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永紅
“戒酒互助會”又稱“嗜酒者互誡會”、“戒酒無名會”等,是世界上最富盛名的戒酒自助組織之一。簡稱“A.A.”。
最初創(chuàng)立戒酒互助會的是美國人比爾·威爾遜和外科醫(yī)生鮑伯。比爾從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開始酗酒,濫飲無度達20年之久。他反復進出醫(yī)院戒酒,可都不能擺脫酒的糾纏。
一次偶然的機會,比爾的一位朋友來訪,告知比爾他戒酒的經驗。
比爾深受啟發(fā),并在一次旅行中遇到鮑伯,二人互相幫助,終于達到了徹底戒酒的目的(比爾1971年去世,自1935年起滴酒未沾),并就此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戒酒互助會。
在戒酒互助活動中,戒酒者分享各自的經歷、體驗、力量和希望。這樣,他們才能解決共有的酗酒問題。戒酒互助活動對參加者惟一的要求是具有戒酒的愿望。大家的根本目的,就是保證自己不再嗜酒,同時也幫助他人達此目的。
目前,戒酒互助活動已在我國的吉林和北京廣泛開展。
六年前,幾位韓國的戒酒互助會成員來到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觀光,看到這里許多人因傳統(tǒng)習俗而好酒,其中很多人成為酗酒者。他們體驗過酗酒之害,開始自費到延邊,幫助酗酒者按照戒酒互助會提出的方法戒酒。
戒酒互助活動中“十二步戒酒法”的主旨是:讓戒酒者自己承認自己對酒已無能為力,需要在集體力量的支持下戒酒,在戒酒過程中要不斷反思自己,根除性格中的缺點,補償自己酗酒時的過失,同時幫助別人戒酒。
1996年5月延邊地區(qū)開始戒酒互助活動。隨著成功戒酒者的人數(shù)不斷增多,延邊地區(qū)的戒酒者依照戒酒互助會的運作模式,成立了延邊醫(yī)學會精神專業(yè)委員會戒酒康復中心。
有關專家指出,人們平日偶爾喝點酒并無大礙,人群中有50~70%的人屬于正常飲酒,但有10~15%的人屬于危險飲酒者(即每天攝入的純酒精超過80 克),有5%的人屬于酒依賴者(每天攝入的純酒精超過120克)。飲酒達到危險程度,日積月累會出現(xiàn)慢性酒精中毒和對器官的損害。危險飲酒者和酒依賴者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酒鬼。
申先生已有4年戒酒史。但他告訴記者,戒酒的頭兩年在朋友聚會時,他還謊稱自己在吃藥不能喝酒,兩年后他從心底接受了“十二步戒酒法”后,才開始對朋友們坦誠相告,自己是酒精中毒者,不能再喝酒,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延吉市的老陳自稱是延邊地區(qū)最大的酒鬼,他是記者所見的為戒酒住院次數(shù)最多的人——25次,也是依靠戒酒互助活動而戒酒時間最長的中國人——近6年。但這兩個數(shù)字相加都比不上他給老伴寫的戒酒保證書多。
以前老陳也想戒酒,但他根本不能控制自己,他嘗試過出院以后就不喝酒了,但那時他獨自在家,戒酒的日子太難熬了。他感到度日如年,戒酒后的戒斷癥狀難以忍受,想酒的念頭更是無法控制,所以每次戒酒都堅持不了幾個月,又故態(tài)復萌。像其他酗酒者一樣,為戒酒老陳和家人想盡了辦法,凡是新出現(xiàn)的戒酒藥,他都吃過,偏方也用了不少,甚至包括“迷信”,可都不管用。沒想到,六年前老陳剛參加戒酒互助活動沒多久,他就發(fā)現(xiàn)自己不像以前那么想酒了,戒酒的日子也變得輕松起來,也不用每天在日歷牌上劃勾了。不知不覺中,半年、一年,一晃六年就過去了。老伴一年前也回到他身邊。我問老陳:“你現(xiàn)在還想酒嗎?”他特別平靜地搖了搖頭。
參加戒酒互助活動的老曾說,不喝酒以后他對生活的感覺也變了,吃飯能覺出香味了,也能感受到美好的事物了,平時一有空就想幫酒友戒酒。“喝酒那會兒,每天只有與酒為伴,一天吃一小碟花生米就夠了,哪兒還有力氣觀察世界,幫助別人呀!在戒酒互助會我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朋友”。
有關專家強調,戒酒互助活動對所有戒酒者而言絕不是一劑萬能藥,但這依然給酗酒者和他們的家庭帶來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