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奕斌
最近,一些媒體相繼報道:我國公安部將建立身份證數(shù)據(jù)庫,實行全國聯(lián)網(wǎng),身份證將被IC卡取代。并說明,IC卡上有一個小芯片,它就猶如一臺小電腦,能將公民的性別、年齡、出生年月、地址等一系列身份特征以及身份證號碼等個人相關(guān)資料存入其中。全國首張“基因身份證”于今年2月初在四川大學華西法醫(yī)學院物證教研室誕生,該身份證上有10個位點的個人特異遺傳標志和DNA指紋防偽條碼,能顯示持卡人存在的惟一性。
那么,為什么IC卡或“基因身份證”要取代現(xiàn)有的身份證?“基因身份證”何以受到科學家和政府部門的青睞呢?這還得從身份證的功能和特點說起。
眾所周知,身份證是一種用于確認居民真實身份(包括姓名、性別、年齡、外貌特征、住址等資料在內(nèi))的一種憑證。比起早期使用的工作證、戶口本、介紹信來,身份證具有更準確、方便、可靠的特點,因此,在很多場合,譬如登記住宿、取款取貨、購物購票、辦理儲蓄卡、通行證、進出考場、出入機要重地等均離不開身份證。但現(xiàn)有的身份證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如無法避免造假,容易丟失,無法提供更多、更精確的信息,像持有者的婚姻狀況、家庭背景、個人經(jīng)歷、社會檔案等均不能顯示,也無法提供健康狀況、指紋圖譜、血型類別等信息。為了彌補普通身份證的諸多不足,世界各國安全部門都在尋找各種更精確、更方便、能提供更多信息的特殊身份證,如“電子身份證”、“指紋身份證”?,F(xiàn)在隨著世界性、跨世紀的龐大生物醫(yī)學工程——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和完成,一種嶄新的身份證——“基因身份證”又走上了歷史舞臺。
由于這項可以與“曼哈頓原子彈計劃”和“阿波羅登月計劃”相媲美的全球性計劃的實施與逐步完成,使得科學家對遺傳病致病基因,癌癥發(fā)生過程中的癌基因、抗癌基因、腫瘤轉(zhuǎn)移基因,艾滋病的病毒基因以及心血管病、腦血管病等疾病的基因結(jié)構(gòu)和功能有了正確、充分的認識。因此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全世界每個人的基因結(jié)構(gòu)都有可能得到闡明,每個人在出生后,只需提供一滴血、一根頭發(fā)就有可能確定他(她)的遺傳圖譜。所以,每個人出生后即可以得到一個“基因身份證”,它上面記錄著你所有的遺傳信息和基因缺陷,包括你的優(yōu)秀基因和不良基因,它可以告訴你何時會患何種病、不宜吃何種食品、不宜與某類人結(jié)婚生育后代等等。對于遺傳病、癌癥、艾滋病、心腦血管病等這些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憑借“基因身份證”可以弄清它們的發(fā)病時間、禁忌的食物、用藥種類以及禁止婚育的對象等等。到那時,只要采取相應(yīng)的預防措施,就能有效地防患于未然,把疾病消滅在萌芽階段,使人類的后代能夠更加健康地成長。而且隨著醫(yī)學科學技術(shù)的進一步發(fā)展,還有可能在新生命的形成之前就識別出缺陷基因的存在并加以矯正,只不過這項技術(shù)的難度要比弄清人體的基因的細節(jié)大得多且費用昂貴得多而已。
由此可見,“基因身份證”比起現(xiàn)有的身份證來說,不論在準確性、方便性、提供的信息量方面,還是在醫(yī)療保健、防治疾病等方面,都有無與倫比的優(yōu)越性,因此,“基因身份證”如此讓人青睞、令人神往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