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蓓迪
和眾多的上海市民一樣,每每白天忙碌了一整天,邊吃晚飯邊看完電視新聞后,拿上一份當天的新民晚報先瀏覽后細讀已成了習慣。但說實話,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好照片不多。
有一天忽然眼前一亮,在2000年10月8日新民晚報的頭版中下位置看到了一張浩浩蕩蕩的自行車上班族的新聞照片(見下圖)。拍攝的地點是南京東路四川中路口,這情景太熟悉了!除去雙休日,這是每天早晨在十字路口都可看到的事情。
但是,就是這么一張普普通通的新聞照片,讓我的視線好久都不愿離開,陷入了沉思。照片拍得很好,有新意,鏡頭視角獨具匠心;雖然是單幅新聞照片,但是信息含量多,簡潔的文字說明更把此照片的主題點擊得很鮮明。
為什么每天都在重復發(fā)生的事實能夠成為新聞?為什么生活中這么熟悉的情景在新聞照片中看了仍然感到新鮮生動?這是一張日常新聞攝影報道的佳作,是來自攝影記者用心體驗生活、勇于創(chuàng)新的靈感的結晶。
無獨有偶,2000年11月30日新民晚報的頭版左下角位置,又發(fā)表了一張寬闊的馬路上落葉滿地的新聞照片(見上圖)。秋去冬來,滿地落葉年復一年,這本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景象。但是就在這平平常常中,卻讓我看到了上海這個大都市一年一個樣的大變化,特別是照片文字說明中的那一句話,“原先只有去公園才能欣賞到的情景,而今卻隨處可見。"這又是一張日常新聞攝影報道的佳作,于無聲處更有聲,其蘊含的信息量足以讓人們對它刮目相看。
讀了新民晚報攝影記者陳正寶的這兩張新聞攝影報道的照片,很有一些感觸。如今繼周末熱、晚報熱以后,都市報的崛起,各種生活、服務類報刊的趨熱,讓人們已感覺到傳播媒介正在打破原有的格局,形成新一輪競爭。眼光再放遠一點,中國即將加入WTO,競爭將更趨激烈。如同風味獨特的菜肴能吸引回頭客一樣,新聞攝影報道也面臨著以創(chuàng)新吸引人的問題。面對嚴峻的現(xiàn)實,我們的攝影記者還能墨守成規(guī)按原有的老思路、舊模式去采攝新聞嗎?
也許有的攝影記者認為,在采攝抓拍的新聞照片中,雖然沒有創(chuàng)新的杰作,但是報紙需要照片的襯托,新聞照片的形象差些、角度陳舊些,報紙還不是照樣要用,又何必大傷腦筋,自討苦吃呢?豈不知這種自欺欺人的短期行為,最終失去的將是自己的“銀飯碗”、“金飯碗”。
一個現(xiàn)實的問題是,在日常生活中,重大新聞事件的發(fā)生畢竟不是很多,大量正在發(fā)生的事情都是一般的新聞事件。而我們的報紙則是每天要出版的,其中新聞照片起著不可替代的報道新聞、吸引讀者和美化版面的重要作用。然而我們在報紙上看到的新聞照片很多是一些同一形式不同面孔的畫面,未免太乏味了。因此,陳正寶把攝影報道的鏡頭大膽地轉(zhuǎn)向人們熟悉的情景,如此貼近生活卻又拍出新意和深意來,確實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新聞攝影要想走出困境,在眾多新聞媒體的競爭中贏得讀者,爭取自己的主動權,就應該在創(chuàng)新上多動腦筋,下苦功去快速地改變自己固有的面孔,以張揚與突出自己的個性和特色來達到出奇制勝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