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占武
在新聞界,有個不成文的慣例,那就是,采訪對象知名度愈高,這條新聞的價值就越大。所以,當記者的總想采訪名人,以便使自己的報道播、發(fā)于重要時段或版面。然而,名人們要么公務(wù)繁忙,要么被身邊的警衛(wèi)團團圍住,采訪他們,談何容易?
那么,怎樣才能把握住難得的機遇,出色地完成對名人的采訪任務(wù)呢?經(jīng)驗豐富的記者們大都有這樣一個共同感觸:仔細琢磨好采訪時的第一句問話,力爭有一個漂亮的開場白,這對整個采訪來說,如同初戰(zhàn)告捷,即奠定了整個戰(zhàn)斗勝利的基礎(chǔ),作用至關(guān)重要。
采訪名人時第一句話應(yīng)該問些什么,這要根據(jù)不同的采訪對象及其學識、性格、心理和當時所處的地位、環(huán)境靈活掌握。在這里,我們列舉分析幾位著名記者及北大學子的采訪實例,不妨將自己的新聞實踐和別人的經(jīng)驗加以歸納,做到"存乎一心",屆時憑著采訪前的各種準備,抓好臨場發(fā)揮,就可能達到運用之妙了。
妙語攻心坦言相問
以色列總理拉賓是一位偉大的和平締造者,但他不喜歡同新聞界打交道,很少接受采訪。即使接受了,也從不多說一句話。而中央電視臺記者水均益卻采用攻心策略,巧妙地打開了他的話匣子。
采訪拉賓時,水均益不卑不亢地直率發(fā)問:"總理先生,一千多年前,一些猶太商人和拉比(猶太教士)帶著商品和在羊皮上寫成的圣經(jīng)卷宗來到了中國的黃河岸邊。從那時起,猶太人和中華民族有了第一次良好的交往。今天,您作為第一位猶太國家的領(lǐng)導人又一次來到中國,這次,您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水均益的這番話,既表明自己熟諳兩國人民的歷史,讓對方覺得這個記者是有思想的,不可小覷,又點出了兩國人民的友誼源遠流長,同時還顯露了記者對拉賓總理的信任和熱切期待,期待著他的到來會揭開中猶兩個民族友好交往的新篇章。無疑,這是拉賓最喜歡的話題。就這個話題,他真誠而愉快地談了7分鐘。對向來不茍言笑的拉賓而言,這是破天荒的。
溝通心靈愉快答問
有人主張,記者訪前要把自己的感情先培養(yǎng)出來,人未出門,心已向往。尤其是采訪陌生名人,雖然事先做了充分準備,但畢竟沒見過面,這時候的第一句話,要盡量想著如何縮短兩人之間的距離,增加親切感。
1998年5月,北京大學迎接百年校慶。世界大學校長論壇是幾項重大慶?;顒又?。其間,由百名學生記者組成的"采訪團",決心去記載這百年難得的瞬間。但由于這些大學驕子們的提問方法不同,收到的效果也迥然相異。
一名北大??浾吲d奮而急切地要采訪美國著名的斯坦福大學校長卡斯帕爾這位著名人物,但又害怕遭到拒絕,便一上去就說:"卡斯帕爾先生,采訪您是我的任務(wù)。"誰知校長先生非常巧妙地回答:"這是你的任務(wù),而不是我的任務(wù)。"
但隨后而至的數(shù)學系學生記者鐘聲,卻在眾多媒體羨慕的目光中與這位著名校長談了兩個半小時,獲得了大量生動的新聞素材。鐘聲一見到卡斯帕爾就說:"我是北大的學生記者,我知道您這段時間受累啦!"這話一下子就感染了他??ㄋ古翣栂壬咸喜唤^地訴起苦來:"我昨天接受了30多個采訪,每個采訪者都要和我一起照張像,最后我真的笑不出來了。"接下來,他們邊走邊聊,在一種極為平靜的心境下,進行了一場親切的、兩個人之間的交流。
很顯然,面對從未謀面的采訪對象,鐘聲善于利用一些相關(guān)因素來溝通心靈,先從感情上打動對方。然后才在親切、風趣的語言環(huán)境中,成功地對其進行了采訪。
出奇制勝機敏側(cè)問
作為記者,在采訪名人時,還要靈活機智,具備一定的應(yīng)變能力。否則,無法應(yīng)付一些突發(fā)事件,甚至連一些預(yù)定的任務(wù)也很難完成。
1998年11月26日,亞太首腦雙邊會議在馬來西亞舉行。香港鳳凰衛(wèi)視中文臺記者吳小莉受命就東南亞經(jīng)濟危機等有關(guān)問題采訪出席會議的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
當時的情況是,所有的記者都被安排在一個固定區(qū)域,周圍站滿了身強力壯的保安人員。在這種場合下采訪,不僅困難重重,而且江主席也不可能有更多的時間來回答傳媒的問題。
或許是急中生智,吳小莉想出一個絕妙的主意:江澤民在會見完泰國總理川·立派后,步出會場,吳小莉抓緊時間,揚起手中準備好的10元人民幣,高聲提問:"江主席,我們都很關(guān)心,我手中的10元人民幣,明年是否還值10元。"江主席聽到提問后,側(cè)過頭來,走向吳小莉,很堅定地說:"當然,人民幣不貶值。"吳小莉又追問:"到1999年,都是嗎?"江主席又笑容滿面對著傳媒人士說:"我說人民幣不貶值,是很科學的,任何事都不是絕對的,這要講Scientific(科學性)。"
事后,江澤民主席在吉隆坡對當?shù)貎S界的講話中,還把吳小莉這個"10元奇招"搬出來,告訴馬來西亞的華僑:人民幣不會貶值;中國內(nèi)地的形勢很好。這在傳媒界中被傳為佳話。
投石問路迂回探問
成功采訪過肯尼迪總統(tǒng)的美國記者威康·曼徹斯特說:"對美國總統(tǒng)提一個他早已回答過多次的問題,這是莫大的恥辱,很可能會下逐客令。因此,你的問題應(yīng)該是他前所未聞的。"的確,獨特犀利的提問對名人才夠刺激,他的有些話由于有了記者的存在和發(fā)問,才能如釋重負地傾吐出來。
1936年6月,美國著名記者斯諾來到中國延安,想了解毛澤東的身世和經(jīng)歷。毛主席歷來反對在報刊宣傳自己,覺得沒有必要。為了免遭拒絕,斯諾開門見山地尖銳指出:"我在國外注意到種種關(guān)于你的宣傳,有的認為你是個無知的農(nóng)民,有的說你是個狂熱分子,還有的說你已經(jīng)死了,你對此難道無動于衷嗎?"毛澤東聽后,感到有必要談?wù)勛约旱那闆r,讓外界通過斯諾的報道了解他,了解中國,了解中國共產(chǎn)黨,了解紅軍和中國革命。于是,毛主席與斯諾一連談了十幾個通宵……
不同的名人有不同的特點。要想在提問之前就把名人的特點緊緊抓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須平時多留心,多在實踐中刻苦地鍛煉。無論站在什么樣的名人面前,首先不要考慮名人的地位和名氣,而要注意如何提問才能和名人的思路接起來。剝?nèi)セ\罩在名人頭上的種種光環(huán),名人的成名之處,正是記者如何提問的突破口。
當然,采訪的成功與否,除了漂亮的開場白外,還與記者的采訪準備、提問時機、氣質(zhì)態(tài)度、衣著裝飾等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這還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把握。
水無形,兵無式,方法無常。別人的采訪范例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和參考。有時候機會就在你我身邊,只要用心,隨手就可抓住。那時,你做得也許比誰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