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花農(nóng)錢福原來栽過果樹,所以在花市上既賣盆花也賣盆栽果樹。他發(fā)現(xiàn)棗形李質(zhì)佳形特,在芽苗期就能形成許多花芽,次年結(jié)果,枝條節(jié)間又短,僅2~3厘米,葉片窄小,植株低矮,極適宜盆栽。便將百株棗形李芽苗,裝入13厘米×15厘米營養(yǎng)缽內(nèi),株高控制在30厘米左右,夏季摘心促杈,經(jīng)常轉(zhuǎn)盆(缽),使枝條勻稱、緊湊又豐滿。入冬澆透水,將缽體蓋嚴即安全越冬。
第二年春天,每缽棗形李的枝條如銀似雪的全是花,加上樹體小巧玲瓏,滿足了城里人沒有土地,又想觀花品果的欲望,紛紛以每缽7~8元價購走。
8月中旬李子初熟,棗紅色長橢圓形的果實結(jié)滿果枝,格外喜人。這種棗形李還有一絕,就是不掉果,待9月中旬李果變成深棗紅色時,形狀更與大棗無異,而且硬度與風味不變。錢福將從家里地栽大樹上摘下的棗形李讓圍觀的人品嘗。這李子一捏即開,甘甜起沙,人們邊品嘗邊連連叫好,盡管每缽要價12~15元,可每天都能賣出好幾盆,百余株芽苗上盆的棗形李次年全都售出,創(chuàng)收1200余元。
錢福說:“成本僅僅是點櫻桃籽和接穗,以及十多元的營養(yǎng)缽,比育花賣合算,更比賣李苗貴得多,如在人多的旅游風景區(qū)賣得會更快,收入會更高......”(黑龍江省勃利縣聯(lián)社科教科莊程彬郵碼:154500電話:0464-8531846)
袋料臺耳走俏市場
臺耳即臺灣白背木耳,是近年來時興的食用菌新品種之一,被譽為“樹上海蜇皮”。隨著人們環(huán)保意識的增強和保健食品的流行,“代料臺耳”逐步占據(jù)上風,備受都市“菜籃一族”的青睞。其種植效益如下(以種植7萬袋為例):
一、投資預算
1.設(shè)備投入拌料機一臺1.5萬元,裝袋機220元,滅菌灶2000元,粉碎機1.6萬元。
2.場地要求生產(chǎn)7萬袋規(guī)模需占地1400平方米,倉庫、空房及塑料大棚均可。
3.水電費1300元。
4.原材料投入稻草、麥草、木屑、棉殼、果樹枝、玉米心、棉花稈(需粉碎)任選一種或幾種混合均勻,共350噸7000元;米糠或麥麩5噸4000元;石膏粉0.7噸210元;石灰粉0.2噸20元;栽培袋7萬只10500元;雙效素粉2000包5000元;原代固體母種3箱1萬元。共計款56730元。以上部分材料在當?shù)鼗I集,少部分物資可向?qū)I(yè)科研單位購買。
二、產(chǎn)出預算代料臺耳4個月為一個生產(chǎn)周期,按160%生物學效率計算,每萬包耳袋可采干品2噸,銷價20000元/噸,產(chǎn)值可達4萬元。直接成本僅8000元,投產(chǎn)比為1 ∶5。(湖北省當陽市食用菌天麻研究所崔軍娜郵碼:44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