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木森
國思英才,間或有之。于是,一時失意者,常以"留得青山在"自勉自慰。眼下趙王就想起那個"將相和"中勇于承認錯誤并登門向藺相如負荊請罪的廉頗來了。
這位屢有奇功的趙國大將,失意時客居魏國,自然也在企盼東山再起,回去報效祖國。所以,當(dāng)趙王想起用他,派出使者,當(dāng)面考察一番時,廉頗雖然年紀大了,但仍當(dāng)著使者的面,一頓飯吃了一斗米、十斤肉,還披甲上馬,威風(fēng)十足。按說這種"現(xiàn)場干部考察"很能說明問題:廉頗雖老,還能夠帶兵打仗。不過趙國使者所作的"干部考察報告"已成另一個樣子:廉頗雖然飯量很大,"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他編造謊言的巧妙,讓人叫絕。既掩人耳目,承認廉頗"能吃飯"的事實,防止另有知情人揭他考察不公,又切中要害地說廉頗一會兒工夫就拉了三次屎,致使"趙王以為老,遂不召",終于使大將廉頗客死他國。
那么,趙國使者為什么撒謊呢?罪惡之源原來是賄賂。廉頗的仇人郭開"多與使者金",讓他在"干部考察"中弄虛作假。
讀史總是叫人沉重與遺憾的,比如,我讀完這文章,常想幸虧趙國已遠,遠在二千多年前了。但轉(zhuǎn)瞬又想,宋朝遠不遠呢?清末慈禧時代遠不遠呢?"文革"遠不遠呢?對胡長清、成克杰的考察遠不遠呢?
南宋朝廷茍安派、主和派對詞人、抗金英雄辛棄疾的"干部考察"也是弄虛作假的。一言不和,一語不慎,使成罪責(zé),四十二歲就罷官賦閑,長期過著退隱林泉的生活。中途雖也兩次起用,都又很快落職,只懷一腔壯志未酬的憂憤之情,時而望一望"北固亭",憑險抒懷,時而"醉里挑燈看劍",來一番夢里沙場點兵了。最終,他慨嘆著:"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于六十八歲時,抱一腔壯志未酬的憂憤,病逝鉛山。連這最后的地名,都如此的沉重。
"反右"與"文革"中,有多少干部考察是實事求是的呢?有多少考察不是弄虛作假呢?胡長清、成克杰一路考察,一路高升,又有多少成分的真,多少成分的假呢?我們的流行話這么說:"我們的干部考察工作多年來是卓有成效的,其主流要充分肯定,但勿庸諱言,也存在干部考察水準不高甚至失實的現(xiàn)象。"那么,這"存在一些問題"的根源在哪里呢?無論是趙國使者那樣主動說假話陷害干部,或者是"奉命考察",按某種長官意志,依樣畫葫蘆,把干部的實際表現(xiàn)放在一邊。其緣由皆因"人治"和腐敗而起,皆不再是個別人的"個人行為",而往往是帶某種普遍性的"社會行為"。所以,與其說這是一種"趙使式的考察",不如說是一種"趙國式的考察",誰叫我們是趙國的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