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身修
退休的王工程師身體一向健康,可在兩星期前突然感到左足跟痛,走一步,痛一陣,非常難受,給行動帶來很多不便。到附近醫(yī)院外科就醫(yī),醫(yī)生見他左足跟的外表既不紅,又不腫,僅在跟骨處有些壓痛,就給他開了些止痛藥片。服了7天止痛藥片后,疼痛未見好轉(zhuǎn)。王工又到一家醫(yī)院的骨科去診治。骨科醫(yī)生詢問病史,檢查了左足跟,立即囑其作x線左跟骨攝片檢查。片子顯示左跟骨上有一鳥嘴樣骨刺。醫(yī)生問他最近左足跟有否受過傷,他沉思了片刻說,在一個多月之前,因天氣轉(zhuǎn)冷,到壁櫥高處去拿棉被,曾從高處跳下。當(dāng)時雖感到左足跟有點痛,但后來就不痛了。醫(yī)生聽后說:“你患的是老年人較常見的跟痛癥。”
為什么老年人容易患跟痛癥呢?大家知道,足是由7塊跗骨、5根跖骨和14節(jié)趾骨所組成。足的這些骨骼常排列成拱形的足弓。在其外部,還有許多肌肉、肌腱、韌帶和跖腱膜來保持足弓的形態(tài),其中以跖腱膜的作用最重要。人在站立、行走、跑步或跳躍時,跖腱膜中的彈性纖維既能迅速收緊,使足弓不致塌陷,又可緩沖對雙足的震蕩,使其免受損傷。跖腱膜也會隨年齡的增長而發(fā)生退行性變,致使膜中纖維的彈性日益減退。特別是在老人走長路或從高處跳下之際,跖腱膜常因超過了負荷而發(fā)生損傷。輕者纖維可出現(xiàn)斷裂或撕裂,血管也會破裂出血,并發(fā)水腫和創(chuàng)傷性炎癥反應(yīng),從而引起跟痛癥。重者由于炎性反應(yīng)的范圍較廣,往往會波及跟骨的骨膜。骨膜在遭受長時間的炎性物質(zhì)刺激后,就會逐漸發(fā)生骨質(zhì)增生,形成跟骨骨刺。這種骨刺常能直接壓迫足跟部的神經(jīng)末梢,故也可引起跟痛癥。
治療方面,在跟骨部跖腱膜受輕度損傷時期,采用休息、少走路和每晚用熱水洗腳的方法,既能增進足部的血液循環(huán),又有利于炎癥的消散,從而緩解疼痛癥狀。若跖腱膜損傷較重,跟骨上已出現(xiàn)鳥嘴樣骨刺,可用米醋浸腳、激素局封或針刺的方法來治療。
1米醋浸腳法:用米醋1000毫升,倒入鋁制或搪瓷面盆內(nèi),加熱到雙足可浸入的溫度。每日浸1~2次,每次1小時。如在浸腳過程中米醋溫度已下降,可再次加溫。一般浸半個月左右,足跟部疼痛即能減輕。連浸1~2個月后,雖不能消除跟骨上的骨刺,但足跟疼痛的癥狀常會逐漸得到緩解。
2激素局封療法:用確炎舒松15毫克加0.25%利多卡因溶液2毫升,注射在足跟的軟組織有明顯壓痛處。每周1次,5~7次為一療程,此法對跖腱膜有創(chuàng)傷性炎癥或跟骨有鳥嘴樣骨刺的跟痛癥患者都有顯效。
3太溪穴針刺法:太溪穴位于足跟上內(nèi)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方法是:用75%酒精消毒局部皮膚后,即可進針,深度為2~3分。對無高血壓、心臟病的患者,進針后可用強刺激。一般在針刺的過程中,局部就會有酸、麻、脹和沉的感覺。拔針后讓其在地上行走,此時跟部的疼痛癥狀常能稍感緩解。對體弱的老年患者用中度刺激,并留針5~10分鐘后再拔針,同樣能達到減輕跟痛的效果。針刺太溪穴10天為一療程。如針刺10天后跟痛還未完全消退,則可再針刺一療程。
王工經(jīng)過1個多月的治療后,足跟疼痛癥狀完全消失,現(xiàn)在正準備和老伴一起到黃山旅游去。
編輯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