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19世紀中國人移民加拿大原因初探

      2001-03-10 08:35吳金平
      歷史教學·中學版 2001年12期
      關鍵詞:加拿大移民

      吳金平

      中國人最早移民加拿大是在19世紀50年代。那時,不列顛哥倫比亞的弗雷塞地區(qū)發(fā)現(xiàn)金礦,立即吸引了世界各地渴望發(fā)財致富的的人們前來淘金,希望能從此改變自己貧窮的經(jīng)濟狀況。中國人也不例外,已經(jīng)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地區(qū)淘金的中國人自不必說,遠在中國本土的人民也躍躍欲試,紛紛前往,華僑在加拿大的生活就此開始。

      中國人移民加拿大的歷史,是近代史上中國人向世界各地移民歷史的組成部分,它是在當時世界移民大潮的波濤中出現(xiàn)的。在通常情況下,國際間移民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都是由移民者所在的家鄉(xiāng)國的“推力”和他們所向往的接受國的“拉力”這兩種因素的混合而決定的。這兩種力推動了人類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的移民熱潮①。中國人移民加拿大的模式也是如此。不過,除了上述的“推力”和“拉力”這兩種主要作用力之外,汽船代替木帆船在大海航行,中國政府放松、乃至解除對中國人移民海外的限制,中外交流渠道的暢通等,對中國人移民加拿大無疑也起了很大作用。

      一、中國的推力

      近代中國人移民加拿大的內(nèi)部“推力”是由幾種力量綜合作用而形成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統(tǒng)治階級在政治上的軟弱無力與分崩離析、外國的侵略與干涉、人口膨脹的壓力,以及接二連三的自然災害。這些力量的交互作用,導致中國社會內(nèi)部落后動蕩、民不聊生,移民海外似乎是一些中國人自己,在某些情況下也是使其子孫,擺脫似乎是永無盡頭的貧窮,以及其他不利生存環(huán)境的惟一可走的道路。

      在中國近代史上,繼一個腐敗、軟弱的清王朝之后,又是幾屆庸碌無能的共和政府,這些政府既不能實行新的政治制度,又不能控制國內(nèi)的盜匪橫行和連年戰(zhàn)亂,以及消滅或者減低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更無法抵御外國的侵略與干涉。

      近代中國可以說是多災多難、內(nèi)憂外患。在19世紀中葉以前,中國基本上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它自1644年起就一直由清王朝統(tǒng)治。雖然明朝末期中國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萌芽,但這種萌芽一直受到明、清王朝封建專制統(tǒng)治階級的壓制,長期未能有適合的土壤出苗生根,并茁壯成長。清王朝末期,也曾出現(xiàn)了一些官僚資本主義企業(yè),但為數(shù)甚少,在中國經(jīng)濟中不占主導地位。因此,近代中國經(jīng)濟實質上是由小農(nóng)經(jīng)濟和家庭手工業(yè)組成的自然“匱乏”經(jīng)濟。在這種經(jīng)濟體制下,大多數(shù)的可耕地由少數(shù)地主壟斷,農(nóng)民使用原始而簡單的生產(chǎn)工具租地耕作,生產(chǎn)所獲的大部分或是作為地租交給地主,或是以各種稅收的名義交給國家,農(nóng)民們被迫擔負著似乎是代代都還不清的債務。這樣的農(nóng)民經(jīng)濟,使得農(nóng)業(yè)技術的提高和農(nóng)產(chǎn)品的大規(guī)模生產(chǎn)根本不可能發(fā)生,最終只能造成長期不變的短缺經(jīng)濟②。

      短缺經(jīng)濟本來就導致了中國人民的貧窮與落后,人口膨脹和接二連三的自然災害更使這種短缺經(jīng)濟雪上加霜。人口的迅速增長,在自然經(jīng)濟條件下并沒有伴隨著一個農(nóng)產(chǎn)品產(chǎn)量和新經(jīng)濟機會的相應提高,因而,這成為清王朝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據(jù)估計,從1750年到1850年,中國的人口幾乎增加了1倍,即從1750年的2億至2.5億人增加到1850年的4.1億人??墒歉孛娣e僅僅從1766年的9.5億畝增加到1873年的12.1億畝③。相對于人口數(shù)而言,可耕地嚴重不足,而且還被集中在少數(shù)人手中,這種情況的后果是許多人成為土地很少的農(nóng)民或者根本沒有土地的佃農(nóng)。在廣東省,1788年有70%的農(nóng)民是佃戶④。順治時,廣東人均耕地有七畝多;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人均耕地已不足兩畝;至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僅為1.3畝⑤。根據(jù)中外學者推算,清代的比例常數(shù)為,“平均每人約得四畝可獲生計”。這個標準為“溫飽常數(shù)”或“饑寒界限”,低于它社會就會動蕩。在臺山縣,19世紀早期已達到50萬人,全縣總面積為4600平方公里,但可耕地只有400平方公里,其余則是山礫地,每平方公里的可耕地要養(yǎng)活1300人⑥。臺山地區(qū)人均耕地只有1.2畝,不僅低于溫飽常數(shù),還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當時廣東佃農(nóng)的年收入大概是1.03兩白銀,其價值可買谷159.8斤,食物嚴重不足。由于很多人失業(yè),所以盜匪橫行。當然也有很多人離開家鄉(xiāng),漂泊海外,因為中國其他地方也一樣貧窮?!白逯有瞻l(fā)達后,陋于疆界,土地偏小,廬舍縱橫,田園益蹙。食多生寡,故士農(nóng)工商,維持生活頗費躊躇,于是乎奔走外洋”⑦。加拿大的早期華僑多來自廣東省并不是偶然的。

      19世紀后期,中國還遭受了農(nóng)業(yè)減產(chǎn)及洪水和饑荒等連續(xù)的自然災害。1898年以后,山東省幾乎每年黃河都發(fā)生泛濫,成千上萬的人死亡。長江、漢水流域洪水迭發(fā)和農(nóng)業(yè)收益減少的記載也比比皆是。從1851年到1908年,廣東省臺山縣遭受過14次大的洪水、7次颶風、4次地震、2次干旱、4次瘟疫和5次饑荒⑧。為爭奪有限的土地等自然經(jīng)濟資源,各地農(nóng)村經(jīng)常發(fā)生械斗。從1856年起,在廣東省臺山縣發(fā)生了持續(xù)12年的“土客械斗”(“土”即講粵語的原住民,“客”即講客家方言、從外地遷徙而來的居民)。這場械斗波及恩平、開平、陽春、高明、陽江、新寧、高要等縣,因械斗造成的死亡人數(shù)就有兩三萬人之多。械斗雙方抓獲的俘虜,不少被押往香港、澳門,再賣往美洲充當“豬崽”華工。僅就客家人而言,被土人掠賣或自賣到南美的即達二三萬人,其他不堪械斗之苦的農(nóng)民,亦大批逃往香港、澳門和海外⑨。正當中國人民在封建專制統(tǒng)治下苦苦掙扎之際,外國殖民主義強行進入了這個工業(yè)落后的國家。

      外國的的侵略與干涉,加深了中國政治的腐敗與無能,使得經(jīng)濟更加落后,人民更加陷于貧窮困苦之中。在清王朝依舊沉醉在自然經(jīng)濟的“天朝泱泱大國”中怡然自得的時候,歐美列強基本上已經(jīng)完成或正在進行著工業(yè)革命,英、法、美等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中心。隨著生產(chǎn)方式的機械化以及隨之而來的經(jīng)濟產(chǎn)品的急劇增加,英、法等國急于為其過剩的產(chǎn)品找到市場和銷路,同時也為了獲取資本主義再生產(chǎn)所需要的廉價勞動力和自然資源,它們采取了向外擴張貿(mào)易和拓展殖民地的政策。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都曾是英國殖民帝國的組成部分。在美國等地獨立以后,落后而又人口眾多、大部分自然資源尚未開發(fā)的古老中華帝國,自然成為英國等帝國主義擴張中的首選地之一。但是,由于中國是一個自然經(jīng)濟國家,清政府禁止輸入消費品,英國開拓中國市場的努力因而接連失敗,它與中國的貿(mào)易出現(xiàn)嚴重的入超。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決定向中國傾銷鴉片。從1801年到1839年,巨額的鴉片貿(mào)易使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中國與英國的貿(mào)易由出超變?yōu)槿氤?導致白銀價格上漲,中國貨幣不斷貶值,農(nóng)民陷入赤貧的深淵。中國經(jīng)濟與社會處于崩潰的邊沿。

      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清政府派遣林則徐于1839年去廣東查禁鴉片,在虎門海灘銷煙。英國政府向中國發(fā)動了罪惡的鴉片戰(zhàn)爭,中國迅速戰(zhàn)敗。1842年8月29日,腐敗的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鴉片戰(zhàn)爭,標志著西方列強侵略、奴役中國的開始。1856年,英法聯(lián)軍發(fā)動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清王朝再次戰(zhàn)敗。沙俄也乘人之危,在外興安嶺領土問題上武力脅迫中國,結果,清政府只得與這三國分別簽訂《天津條約》(1858年)和《北京條約》(1860年)。至此,幾乎全部中國國土都被迫對外開放通商;中國失去關稅自主權;鴉片貿(mào)易合法化;中國賠款給英法各800萬兩白銀;中國契約工人可以被賣到海外作苦力,清政府不準人民出海的禁令被打破;外國獲得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允許外國派駐外交使團到北京;傳教士可以自由到內(nèi)地建立教堂;中國東北、西北的大片領土割讓給俄國;等等。1894年日本發(fā)動中日甲午戰(zhàn)爭,1895年4月17日,戰(zhàn)敗的中國簽訂了《馬關條約》,日本獲得進入中國內(nèi)地開工廠的權利,遼東半島、臺灣及澎湖列島割讓與日本,中國賠款2億兩白銀。1900年7月,八國聯(lián)軍(英法美德俄日意奧)借口義和團運動進攻北京,8月攻陷北京。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與這八個國家以及比利時、西班牙和荷蘭簽訂了《辛丑條約》,外國獲得在北京等地的駐軍權,不準中國人民進行反帝活動,中國賠款4.5億兩白銀。從此,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的國家。

      這樣,經(jīng)過一系列的侵略和戰(zhàn)爭,到1898年,中國已被帝國主義國家瓜分完畢,幾乎全部國土都成了帝國主義的勢力范圍,中國迅速喪失了自主統(tǒng)治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和文化權利,巨額的賠款負擔轉嫁到中國人民頭上,稅收猛漲,使本已陷入赤貧的廣大農(nóng)民更加苦不堪言。長城以北屬于沙皇俄國,長江流域屬于英國,山東屬于德國,法、英共管云南、廣東、廣西,福建成為日本的勢力范圍。到1911年止,中國除割讓臺灣、東北、香港等地外,還開放了82個通商口岸,在16個城市設立了“租界”。隨著外國投資的增加,中國大約80%~90%的重工業(yè)、運輸業(yè)和通訊業(yè)、消費品市場被外國投資者所壟斷。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建造鐵路,侵吞重要礦山、農(nóng)田和房屋,破壞中國水運,并展開了激烈競爭。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基礎被破壞,作為基本生產(chǎn)單位的農(nóng)村完全破產(chǎn)。成千上萬的農(nóng)民被驅趕出自己的家園和村莊,成為強盜和游民,手工業(yè)者失去了生計。例如,在廣東與湖南、廣西交界處,聚集的綠林好漢就達一萬多人,這些人大都是失業(yè)的勞工、貧窮的農(nóng)民。他們或許由于戰(zhàn)亂,或許由于貪婪的地方官的敲詐,或是躲避自然災害而聚集在一起,以對付那些貪婪的地方收稅官員。他們也對過往的商人、地主和旅游者實施搶劫。在中國,殺富濟貧是對付不公與剝削的一種最直接的反抗方式。由于廣州喪失了惟一對外貿(mào)易港口的地位,一萬多名搬運工人和一萬多名船民因此失去生計,他們原先主要靠從江西販運茶葉經(jīng)梅嶺南下廣州為生。廣州的貨場工人、商人同樣也失業(yè)了;便宜的英國棉布使得廣州的紡織業(yè)大受打擊,堆在廣州貨場的棉布腐爛變質,與此相關的工人與商人的生活陷入窘境⑩。由于受到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多重壓迫,在19世紀大半時期以及20世紀前20年左右的時間里,中國人民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已不再是維持既有生活水平的問題,而是如何保持最基本的生存。

      社會與經(jīng)濟方面的困境,導致了從1843年到1850年間大約有一百次地方性的農(nóng)民起義和暴動,1851年至1864年間的太平天國革命運動把這種起義和暴動推向頂點。太平天國運動波及大半個中國,尤其是南部地區(qū),其主要成員有秘密會黨成員、礦工、農(nóng)民、運輸工人和失業(yè)者。這次農(nóng)民起義時間之長、規(guī)模之大,明顯地反映了遭受饑餓痛苦的農(nóng)民的絕望以及知識分子想通過激進手段改變不利的社會和經(jīng)濟條件之努力灛伂嫛L平天國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到了19世紀70年代,中央政府的權威在形式上已經(jīng)重新樹立起來,但在鄉(xiāng)間依然是盜匪橫行,各種私人武裝正在成為中國農(nóng)村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

      在十分絕望的情況下,移民海外似乎是這些地區(qū)的人民惟一可行的選擇。一般而言,中國人民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他們不愿離開祖先的墓地,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繁衍的故里。他們的生活是與家鄉(xiāng)、祖先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中國人是不會離開自己的家鄉(xiāng),去遠方謀生的,除非以某種方式迫使他這么做,因為他的生活信條便是這樣的:“像樹木一樣,扎根于某一處滋養(yǎng)、繁衍、腐爛。”而且一般來說,中國人即使離開家鄉(xiāng),也沒有不返歸故里的。他的希望是富足還鄉(xiāng),安度晚年,直到死去,這樣死后就能葬入祖墳山中12。移民加拿大的華僑也是如此,這種選擇實屬無奈。

      二、加拿大的拉力

      遷入地加拿大“拉力”的形成,主要是英國在那里的殖民開發(fā),形成了對勞動力的需求,當?shù)貏趧恿o法滿足,不得不遷入勞動力以滿足這種需求。加拿大在11世紀就有歐洲人進入,地理大發(fā)現(xiàn)后,先后淪為法國和英國的殖民地,19世紀的時候,加拿大成為英國一家的獨占殖民地,法國退出。英國在19世紀完成工業(yè)革命后,對外殖民掠奪的主要方式,也從資本積累時期的赤裸裸海盜式搶劫,以及利用東方各國原有的奴隸制、封建制進行強迫性的搜刮和盤剝,變?yōu)橐陨唐份敵鰹橹鞯穆訆Z方式;但與此同時,西方宗主國也加強了對東方殖民地的原料掠奪,所以在商品輸出之外,還向東方投入了一定數(shù)量的資本,用以開礦、筑鐵路、開辟港口等建設。各項建設,急需大量勞動力。但是,整個加拿大,尤其是西部新建立的殖民地,勞動力極其缺乏。甚至到1853年的時候,在后來成為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9486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外來的白人450人,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約10000~15000人13。白人移民不愿來到這里是有原因的,在美國的太平洋鐵路建成之前,由于當時東西部的交通不便,來自歐洲和加拿大東部的白人移民要想到達不列顛哥倫比亞,要么乘船繞道南美麥哲倫海峽,再沿太平洋北上;要么沿著北美大陸的印第安人小道徑直前往。在美國的太平洋鐵路建成之后,雖然他們可以由美國乘火車橫越美洲大陸,到達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再坐船北上。但是,前面提到的所有辦法不但費時、費錢,使一些移民望而卻步,而且由于美國的氣候和居住條件、生活條件,比位于北方尚未開發(fā)的不列顛哥倫比亞更優(yōu)越,這部分移民自然選擇美國而不是不列顛哥倫比亞殖民地。盡管殖民地采取種種措施,鼓勵白人移民,尤其是英國移民,但即使是淘金熱的拉動也未能帶來足夠的白人移民,以滿足這個新殖民地的開發(fā)所需。只是在華人幫助建成加拿大太平洋大鐵路以后,白人才源源不斷地來到這里。

      同歐洲其他殖民者一樣,以前英國殖民者在美洲殖民地的開發(fā)過程中,勞動力的來源主要是歐洲的白人契約奴以及來自非洲的黑奴。但它準備大力開發(fā)加拿大殖民地的時候,奴隸貿(mào)易已經(jīng)被歐洲各國包括它自己所廢止,從而斷絕了來自非洲的勞動力供應,而白人契約奴的使用更是早就因為得不償失和道德原因而勢微。一方面是勞動力供應在減少,另一方面是殖民地開發(fā)中對勞力的需求在激增。于是,亞洲人口就成為英國等西方殖民者取得勞動力的豐富資源。亞洲勞動力之所以受青睞是因為亞洲不僅人口眾多,是一個巨大的勞動力資源庫,而且勞動力價格也低廉。英國對中國發(fā)動的鴉片戰(zhàn)爭結束后,英國在中國攫取了許多特權,也為它掠奪中國勞動力提供了機會。

      三、遷移過程中間環(huán)節(jié)的暢通和技術因素的改善

      具備推力與拉力這兩個條件并不等于就具備了移民的所有條件,它只是一個必備條件。只有遷移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暢通無阻和技術條件都具備以后,遷移行為才有可能發(fā)生。

      在1840年以前,中國人口外遷過程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并不暢通,這是因為明清兩個朝代都實行海禁政策。雖然這種政策并不能完全阻止中國人外遷異域,但因為有這種限制,所以盡管明末清初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外來的拉力與中國內(nèi)部的推力,但外遷現(xiàn)象并不嚴重,規(guī)模也不大。“1840年以后,之所以形成大規(guī)模的國際遷移高潮,除了遷出地的‘推力的增強和遷入地‘拉力的增強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海禁政策的取締,使得遷移過程不再有海禁的限制”14。鴉片戰(zhàn)爭以后,盡管清政府依然實行海禁政策,但是,其門戶既然已被英國等殖民主義國家用炮火轟開,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它再想閉關自守已不可能,海禁政策事實上也隨之漸趨瓦解。在與中國政府簽訂條約之前,英國等殖民主義者就已經(jīng)開始掠奪中國勞動力了,其主要內(nèi)容為“苦力貿(mào)易”。1856—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以后,清政府被迫于1860年10月24日簽訂的中英《續(xù)增條約》第五款對此予以明確的法律承認,從而使得苦力貿(mào)易合法化。該條文規(guī)定如下:“戊午年(1858年)定約互換以來,大清大皇帝允于即日降諭各省督撫大吏,以凡有華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國所屬各處,或在外洋別地承工,據(jù)準與英民立約為憑,無論單身或愿攜帶家屬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國船只,毫無禁阻。該省大吏亦宜時與大英欽差大臣查照各口地方情形,會定章程,為保全前項華工之意?!?sup>151866年,清政府又被迫與英法簽訂了招工章程條約20款,即《續(xù)定招工章程條約》,允許英法在中國任何地方招募勞工;1868年,中國與美國簽訂《中美天津條約續(xù)增條款》,即著名的《蒲安臣條約》,規(guī)定兩國人民“或愿長住入籍,或隨時來往,總聽其自便,不得禁阻為是”16。這一條約實際上是為美國在華招募勞動力奠定法律基礎的。雖然直到1893年以后,清政府才正式廢除海禁政策,但是在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的過程中,它連有損其尊嚴的苦力貿(mào)易都不能制止,反而在帝國主義國家的淫威下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之合法化,更別說嚴格實施海禁了。海禁的松弛和廢止,使得中國人移民海外的道路暢通無阻,成為中國人在這一時期大規(guī)模外遷的一個基本條件。

      輪船代替木船進行遠洋航行也是中國人移民美洲的重要條件。19世紀30年代以前,中國人出洋都乘坐中國帆船,航程時間長,載客量小,且受季風等自然因素影響大,因而移民流量小。19世紀50年代以后,外國輪船開始航行于中國沿海港口,并搭載甚至掠奪華工出洋。舊金山、維多利亞與香港、澳門等地之間有輪班定期來往。由于輪船運輸既省錢又安全,很快成為移民出洋的主要交通工具。

      四、中外交流渠道的暢通

      如果說上述三大要素是中國人移民加拿大行為得以進行的先決條件,那么,中外交流渠道的暢通則是中國人移民加拿大的現(xiàn)實基礎。

      在移民加拿大的人中,主要是廣東人,這首先是因為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得廣東人得享中外交流之便利?!芭c歐洲人的接觸一直是激勵中國人移民海外的力量之一,而歐洲人第一次與中國進行貿(mào)易的嘗試主要是由葡萄牙人通過廣東的港口才進入中國的”17。澳門在1557年成了葡萄牙人從事貿(mào)易活動的中轉站,以后幾個世紀一直是西方與中國進行貿(mào)易的主要港口。1596年,英國人第一次加入對中國貿(mào)易的不成功嘗試,1600年,東印度公司成立,英國開始與中國進行貿(mào)易往來。1757年,廣州成為主要的貿(mào)易集散地和中國與西方交往的中心。美國人于1784年第一次與廣州進行貿(mào)易。廣州被選為惟一的通商口岸,一是因為其良好的口岸設施。二是因為其距北京遙遠,清廷把商業(yè)看成是一種必要的罪惡,“如果這種罪惡是必要的話,也應該讓它遠離文明的中心(北京),把它放到一個南方城市去”20。此外,在鴉片戰(zhàn)爭后,香港被割讓與英國,成為中西方交往的又一重要港口。

      與外國人的接觸,開闊了廣東人的眼界,他們可以早于中國內(nèi)地的人們獲得外部世界的消息,思想也比內(nèi)地人更加開放,較之普通中國人反對移民海外的情緒要小。因為就貧窮與人口和土地的壓力而言,廣東并不是最糟糕的。例如,在嘉慶十七年(1812年),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以江蘇、安徽、山東、湖北、河南、江西、福建等省為最密,其中第一位的江蘇,每平方公里382.95人,第八位的福建為126.71人19。咸豐元年(1851年)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還是以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最密,依次為448人、310人、232人、225人,而廣東只有122人20。所以,貧窮和生活的壓力并不是廣東人移民加拿大的決定性因素。廣東人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及因此所養(yǎng)成的獨特心理,才是促使他們移民海外的重要因素。這是除福建等少數(shù)地方以外的其他省份人民所缺乏的。

      當1848年美洲的薩克拉門托地區(qū)發(fā)現(xiàn)金子的消息傳到廣東的時候,立即引起騷動?!案督o勞工高工資的消息在廣州附近的農(nóng)民中悄悄地傳送”,另外加上商人的游說,他們迅速行動起來,他們積攢錢或借錢作為路費,乘船越過太平洋,來到他們向往的金山之國———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21。商人的游說往往帶有很大的欺騙性。當時在廣州一帶張貼和散發(fā)的一份招工廣告這樣寫道:“美國人是非常富裕的民族。彼等需要華人前往,極表歡迎。彼處有豐厚工資,大量上等房舍、食物與衣著。你可隨時寄信或匯款給親友,我等可負責傳遞與駁匯,穩(wěn)當無誤。此是一個文明國家,并無大清官吏或官兵;全體一視同仁,巨紳不比細民為大?,F(xiàn)有許多中國人,已在彼處謀生,自非一陌生地方。在彼處,承祀中國神祈,本公司亦設有代辦。你無需畏懼,會逢幸運,有志者請蒞臨香港或廣州本公司接洽,當竭誠指引進行。美國金錢極豐富而有盈余,如欲賺取工資及保障工作,可向本公司申請,便得保證?!?sup>22盡管華工移民美洲有些是自愿的,有些則是被拐騙的,甚至是被綁架當作豬崽販賣而去,華工的歷史是充滿著辛酸和血淚的,但是,這并不妨礙華工的繼續(xù)移民。早期移民發(fā)財(但往往并不確切)的消息傳遍鄉(xiāng)里之后,立刻引起連鎖反應,刺激當?shù)馗嗟娜艘泼窈M?。他們就這樣———先是少數(shù)人,然后數(shù)以百計,最后數(shù)以千計的人來到北美洲。1848年,只有300名中國人來到加利福尼亞,但1852年就增加到了2.5萬名。其中,少數(shù)人發(fā)了點小財,多數(shù)人未能如愿,但他們多半還是留在那里,發(fā)財?shù)膲粝胍琅f。美洲“成為金山,成為希望、繁榮與穩(wěn)定的代名詞”23。1858年,加拿大的弗雷塞河(FraserRiver)與湯普森河(ThompsonRiver)沿岸發(fā)現(xiàn)金子的消息傳到加利福尼亞,這里的華僑有一些或乘船從舊金山前往維多利亞,或徒步到達不列顛哥倫比亞的采礦區(qū)。他們成為中國人移民加拿大的先驅。后來,更多中國人從香港、澳門和夏威夷等地來到不列顛哥倫比亞,加入“淘金”的行列。在1872年,加拿大聯(lián)邦政府決定修建從東海岸到西海岸的大鐵路,以開發(fā)西部資源。由于勞動力短缺,大量華僑從美國或香港等地被招募而來,充當鐵路工人。餐館工人、零售商人、農(nóng)夫、木匠、洗衣工、仆役等職業(yè)也吸收了大量的中國人。為了使全家人能過上比較舒適的生活,一家人總是想方設法送出至少一個男丁到海外去,希望他能在三五年后能帶回幾百加元24。在中國的內(nèi)部推力與加拿大的外部拉力的相互作用之下,廣東人就這樣來到了加拿大。

      ①④⑤⑨12 [加拿大]李勝生著、宗力譯:《加拿大的華人與華人社會》,三聯(lián)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17、18、29、19、19頁。

      ② RebeccaB.Aiken,MontrealChinesePropertyOwnershipandOccupationalChange,1881-1981,AMSPress,Inc.,NewYork,1988,p.16.

      ③20 [新加坡]陳國賁著,王業(yè)龍、王毅譯,楊立文、陳國賁校:《煙與火———蒙特利爾的華人》,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4和3、11頁。

      ⑥ 孫謙著:《清代華僑與閩粵社會變遷》,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頁。

      ⑦ DavidChuenyanLai,Chinatowns,TownswithinCitiesinCanada,Vancouver:

      UniversityofBritishColumbiaPress,1988,p.20.

      ; ⑧ 福建南安縣豐山族譜(抄本)。轉引自孫謙著:《清代華僑與閩粵社會變遷》,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頁。

      ⑩ 王大魯:《赤溪縣志》卷八,《副編·開縣事記》。轉引自孫謙著:《清代華僑與閩粵社會變遷》,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9頁。

      111924AnthonyB.Chan,GoldMountain,theChineseintheNewWorld,Vancouver:

      NewStarBooks,1983,pp.28~31,pp.22~33,p.32.

      13 [美國]明恩溥著、匡燕鵬譯:《中國人的性格》,光明日報出版社1998年版,第148頁。

      14李春暉、楊生茂主編:《美洲華僑華人史》,東方出版社1990年版,第338頁。

      15朱國宏著:《中國的海外移民》,復旦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頁。

      16王鐵崖編:《中外舊約章匯編》,生活·新知·讀書三聯(lián)書店,1957年9月第一版,1982年第二次印刷,第145頁。

      17志剛:《初始泰西記》,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6頁。

      20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tǒng)計》甲驃7,《清代各省人口密度》。轉引自吳申元著:《中國人口思想史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184頁。 21行龍:《中國近代人口史論綱》。《中國人口科學》,1989年第2期。轉引自注釋⑥孫謙著:《清代華僑與閩粵社會變遷》,第32頁。

      22MaryRobertsCoolidge,ChineseImmigration,NewYork,1909,p.17.

      23劉伯驥著:《美國華僑史》,臺北黎明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1976年,第37頁。

      25 [加拿大]詹姆斯·莫頓著、張澍智譯:《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的中國人》。載陳翰笙主編,盧文迪、彭家禮、陳澤憲編:《華工出國史料匯編》(第七輯·美國與加拿大華工),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306頁。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歷史系)責任編輯:倪金榮

      猜你喜歡
      加拿大移民
      我在加拿大留學的第一年
      法七成二代移民不娶移民
      溫暖的瞬間
      Stay in Spain BY James Wilkinson
      遠離是非之地
      去加拿大
      定结县| 五莲县| 时尚| 武宣县| 卢氏县| 西吉县| 汪清县| 咸阳市| 关岭| 侯马市| 兴国县| 玉林市| 嘉黎县| 迁西县| 姜堰市| 佛山市| 永仁县| 佛教| 托克托县| 木兰县| 汉川市| 田林县| 东方市| 潼南县| 深圳市| 永定县| 保靖县| 兰考县| 木兰县| 岑巩县| 新津县| 荥阳市| 福州市| 怀仁县| 卓尼县| 湘阴县| 高碑店市| 凉山| 长垣县| 玉屏| 土默特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