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同志于1913年12月6日生于廣東臺山,是中國共產黨優(yōu)秀黨員,著名音樂評論家、音樂活動家、音樂教育家,原中央樂團(中國交響樂團)首任團長,中國音樂學院院長,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顧問。他是為我國音樂副業(yè)作出卓越貢獻的人民音樂家。
李凌同志因病醫(yī)治無效,于2003年11月17時15分逝世,享年90歲。為深切表達我們的悼念之情,我們配發(fā)了楊瑞敏同志的文章。
11月4日上午,接到妲娜的電話,她十分傷心地告訴我說,她爸已于3日下午去世了。噩耗傳來,我禁不住的淚水奪眶而出,頓時說不出話來。
李凌先生是我從學生時代起就仰慕已久的著名音樂家。但是真正認識他,還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我到教育部工作、在他任原國家教委藝術教育委員會第一、二屆委員以后,通過工作上的接觸以及和妲娜之間的頻繁往來,進一步加深了對李凌老先生的了解,目睹了他———一位新中國音樂事業(yè)杰出的奠基人之一、人民音樂家、國民音樂教育家那不平凡的業(yè)績。
半個多世紀以來,李凌先生致力于我國音樂文化事業(yè)建設和發(fā)展的音樂活動始終是與音樂教育聯(lián)系在一起的,把音樂教育作為他整個音樂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李凌先生以充沛的精力,熱情的關注國民音樂教育事業(yè),為國民音樂教育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針對文革十年給我國音樂教育事業(yè)造成的極大創(chuàng)傷,如音樂教育不被社會重視、基礎薄弱等問題,不失時機地在各種有關會議上發(fā)表講演,或在報刊、雜志上撰文,向各級政府、教育部門乃至全社會大聲疾呼:要重視和加強國民音樂教育,提高全民族的音樂水平和音樂文化素質。為此,他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見和建議,如關于美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在教育方針中的表述;音樂教育立法問題;音樂教育在人才培養(yǎng)中的特殊功能和作用;學校音樂教育的內容、教材;音樂教師培養(yǎng)、培訓的緊迫性和實施途徑等等。同時還身體力行地做了大量的實際工作,為推動我國音樂教育事業(yè)的改革與發(fā)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自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特別是90年代以來,我國音樂教育有了長遠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發(fā)展的大好形勢,是與中國音協(xié)諸多音樂家以及李凌和趙兩位老先生為首的中國音協(xié)音樂教育委員會大力做積極推動工作是密不可分的。許多音樂界的同仁每當回憶起這段歷史的時候,無不談到李凌先生等為國民音樂教育事業(yè)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1985年5月,出席中國音協(xié)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的李凌先生等3O多位著名音樂家,聯(lián)合發(fā)表了《關于加強學校音樂教育的建議書》,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受到了原國家教委的高度重視。為了加強全國的藝術教育,原國家教委批準于1986年12月成立了國家教委藝術教育委員會,并任命原國家教委副主任彭佩云同志任藝教委主任,主管藝術教育工作。緊接著國家教委又于1989年成立了藝術教育行政管理機構———社會科學研究與藝術教育司(1993年以后并入體育衛(wèi)生與藝術教育司)。在短短三四年時間內,國家教委成立了藝術教育委員會和司(局)級的藝術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并制定了“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guī)劃”等,將學校音樂教育提上了重要的工作議程。國家教委作出的有關繁榮與發(fā)展藝術教育(包括音樂教育)的這些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重大決策,與音樂家們的多方面呼吁與積極倡導,特別是以李凌和趙先生為首的中國音協(xié)音教委積極努力所起的促進作用是分不開的。
1986年3月,中國音協(xié)音樂教育委員會成立。在李凌先生和趙先生兩位主任的精心設計和親自指導下,中國音協(xié)音教委和國家教委藝術教育委員會緊密合作,同時聯(lián)合有關?。ㄊ校┑牡胤秸?、教育部門和音協(xié),從1986年12月起至1998年8月,先后舉辦了七屆少至200余人、多至700余人參加的國民音樂教育研討會。每次研討會的主題和方案,都出自李凌和趙兩位先生的精心設計。每當開會時,李凌先生或親自參會作精彩講演;不能參會時則作書面發(fā)言,充分反應出一位老音樂家對國民音樂教育所寄予的期待和希望。原國家教委主任朱開軒,副主任彭佩云、滕藤,中宣部副部長徐惟誠等對國民音樂教育研討會十分重視,先后出席會議,并作熱情洋溢的重要講話,進一步擴大了研討會所產生的影響。特別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音樂教育還很落后,音樂教育界的學術活動還處在沉寂狀態(tài)的情況下,李凌先生等率先提倡舉辦主題鮮明、規(guī)模宏大、規(guī)格較高的學術研討會,通過學術研討,團結了一大批音樂教師和音樂教育工作者,形成了一支較為強大的隊伍。同時中國音協(xié)音教委積極開展廣泛的對外音樂教育學術交流活動,曾多次組織音樂教育界的專家學者走出去,把國外知名學者請進來,加強了國際間的音樂教育學術交流。通過上述學術活動,使音樂教育戰(zhàn)線的一潭水活了起來,對我國音樂教育教學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我作為長期在教育部負責藝術教育工作(包括藝術教育委員會日常工作)的一名干部,對近20年來李凌先生等所倡導的有關國民音樂教育的許多活動,不僅是耳聞目睹,更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和受益者。這些年來,每當我回憶起這段歷史的時候,一種對李凌先生的敬重和感激之情油然而生。說句心里話,我在原國家教委、教育部有關司(局)主管藝術教育工作,特別是任藝術教育委員會秘書長的這些年,對于我工作中的不足之處,李凌先生作為長者常常是理解和寬容的。尤其是在有關國民音樂教育的學術活動方面,先生給予了我不少幫助和支持,使我銘記在心,永遠懷念!
李凌先生不幸與世長辭,是中國音樂界的巨大損失,同時也是音樂教育界的巨大損失。現(xiàn)在先生雖已仙逝,但先生的英名、品格、精神和風范,以及殫精竭慮為繁榮和發(fā)展我國音樂教育事業(yè)所作出的卓越貢獻,將永垂史冊,與世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