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 徐海屏 黃艾禾
幾千年來,我們的文化形成了“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學而優(yōu)則仕”等觀念。過去的科舉時代,讀書是為了做官,到今天,也好像只有腦力勞動者才是人才。這種觀念深深地影響了我們在教育和就業(yè)上的選擇
1983年,一位數理博士出身的英國社會學家,曾經對中國社會做過一番預言:20年后,當中國如西方國家一樣開始高速發(fā)展工業(yè)時,中國會出現既會動腦又會動手的工程師奇缺的局面,而純動腦的數學家或藝術類人才鋼琴師會過剩。20年過去,不能不驚嘆這位英國人的預言之準確,而他當時所言中國所缺的“既會動腦又會動手的工程師”,就是我們今天說的灰領。
據首都經貿大學勞動經濟學院院長楊河清教授提供的另一組數字,全國只有4%的家長愿意讓孩子去職高、技校學習。據統(tǒng)計,1996年全國技校有4467所,而2002年下降到了3792所,全國技校畢業(yè)生的數量,2000年比1999年減少了16257人。也就是說,家長們都愿意自己的孩子念到最高學歷,將來做到最風光的位置——官員、總經理、教授,而不是憑本事吃飯的專業(yè)人員(灰領)。
“這表明我們的教育模式、教育觀念出了問題?!睏詈忧逭f?!岸逃w制又是與經濟水平與社會觀念密切相關的。幾千年來,我們的文化形成了‘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學而優(yōu)則仕等觀念,過去的科舉時代,讀書是為了做官,到今天,也好像只有腦力勞動者才是人才,對技術與自然科學長期抱持著輕視忽視的態(tài)度,這種觀念深深植根于中國社會,并影響了教育與就業(yè)的選擇?!?/p>
中國有句老話,“百無一用是書生”,是諷刺那些只會讀八股文,卻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秀才們。今天,八股文不念了,但是一個大學畢業(yè)生連燈泡都不會換,卻并不少見。這些從一個側面說明,中國由于缺乏技術傳統(tǒng),對進入現代化社會準備不足。
這種現狀會隨著社會上對灰領的迫切需要而很快改變嗎?
楊河清教授表示憂慮?!氨緛?,影響勞動力供給的最大因素應該是工資率(單位時間內的工資收入),但在我國,人們在選擇職業(yè)時,觀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沖淡了工資率的影響力。所以我們看到,即使有30萬年薪招聘技師與大學畢業(yè)求職困難的信息同時擺在面前,還是無法將大家的擇業(yè)觀念在短期內轉換過來。”
問題是,我們的市場能否承受得了漫長的等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