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霜
有媒體認為,從8月始至12月中旬落幕的北京區(qū)縣人大代表換屆選舉,經(jīng)歷了有史以來最熱情澎湃且富于戲劇性的過程。但學界對這一輪由年初的"深圳選舉"到年末的"北京現(xiàn)象"的"點狀突破"的前景并不看好。他們認為,中國需要的,是在人大這個空間里或者平臺上,讓人大代表成長為政治家
"郵電選區(qū)的選民投我的票,并不在于我在競選中對本選區(qū)允諾了什么,而是因為他們從我的行為中,看到了實現(xiàn)社會公平和正義的理想化途徑。"許志永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
12月12日,許志永獲知自己以10106票的絕對優(yōu)勢,名列北京北太平莊街郵電選區(qū)的4名人大代表正式候選人之首,而該選區(qū)的有效票數(shù)為12609票。
4名正式候選人中,其他三位都是北京郵電大學的領導、博士生導師。
事實上,在本次北京區(qū)、縣人大代表換屆選舉中,以高票數(shù)當選人大代表的自薦參選人,如聶海亮、陳俊超、周溫斌、葛錦標......都并非普通意義上的德高望重者或位高權重者,也不是體制內的官員。
他們的共同點,在于代表了特定的社會階層或群體利益,而且以此為基礎,主動尋找政治談判或者政治活動的空間。
"我代表了有產者和中小型企業(yè)主的利益。"北京回龍觀小區(qū)業(yè)主聶海亮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改善社區(qū)內部的人文和社會環(huán)境,從立法根源上解決開發(fā)商和業(yè)主之間的矛盾,促進中小型企業(yè)的發(fā)展,是我在昌平區(qū)人大努力的方向。"
"他們都是潛在的政治家,或者可以稱之為政治家的雛形。"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楊鳳春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這些在沖突中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弱勢群體,有能力和有關部門協(xié)調、討論、談判問題的人,都具有政治家的特征。"
成為政治家與他們的博弈平臺
學界普遍認為,政治家是在政治領域中間活動的,以處理各種各樣的政治關系、代表特定的社會階層和社會集團的特定利益要求為職業(yè)的社會成員。
長期研究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的楊鳳春認為,中國政治家應該具備三條標準:第一,具有以特定的社會階層或社會群體為基礎的,清晰而具體化的利益要求;第二,在公共空間中進行活動;第三,具有主動訴說利益要求,并以此影響政府的政治決策的意愿。
楊同時強調,現(xiàn)階段,成為政治家并非易事。
首先,應該具有為弱勢群體說話、為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而努力的意愿,這是成為政治家最重要的素質,"甚至可以說是奉獻精神。"
特定社會階層和群體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使公共政策、政府政策更加有利于自己,會采取多種方式,比如官商勾結,就是影響政府政策的一種方式。但是,與權力部門的合作,顯然并不是所有的社會階層都能作到的。沒有資源可供交換的弱勢群體,只能依靠政治家把利益要求訴諸于公共空間、政治領域,通過文明社會的一般準則,譬如正義、公平、善良的意識......來維護自身利益。
再者,政治家應該嚴格地界定自己行為的界限。一方面,你不是官員,也不要奢望成為官員,這個界限決定了政治家和官員的不同立場。
三者,政治家的工作方式應當具有特定屬性。他要融入社會底層,去聽取人們的利益要求。他的行為方式,應當能夠有能力提升特定地域中的社會成員的組織能力。否則,所謂維護特定人群的利益,某種程度會演變?yōu)?黑社會"。
"目前,中國沒有政治家,有的只是官員和干部。"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人大官員對中國《新聞周刊》說,"許多官員的邏輯是一切唯上。"
但是,"中國需要政治家。"楊鳳春認為,公共領域中的事務參與者,應該把它一切為二,一類是官員,一類為政治家,兩者之間形成一種權力互相制約的格局。從功利的角度來說,可以減少政府決策的失誤;從政治正當性的角度來說,可以提高政治的透明度。
那么,政治家的活動空間在哪里?他們將怎樣以合法手段影響決策?
楊鳳春表示,在不引起大的社會波動的情況下,最好的途徑,是發(fā)掘現(xiàn)有體制內的資源。事實上在制度空間之內,人大就是一個可操作性最強的現(xiàn)實途徑。在人民代表大會上,代表社會特定人群的政治家和眾多主體都在主張自己的權利,在博弈過程中產生的談判結果,恰恰就是一個民主的、開放的、合理的社會公共政策形成的過程。
78%與遴選機制的改革
然而,現(xiàn)在的人大代表選舉中,政黨提名的人大代表名額占了多數(shù)。"可以認為,這種近似'確認式的選舉'導致了人大中存在的最主要問題:官員議政。"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史衛(wèi)民說。
一位政治學者曾經(jīng)對全國人大代表的構成作過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78%的人大代表是官員,甚至個別省份的全國人大代表皆為官員。這位學者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盡管官員是目前中國相同層級中精英最密集的一個階層,但是因為人大所需要討論的,是官員有可能做得不對,有可能失誤或者需要調整的地方。讓官員自己監(jiān)督自己,自己處理人們對自己的意見,"只有'圣人'才有那么高的道德境界,去進行自我否定。"所以,官員作為人大代表的主要構成,難免有時排斥公眾意見。
由于人大代表中的絕大部分都是官員,剩下的那些非官員人大代表,就應當承擔起議政的責任。但是,剩下的這部分人大代表,又大多是勞動模范、少數(shù)民族代表等,其中相當一部分(尤其是基層來的人大代表)認為到北京來開會,就是來聽中央首長作報告,然后回去貫徹精神的。
"讓人大代表實質到位,不可能通過立法去硬性規(guī)定。所以,最好的途徑是讓選舉實質化,而不會流于形式。"楊鳳春認為。
學者們的普遍擔心是,選舉實質化的改革,可能會遇到阻力。
實質化的選舉機制會改變人大代表的構成,將會出現(xiàn)由非官員逐漸占多數(shù)的人大代表選舉官員的局面。而在現(xiàn)有的體制下,能夠分享體制利益的人非常之多。因此,制訂選舉規(guī)則的官員,將有可能在這些方面設置種種不便。
"深圳選舉"乃至延續(xù)而成的"北京現(xiàn)象",被楊鳳春稱為選舉機制改革的"點狀突破",是在法律和政策沒有明確規(guī)定的范疇內,某些地方主動進行的一些試探性的突破。但是,楊鳳春對這種"點狀突破"的前景并不樂觀:對這種選舉方式改革可能性的探討,都是在縣區(qū)級以下直接選舉的領域內進行的,在縣級以上以至全國人大的各級人大選舉,都是逐級選舉,區(qū)縣人大選市人大,市人大選省人大。有選舉權的只是該級人大代表,選民沒有直接選舉權,其選舉權被所在地區(qū)的最高一個層級的人大代表代表了。
所以,即使在直接選舉這個領域做得再好,也不見得能夠傳遞到上面去,并且存在一個效應遞減趨勢,因為隔級越多,與選民的政治聯(lián)系越淡薄,效應也會逐漸降低,直至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