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友魁
過去我們對偉人的死,英雄的死,談?wù)摵芏?。歷史書上有記載,文學(xué)作品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樣的主題。但對于常人的死,我們總是過于淡漠,或者說缺乏應(yīng)有的關(guān)注。畢竟,我們都是以不可替代的個體、血肉之軀在這個世界上活著。隨著物質(zh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開始關(guān)注生命的質(zhì)量、心理的體驗。于是,死亡的話題越來越廣泛地受到了關(guān)注。從陸幼青的《死亡日記》到張小木的《父親:對生命的最后傾訴》,我們看到了中國的文化界對死亡的關(guān)注已越來越深入。這是中國人道主義文化發(fā)展的一個見證。
關(guān)注死亡,首先關(guān)注的是人的精神。畢竟,人作為一種生命現(xiàn)象生活在地球上,精神的活動還是最屬人的品質(zhì)。不只是偉人、英雄們有精神的追求,所有有著健全心智的人都有著神圣的精神追求?!陡赣H:對生命的最后傾訴》中的父親生在舊中國,參加過革命戰(zhàn)爭,退休前是軍隊上的一名干部。他19歲參軍,有過崇高的革命理想,工作一直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個人的努力不可謂不用心,但反右、文化大革命,屢屢的政治運動,耽誤了他最美好的人生歲月。50多歲,終于有了開明的政治環(huán)境,他覺得自己可以大有作為了,卻在軍隊的改革中不得不提前離休了。他的一生,仿佛是剛剛開始,就面臨著結(jié)束。為了證明自己不是一個對社會無用的廢人,"父親"開始去打工了,他給人家看門,義務(wù)去建筑工地當小工,就是禮拜天節(jié)假日也不休息。可這一點小小的愿望他都無法充分地得到實現(xiàn),他過早地患上了不治之癥--肺癌。在與病魔作斗爭的最后幾年,"父親"開始回望人生,悲哀地感到自己的一生無論對事業(yè)、對家庭、對同事、對朋友都欠缺得太多、太多。他對女兒說:"你們從小最大的愿望就是讓我?guī)е弦惶藙游飯@,求過我很多次,可我卻一次又一次讓你們失望?!€有你媽,只知讓她在家?guī)Ш⒆幼鲲垼劣谒睦锵胧裁?,她需要什么,我根本不清楚,也從來不問。我太對不起妻兒老小了?70年代初他的岳父病重,兩次加急電報想見女兒最后一面,考慮到岳父是地主出身,要劃清界限,"父親"把兩封電報都扣下了,沒有讓老伴回去,而且一分錢也沒有給寄過去。這件事使"父親"的心中有了永久的負疚感。等到"父親"無奈地呆在病床上開始感受人生的時候,他所能傾訴的只能是無盡的懺悔。本書在講述"父親"的心靈感受的時候,采取父與女兩代人對話的方式展開,這種平民化的敘述讓我們讀起來,字里行間洋溢著一種溫馨的親情。
《父親:對生命的最后傾訴》一書在對肉體死亡的殘酷過程的描述中有著少見的深刻之處。大年三十的晚上,為了轉(zhuǎn)移癌癥發(fā)作的疼痛,"父親"躲在自己的房間里不斷地用手掌扇著自己的臉頰?;熯^后,得知收效甚微,"父親"曾想過盡快結(jié)束生命,明知一點小小的感冒就會大大降低身體的抵抗力,他還是讓自己干瘦的身軀長久沐浴在冷風里。但軍人出身的父親是不會輕易向病魔屈服的,他在日記中寫到"我要用更多更劇烈的痛苦來迎接生命的最后沖刺"。為了不給他人增加負擔,身體衰弱得不能下床了,他強撐著也要走到衛(wèi)生間,自己解決大小便問題。這里沒有想象,全是實實在在的真實。正因為他們都是真實地發(fā)生在一個人身上的事情,才讓我們看到了死亡的血淋淋的殘酷面目,讓我們震動。在震動中感受到了生命的頑強,意志的偉大。
"父親"作為一個小人物在他所生活的大時代所經(jīng)歷的人生悲劇,是發(fā)生在當今中國社會中千千萬萬老人身上的故事?!陡赣H:對生命的最后傾訴》這本書第一次將普通人的這種尷尬的人生處境真實地揭示了出來,它尖銳地向我們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關(guān)注生命,關(guān)注普通人的平凡人生。
《父親:對生命的最后傾訴》張小木著 華藝出版社2003.1定價:1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