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成了富人的福利?
“教育產業(yè)化”這一概念在中國內地自提出以來,就一直備受爭議,眾說紛紜“究竟該不該”。更多的民眾質疑“教育產業(yè)化”實際上引致了明目張膽的“亂收費”、“學費暴漲”。
《亞洲時報》8月28日刊文說,中國教育部在2003年7月22日發(fā)出緊急通知,要求高等學校必須建立資助經濟困難學生工作責任制,不允許任何高校以任何理由拒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入學,努力“確保沒有一名考入公辦普通高等學校的學生因為經濟困難而輟學”。
但事與愿違,教育部的承諾話音剛落,8月25日《蘭州晨報》以《中學生因無錢上大學上吊自盡》為標題的報道再次引起了關注:當地山丹一中一名學生,在高考被大學錄取后,因無法籌集到學費,在生活的重壓下感到前途無望,在自己家中上吊自盡。而此類“學費殺人悲劇”并不鮮見。包括陜西榆林、江蘇溧水等地都發(fā)生過類似悲劇。
一時間,民眾惋惜之余更是將矛頭直接指向“教育產業(yè)化”,引發(fā)了“高等教育的產業(yè)化剝奪了多少人的上學權利?這就是社會和教育的進步么?”等質疑。而一篇文章《教育產業(yè)化:喪鐘為你而鳴》更在網絡上盛傳一時。學術界發(fā)表的《教育:必要的烏托邦》、《南橘北枳的“教育產業(yè)化”》等系列文章,也以尖銳的筆觸對“教育產業(yè)化”進行了激烈的抨擊。
近年學費急劇上漲是不爭的事實,“上學難”引起了民眾共鳴。據有關統(tǒng)計資料顯示:“1990年至1997年間,我國高等教育學費年均增長在20%以上,但同期國內居民人均收入漲幅不足6%;2000年,全國高校學費大都達到了5000元以上,而1999年中國內地城鎮(zhèn)居民人均收入僅為5854元,農村人均收入為2210元?!?/p>
文章說,誠然如有關部門宣稱的“教育產業(yè)化”是大勢所趨,是為了優(yōu)化教育資源配置,但這種明目張膽的學費暴漲,卻難以釋眾疑。
“教育產業(yè)化讓教育成了富人的福利,長此下去,社會貧富差距將會拉得更大,”民眾為此普遍感到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