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英國劍橋大學(xué)的計算機科學(xué)家在工作時,常常走兩層樓梯到樓下看咖啡煮好了沒有,但往往空手而歸。為此,他們在樓下安裝了微型攝像機,鏡頭對準咖啡壺,又編寫了一道程序,使咖啡壺的圖像可以傳遞到實驗室的電腦上,以便隨時了解樓下咖啡煮好沒有。
誰也沒有料到,科學(xué)家們這一不經(jīng)意的發(fā)明,居然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咖啡壺”被連接到互聯(lián)網(wǎng)上,直播網(wǎng)站最初是每分鐘更新三次,后來逐漸提高到每秒更新一次。最高峰時,全世界有近240萬用戶點擊進入“咖啡壺”網(wǎng)站,只為觀看煮咖啡的情況。此外,還有數(shù)以萬計的電子郵件涌入劍橋大學(xué)旅游辦公室,希望能有機會親眼看看這個神奇的咖啡壺。若是在平日,忙碌的人怎會愿意駐足路邊酒店,看一眼那一把燒了又燒,時滿時空的咖啡壺呢?
有人說,現(xiàn)代人正患一種“窺視隱私癥”。報刊爭先恐后制造和販賣明星的情感故事;俄羅斯遠紅外線望遠鏡在人們詭秘的微笑中熱賣脫銷;美國ABC電視將16個男女放逐在一個荒涼島嶼上,監(jiān)錄他們?nèi)绾紊?,并以百萬懸賞優(yōu)勝的“生還者”。16個人“忠誠”地履行達爾文主義“強者生存”的理論,滿足染有偷窺癖的觀眾們在觀看金錢面前人類互相排擠、暗中挑撥之類人性邪惡的一面的欲望;還有隱私書籍、性偷窺節(jié)目……我們探尋世界和人類真相的本能不能抑止,是否道德呢?在現(xiàn)代社會里,隱私與窺視因為商業(yè)操作被助長和膨化。
《紐約故事》作者米切爾說:“我們的身后都有一雙窺探的眼睛,因為我們迷失了感受的尺度,總認為能從他人身上找到生活的真相?!?/p>
但是,我喜歡這只神奇的咖啡壺,這只全世界都“偷窺”的壺。這是勞累的人、困惑的人,所得以撫慰之物。他們避開人來人往,在屏幕前,回到一個人的廚房,欣賞一束靜靜躍動的火,傾聽一壺如夏雨的沸騰,呼吸一種如煙往事的芳香,享受一段干了又濕,潤了又枯的心情歲月。可是,有誰又甘于做一把壺?時光永遠是一杯又一杯沸騰和冷卻的咖啡。G
《海外星云》(2001年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