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鴻啟
就像小學生往往到了考試的時候才知道該念的書還沒有念一樣,人往往要到了一定年齡之后,才從切身的病痛之中真正認識到健康的重要性。其實,科學意義上的健康遠不止沒有軀體疾患,還應包括生理、心理狀態(tài)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完滿。平時與周圍的人談論起來,似乎人人都在向往著健康。但人人都在向往健康并不表明人人都在追求健康。因為“向往”僅僅是一種意識,而“追求”則必須見之于行動。古今中外的養(yǎng)生實踐證明,只有經(jīng)過一番不懈的追求,才能將生命納入健康的軌道。
一旦進入健康的軌道,便有常規(guī)可循。這些常規(guī)包括人們所熟知的運動、營養(yǎng)和睡眠等等。運動的重點應放在改善支持系統(tǒng)(骨骼、肌肉、韌帶、關節(jié))和供氧系統(tǒng)(心臟、肺臟、血管)的功能上。根據(jù)年齡和體質狀況選擇適當?shù)挠醒醮x運動,做到定時、定量、定項目,防止運動量超過心肺的承受能力。營養(yǎng)的重點應放在保持大腦的活力上。只有防止大腦功能的衰退,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長壽。大腦中的活性物質5一羥色胺和兒茶酚胺是由必需氨基酸合成的,這些氨基酸必須從外界食物中獲取。膳食中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的比例要恰當,并適當多吃些魚類。睡眠的重點應放在提高質量上。睡眠的重要性一點也不亞于運動和營養(yǎng),歷來都有“少寐乃中老年之大患”一說。悉心調整好生物鐘,就能有效地消除睡眠障礙,保證生命的有序運作。
生命之旅可謂一步一景,各有其境。智者理當順應自然的規(guī)律,傾聽機體的“呼喚”,對各種不測事件有著足夠的思想準備。當機體發(fā)出一些衰老的信號時,我們既不要視而不見,又不要驚惶失措。當疾病這個“不速之客”突然“登門造訪”時,我們則應當以“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tài)泰然處之。不急不躁,無怨無悔,適時就醫(yī),定期檢查——這恐怕是對付疾病的最佳辦法。如此而已,豈有他哉!
自尋其樂是將生命納入健康軌道的強力推進器。雖說自尋其樂只是一種內心的感受,并沒有什么固定的模式,但其實質上的要求則是一致的。那就是:在自己的心靈深處架設一個收音網(wǎng)絡,不停地從周圍人群中接受康樂、愉悅的信息,不斷地在現(xiàn)實生活中捕捉樂觀、向上的電波。尋找到了快樂,也就尋找到了健康。
為使生命列車永不脫離健康的軌道,必須適時地進行自我心理調整。要正視自己的生理年齡。人至中年,不要一味面對著明鏡“悲白發(fā)”、“嘆紅顏”,驚呼“老之將至”。其實,心理上的早衰往往是生理上的早衰的催化劑。要接受自己的人生角色。人們在社會上、在家庭里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必須學會角色之間的轉換。該做的事情做好了,該盡的責任盡到了,便能進入寵辱不驚、百病難侵的境地。真可謂:“心安身自安,身安心自寬;心與身俱安,何事能相干?”還要學會利導思維。人的心靈總是在不斷地與身體對話。養(yǎng)成利導思維的習慣能夠促進大腦中內啡肽的分泌,從而提高機體的免疫力,減少和防止由心理失衡引起的各種身心疾病。
總之,只有在健康的軌道中運作,生命之花才能得以綻放,生命活力才能得以張揚,生命質量才能得以提升。
(編輯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