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東曙
中醫(yī)認為,遺尿多為腎氣不足、下元虛寒、病后體虛、肺脾不足所致。治療時應以培元補腎、健脾益肺為原則。應用下列外治法,常能收到立竿見影之效,現介紹如下:
1、臍療法:吳茱萸10克,研極細柬,以陳醋調成糊狀,外敷肚臍處,外用紗布包扎固定。每晚換藥1次,連用1周。
2、足浴法:川斷、枸杞、女貞子各30克,黨參、茯苓各20克,甘草6克。水煎后取汁,趁熱浸洗雙足。每次15分鐘,每晚1次,連用5~7天。
3、敷穴法:白及、白芍各10克,白術12克、白礬3克,蔥汁適量。共研成細末,再用蔥汁調成藥餅,外敷涌泉(足底凹陷處)、關元(臍下3寸),包扎固定。每晚睡前給藥,次日晚再換藥,連續(xù)用藥7~10次。
4、貼穴按摩法:益智仁、桑螵蛸、石菖蒲各10克,共研成細末。加姜汁適量,調成糊狀,攤在關節(jié)止痛膏上,外貼關元穴處。再用熱水袋熱熨30分鐘,夜放晨取。同時用食指、中指、無名指指腹按摩足底部,由后向前,指力適中,以有酸脹感為好。每次來回100次,每日1次,14天為一療程。
(編輯士心)
肛腸疾患不妨熏之洗之
王家喻
中藥煎湯局部熏洗,是祖國醫(yī)學傳統(tǒng)療法之一,簡便易行,效果顯著,且無任何副作用,尤其適用于肛腸疾病。如與內服藥、外用藥結合使用,則療效更為理想?,F簡介如下。
(1)外痔水腫:蒲公英、忍冬藤備30克,黃柏20克,荊芥、防風各15克,白芷10克。
(2)外痔血腫:當歸、紅花、丹參、赤芍、連翹各20克,大黃15克,黃芩10克,枳殼8克。
(3)內痔便時滴血、脫出:魚腥草30克、槐花25克、黃芩20克、地榆20克、蘇葉20克、地骨皮15克、樸硝10克、明礬10克。
(4)肛門濕疹瘙癢:苦參30克、蛇床子25克、地膚子20克、自蘚皮20克、花椒10克、蟬衣8克、生地10克、黃柏10克、百部10克。
(5)肛裂:忍冬藤30克,川芎15克,馬齒莧20克,當歸、白芷各15克,乳香、沒藥、花椒各10克。
(6)直腸脫垂:黃芪、枳殼各30克,五倍子、升麻、柴胡、明礬各20克,石榴皮、烏梅各15克。
用法:取上述藥物,加水2000~3000毫升浸泡30分鐘,煮沸后去渣取湯,倒入痰盂內,坐上趁熱熏肛門。待溫度轉涼,倒在盆中,坐于盆中泡浴。也可用干凈毛巾沾藥液趁熱濕敷于肛門上。每次熏洗30分鐘,每天中午、晚上共兩次。一帖中草藥可煎3—4次。必須注意的是,以上所用藥物劑量較大,只能外用,不可內服,防止發(fā)生意外。
(編輯士心)
用仙人掌“撫平”創(chuàng)痛
王紅峰
乳汁瘀積:將仙人掌去刺,攪成糊狀敷在乳房硬腫處,并超過硬腫范圍。敷好后用紗布覆蓋,以免被衣服擦掉。24小時后,大部分患者腫脹、疼痛可緩解,體溫恢復正常。此外敷法不但對乳房泌乳功能沒有影響,而且能治療產后乳汁瘀積,這與仙人掌的清熱化瘀功能有關。
(2)牙痛:取仙人掌30克,去皮刺洗凈。入鐵鍋內,加水500毫升,煎沸20分鐘,趁熱喝湯。如能同時服用煎過的仙人掌,效果更佳。也可將去刺切片的仙人掌貼在牙痛患處。
(3)水火燙傷:取適量仙人掌,去掉毛刺洗凈,搗成糊狀,敷于患處。有活血生肌、散瘀去腐之功效。
(4)輸液或肌內注射后局部紅腫疼痛:取鮮嫩的仙人掌,去刺后,切成與紅腫部位大小差不多的片,將帶漿的面貼于患部,加以固定。每日2次。一般在貼敷后一日內疼痛明顯減輕,3—4日癥狀即消失。
(5)帶狀皰疹:取鮮仙人掌適量,去掉其表面小刺,搗泥后加糯米粉或面粉攪勻為糊狀,敷于患處。用麻紙覆蓋,繃帶纏裹。每日1次,一般2~3次即可痊愈。
(6)流行性腮腺炎:取仙人掌適量,去除表面芒刺及絨毛,洗凈,加醋搗爛成糊狀,均勻涂在一塊紗布上面,貼敷腮腺腫脹處。輕者每日1次,重者每日換2~3次,可取得滿意療效。
(編輯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