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錦繡 張雅琴
知己知彼的目的,在于勝彼,戰(zhàn)勝競爭對手。為此,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就要根據(jù)對手的特點,因勢利導,相機行事,即因人制宜。
相傳在宋朝時,有一年,北遼政權的八個侯王帶領十萬番兵進犯中原。遼兵在距邊關十里處扎下營盤,隨后派兩名番兵到宋營下戰(zhàn)書。這份戰(zhàn)書只是一副對聯(lián)的上聯(lián),說宋朝如有人對出下聯(lián),馬上收兵,絕不食言。
宋營將士拆開戰(zhàn)書,只見那上聯(lián)寫道:
騎奇馬,張長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均在上,單戈便戰(zhàn)。
宋營將領相互傳閱,無一能對。這時,地方上一位私塾先生聽到了消息,星夜趕到宋營,寫出了下聯(lián):
偽為人,襲龍衣,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都在旁,合手便拿。
答書送走之后,宋營將領對番兵八大王作了初步分析。從戰(zhàn)書上可以覺察到他們目空一切,傲氣十足,看到答書之后,一定惱羞成怒,自食其言,不但不會退兵,還可能來偷營劫寨。于是,作了充分準備,設下埋伏,并分兵攻打番營。
番兵取回戰(zhàn)書,主將一看,果然暴跳如雷,連夜襲宋營。最后,偷襲不成遭暗算,自己的營盤又被偷襲,進退無路,不戰(zhàn)自潰,八大王有的陣亡,有的被擒。
這一故事,是因人制宜方略的成功范例。
歷代兵家,對因人制宜的研究最為到家,兵家所說“怒而撓之”、“親而離之”、“卑而驕之”就是一個證明。
“怒而撓之”,如果敵將性格暴躁,就故意挑逗、辱罵使之發(fā)怒,使之情緒受到擾亂下不能理智地分析問題,盲目用兵,暴露破綻,進而相機殲滅。
“親而離之”,如果敵軍上下親密無間,情同手足,團結一心,那么,就要利用或制造矛盾,進行離間,使之離心離德,分崩離析,從組織上削弱敵人。
“卑而驕之”,如果敵將力量強大,且驕傲輕敵,可以用恭維的言辭和豐富的禮物示敵以弱,助長其驕傲情緒,等其弱點暴露以后,再出其不意地攻打他。
兵家的因人制宜之術,在其他社會競爭領域未必是全部適用的,但其冷靜理智的處事精神,還是普遍通用的。
無論在哪一個社會競爭領域,都應該依據(jù)競爭對手的心理特點,相宜行事。
據(jù)載,唐朝的中書令裴度,有一天忽然丟了大印,手下人急急忙忙將此事告訴他。裴度知道后,不但沒驚慌,反而怡然自得,像沒事一樣,他叫手下人不要聲張,同時還設宴歡樂。人們不理解他的意思。宴會進行到半夜,酒也喝到半醉了,這時大印又回到了身邊。裴度見到印也不理睬,繼續(xù)飲酒,盡歡而散。
后來有人問他這是什么緣故?裴度說:“這是小吏把印偷去偽造證券,如果我找得不急,那么,他用完了就會放回原處。如果追查得很緊,那人害怕治罪就會將印扔到水里或火里,那樣印就不會失而復得了?!?/p>
北朝時,許允為吏部尚書,選用郡守多用自己的同鄉(xiāng)。魏明帝知道后,命令虎賁前去收捕許允。在許允受縛時,他夫人從內(nèi)室出來,告訴他:“明君可以理奪,不可以情求。”許允馬上明白了她的意思。到了殿上以后,魏明帝問他為什么多用自己的同鄉(xiāng)為郡守,許允說:“陛下常告誡臣‘舉爾所知,臣的同鄉(xiāng)正是臣所熟悉的人。陛下應該檢查這些人是否稱職,如果不稱職,臣甘愿服罪?!蔽好鞯巯铝畈樵?,這些人都沒有大的過失,無奈,只好釋放了許允。
裴度和許允的夫人都懂得因人制宜的道理,從而達到了預期的目的。裴度知道偷印的人只是想偽造證券,并不想偷印不還,于是故做不知,以防驚動偷印人,使之畏罪銷贓,大印走而不回;許允和他的夫人,知道明智的君王,崇尚理智,理智高于情感,很少感情用事,為此,要想免除傷害,唯有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結果如愿以償。
(段敬宜摘自《決策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