擊,但卻未能擊中目標,反而導致一名平民死亡,多人受傷。4個月后,該組織的槍手擊傷了新民黨下院議員埃勒舍里奧斯·帕巴迪米里奧的膝蓋,原因在于該議員參與制定出賣國家財產(chǎn)的政策,并且與腐敗的政客們同流合污。事實上,“十一月十七日”的領導者缺乏理性思維,其決策往往被情緒所左右。人們普遍認為,這些行動是在該組織內部一個原教旨主義集團的操縱下進行的。
1993年,希臘安全機構做好了對付“十一月十七日”制造嚴重暴力實踐的準備。但出乎意料的是,該組織只是對稅務官員及其車輛發(fā)動了幾次低烈度的炸彈襲擊。1994年1月,該組織刺殺了希臘前國家銀行行長米查里斯·瓦諾普羅斯,表明該組織的襲擊對象又轉向以往那些目標。
1993年10月,帕潘德里奧重返總理職位。“十一月十七日”一如既往地抨擊社會黨領導人以及希臘對歐盟、美國和土耳其的外交政策。1994年,該組織先后用炸彈對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等設在雅典的分支機構發(fā)動了襲擊。4月,該組織還企圖用導彈襲擊一艘英國航母,但該計劃卻最終流產(chǎn),反而引發(fā)了輿論界的抨擊和嘲笑。為了挽回“聲譽”,該組織決定致力于從事政治謀殺。7月4日,他們刺殺了一位名叫奧曼·哈魯克·斯帕希格諾的土耳其高級外交官。當時此人正離開家門,準備開車去使館上班,結果遭伏擊身亡。該組織的3人暗殺小組共射出了6發(fā)子彈,隨后開車逃之夭夭。
盡管“十一月十七日”聲稱要加大軍事行動的力度,但實際上其實施暴力行動的次數(shù)已越來越少,動機也越來越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在1991年的頂峰時期,該組織共制造了22起暴力事件,而1995年,該組織僅制造了一起暴力事件。那年3月,該組織用迫擊炮轟擊了希臘電視臺,而當時電視臺正在播放晚間新聞。該組織聲稱希臘電視臺與美國聯(lián)邦調查局和中央情報局之間聯(lián)系密切。但這一事件表明,該組織只能通過“愣頭青”式的暴力行動來體現(xiàn)它的宗旨和價值。該組織渴望贏得公眾的支持,但缺乏戰(zhàn)略遠見和理性思維。
在沉默了一年后,“十一月十七日”又開始重操舊業(yè)。1996年2月,作為對“開展武裝斗爭20周年”的紀念,該組織學習愛爾蘭共和軍的方法,用迫擊炮轟擊美國駐希臘大使館,但炮彈卻偏離了目標。他們直到1997年5月才聲稱對此事負責。就在那個月,他們在光天化日之下暗殺了希臘船王科斯塔斯·佩拉蒂科斯。他們指責佩拉蒂科斯應對埃勒夫希斯造船廠私有化一事負責。1992年,佩拉蒂科斯買下了這家造船廠,但3年后,該造船廠被迫關閉,并欠下170億美元的債務。該組織聲稱,希臘人民不能容忍這種騙取和掠奪了他們上億美元的財產(chǎn)卻逃之夭夭的現(xiàn)象。而且,許多平民僅僅因為欠了政府幾千德拉克馬的債務便被投進監(jiān)獄。
眾說紛紜
“十一月十七日”開展武裝斗爭已有20多年。它崇尚極端民族主義,鼓吹用暴力手段實現(xiàn)政治目的,卻未能意識到其信仰與現(xiàn)代民主制度格格不入。它關心社會問題,但缺乏明確的計劃。該組織充其量不過是個恐怖組織,遠遠沒有達到革命游擊隊的層次。它所倡導的政治生活無非就是抗議、抵制和暴力。它把暴力看作是反抗國內和國際秩序的最有效手段。
2000年5月17日,“十一月十七日”企圖用火箭攻擊德國駐希臘大使館,以此作為對北約轟炸南斯拉夫的報復,但沒能擊中目標。用該組織自己的話來說,那就是:“人們可能不贊成這種斗爭方式,可能認為這是恐怖主義,可能懷疑它的有效性。但沒有人能否認,這就是斗爭!”
(原載《簡氏防務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