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全愈
“什么人能進哈佛或者排名更高的普林斯頓﹖”
“得過西屋獎的,得過總統(tǒng)獎的……”
“還有呢﹖”
“還有,能大量推銷童子軍餅干的……”
“推銷童子軍的餅干﹖你不是開玩笑吧牘t”
“千真萬確,童叟無欺,這個女孩進了普林斯頓……”
少一分不少,多一分不多
中國的高校招生以“高考”成績劃線,簡單明了。一分之差,都可能“人命關(guān)天”。
去年我一位朋友的孩子考出“絕分”,離重點線僅一分之差,孩子最后去了個一般的學校。
朋友一臉的無奈,嘆口氣對我說:“什么都是假的,一分定乾坤?!?/p>
我知道朋友的孩子學習一直都很好,最讓人感動的是,她從初中到高中這幾年,常常幫助鄰居患小兒麻痹癥的同學。事很小,但能堅持五、六年,對一個孩子來說也很不容易。
我說:“如果是申請哈佛或者普林斯頓,一個堅持五、六年幫助他人的孩子,加上平常成績很好,只是‘高考少一分,沒準兒還能進世界名校……”
哈佛每年都拒收不少“高考狀元”,如1996年把165個SAT滿分的“狀元”拒之門外。理由是什么﹖就是對這個隱藏在分數(shù)后面的“綜合素質(zhì)”不滿意。
像哈佛、普林斯頓這種絕對頂尖級的學校,都公開宣稱SAT,SATⅡ和學校的平時成績都非常重要,但還要看申請者的綜合素質(zhì)。
哈佛招生院長在給申請者回信時寫道:“毫無疑問,要進入像哈佛這樣的大學,競爭是非常激烈的。既沒有人能打保票也不可能有什么神奇的錄取公式。學業(yè)表現(xiàn)對錄取委員會來說非常重要,其他的因素諸如個人的特長、參與社區(qū)的活動、課外活動也很重要。錄取委員會會很細致地閱讀推薦信和作文。在錄取過程中,我們尋找的是各方面都優(yōu)秀的學生,從而確保每年的新生都是充滿活力的團體?!?/p>
關(guān)于“雷鋒”和其他
美國是一個崇尚個人主義的社會,但美國社會又非常重視個人為社區(qū)作出的無償貢獻。因而雷鋒精神在美國很受推崇。社會上有許多組織和基金會給申請大學的高中生提供各種各樣的在社區(qū)服務(wù)上有突出貢獻的獎學金。
美國的高中生能否獲得畢業(yè)證書,除了學分、成績等要求外,還要求無償?shù)貫樯鐣?wù)數(shù)十個小時。
這只是最基本的“畢業(yè)”要求。至于申請大學時,要在這方面打動招生辦的審核人員,60、70小時的“學雷鋒”還遠遠不夠。
有些高中生的學業(yè)并不突出,就因為“學雷鋒”非常突出,而被大學錄取了。
普林斯頓大學曾錄取了一個推銷大量童子軍餅干的學生。成千上萬的童子軍要么在超市門口“守株待兔”,要么挨門挨戶兜售。但就有那么一個孩子異想天開地闖到各大公司,點名要見CEO(最高執(zhí)行官)。見到CEO,孩子拿出幾盒餅干,開始向不茍言笑的CEO兜售。從餅干怎么美味,講到賣餅干的錢將怎樣幫助貧困孩子,再講到如果該公司做了這件善事將在社區(qū)造成的影響……孩子的膽略和智慧終于打動了CEO。CEO大筆一揮訂購了童子軍的餅干,數(shù)量大得讓孩子目瞪口呆,好半天回不過神來。孩子的膽略和智慧終于打動了普林斯頓,看中的是這個敢想能做、與眾不同的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潛在的領(lǐng)導(dǎo)素質(zhì)。
尋找“未來的領(lǐng)導(dǎo)人才”,幾乎是美國每一個大學都在積極追求的東西,學校學生會的領(lǐng)導(dǎo),各種學生俱樂部的頭頭,各個學生活動的組織者,都是大學“捕獵”的對象。然而,表現(xiàn)領(lǐng)袖素質(zhì)并不一定要擔任什么“職務(wù)”,社會這個大課堂是青少年充分表演的舞臺。這就是為什么一個推銷餅干的孩子,甚至比一個學生會主席更讓大學動心的原因。
除了領(lǐng)導(dǎo)素質(zhì),美國大學招生辦還要考查學生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的情況。
許多中國的小留學生剛到美國時,對高中生用大量時間參加社區(qū)活動感到很吃驚。他們原以為到了“個人主義”至上的美國,根本就不會有什么公益活動。誰知,即便是那些平素對學習最不感興趣的美國孩子,在一些公益活動中也能看到他們的身影。我認識一個來美國讀高三的中國孩子,他對我說,真不敢相信他的美國同學到外面做好事,從來不用學校組織,都是自愿的。其實,自覺自愿“學雷鋒”的人有,但美國孩子參加公益活動更多的是因為學校的硬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