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黑
新春的喜悅正在神州大地上傳遞著,“過年”的歡樂更是讓越來越多的空巢老人嘴角綻出了笑意,他們眼巴巴盼了一年的兒孫們終于回家團圓了。令人遺憾的是,仍然有不少老人的兒孫們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過年不能回家——這令望眼欲穿的老人們有說不出的惆悵。
怎樣安慰這些空巢老人們孤獨的心,又如何關心這些空巢老人們的身體健康呢?老年醫(yī)學專家陳可冀院士深有感觸地說,空巢其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怎樣去應對它。請看——
“找點時間,找點空閑,領著孩子,常回家看看……”
還記得1998年的那臺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嗎?一首平常得像聊天一樣的《?;丶铱纯础穮s在那晚之后廣為傳唱。歌手陳紅動情地回憶道,有老人拉著她的手說這首歌唱出了他們的心聲——的確,在這個空巢家庭日益增多的社會里,“?;丶铱纯础闭强粘怖先藗儼l(fā)出的最強烈的呼喚。
背景:悄然逼近的空巢危機
或許在幾年前,人們對于所謂的空巢危機還不以為然,覺得那離自己還遠著呢。然而就在2003年12月21日于北京舉行的首屆中國親情住宅高峰論壇上,有關專家已經在大聲疾呼:空巢危機已成燃眉之急!
解讀空巢
空巢是近幾年出現(xiàn)在人們生活中的一個新名詞,很多人對這個詞語可以意會而不能言傳。那么,究竟什么是空巢呢?
中國中醫(yī)研究院西苑醫(yī)院老年醫(yī)學研究所的張國璽教授介紹道:單從字義上講,空巢就是“空寂的巢穴”,比喻小鳥離巢后的情景,現(xiàn)在被引申為子女離開后家庭的空虛、寂寞的狀態(tài)。換句話說,空巢家庭即是指無子女共處,只剩下老年人獨自生活的家庭。
目前我們所關注的空巢家庭主要是指老年空巢家庭,張國璽教授補充說,“老年空巢家庭”是指達到退休年齡,身邊又無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家庭,其中包括單身老年人的家庭和夫婦兩人的家庭。
近年來,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老年人口數(shù)量將長期位居世界首位。另一方面,由于人們就業(yè)觀念的改變,“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已不再是必須遵守的清規(guī)戒律。正是在這兩方面的原因的促使下,空巢家庭的數(shù)目已經變得非常龐大。
關于空巢的幾組數(shù)據(jù)
●2002年人口普查時,全國65歲以上的單身老人戶中11.5%為空巢老人;而這個年齡段的老年夫婦中11.4%是空巢家庭。其中,城市中空巢家庭的老人戶占老人總數(shù)的27%左右,也就是說,四分之一以上的城市老年戶生活在空巢家庭中。而鄉(xiāng)鎮(zhèn)的這個數(shù)據(jù)則比城市高,城鎮(zhèn)合計約有三分之一的老年戶是空巢家庭。
●2003年3月公布的北京市空巢老年人家庭調研究情況(截止2002年底)表明,北京市約有近120萬戶老年家庭,其中,空巢家庭竟然高達45萬戶,占全市老年人家庭總數(shù)的38%。也就是說將近四成的老年家庭是空巢家庭。特別是在中關村地區(qū),由于學院和研究機構較為集中,文化層次較高,空巢現(xiàn)象也相對明顯,據(jù)統(tǒng)計中關村地區(qū)的老年知識分子的空巢家庭率接近70%,且逐漸向低齡化發(fā)展。
●天津社科院一項調查結果表明,天津市區(qū)的老年家庭的空巢率為55.06%,獨居老人比例為49.2%,并觀察到空巢老人的喪偶率明顯高于非空巢家庭。
上海市是我國最早進入老齡化的城市,目前上海市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約有250萬,占人口總數(shù)的18.7%,老年人口的比例居全國之首。其中,空巢家庭的比例已經超過40%。
警鐘:危機背后的雙重隱患
有人形象地概括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是“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孤獨而寂寞。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中國科學院陳可冀院士表示:這種狀態(tài)對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是十分不利的。而事實上,越來越多的事例已經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生理隱患:3大威脅及對策
空巢老人年齡偏大,行動不便,因此往往在遇到一些突發(fā)病癥時自救能力不足。一般說來,哪些急癥可以威脅到空巢老人的生命安全呢?陳可冀院士和張國璽教授主要提到了以下三個方面:
腦血管疾病
兒女都在國外的李大爺精神矍鑠,看上去十分健康。2003年10月他在家里觀看一場足球比賽的時候,因為一腳精彩的射門而十分激動。隨后李大爺就突然倒地,幸好被前來串門的鄰居及時發(fā)現(xiàn)才得到了及時的救治——原來,李大爺是由于過于激動而引發(fā)了腦出血。
腦血管疾病是對空巢老人生命安全的最大威脅。因為腦血管疾病具有發(fā)病率高、發(fā)病突然、病情嚴重、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和復發(fā)率高等特點。空巢老人,特別是單身的空巢老人在家中突然發(fā)病,很容易因為出現(xiàn)偏癱或語言障礙而嚴重影響老人的求救能力,進而延誤了搶救和治療,甚至因此失去救治機會。
那么,空巢老人怎樣才能有效預防腦血管疾病發(fā)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呢?張國璽教授指出,除在日常生活中起居規(guī)律、飲食清淡、不要暴喜暴怒、嚴格控制血壓和防止便秘之外,還尤其要對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保持高度警惕。
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簡稱TIA),是指腦局部血流短暫、反復的受限或中斷導致供血區(qū)局限性神經功能缺失癥狀的狀態(tài)。其表現(xiàn)為眩暈,突然跌倒后可自行站起,短暫性記憶障礙,發(fā)作性單側肢體無力或輕偏癱,或伴有面癱,并較快恢復正常。因為TIA常常是腦中風的先兆,所以空巢老人如有此類情況發(fā)生,應立即到醫(yī)院進行檢查并接受治療,以避免更嚴重后果的發(fā)生。
另外,陳可冀院士還特別提到,原有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空巢老人,一定要堅持治療,并定期到醫(yī)院復查。
心血管疾病
2003年7月26日,上海盧灣區(qū)五里橋街道的蔣姓夫婦尸體在家中被發(fā)現(xiàn)。此時,距他們死亡日期已有數(shù)日。兩位老人亦是獨居,6個子女雖然都居住在本市城區(qū),但常年癱瘓在床的蔣老先生全靠老太太照顧。事后經法醫(yī)鑒定,蔣老太太正是因為天太熱突發(fā)心臟病而死的。
近年來,因心臟病突發(fā)而致空巢老人猝死家中的事例時有發(fā)生。其中,冠心病所致的急性心肌梗死是威脅老人生命安全最主要的原因。張國璽教授建議,老人們一定要在平時建立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控制體重、控制血壓、放松心情。身患相關疾病的老人,一定要堅持服用調脂、降壓、抗凝血、擴張冠脈及活血化瘀、寬胸理氣等中西藥物。
張教授說:“有冠心病病史的空巢老人,平時要盡量把藥物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以便急性心肌梗死發(fā)作時容易找到。如果出現(xiàn)心絞痛、胸悶憋氣、心律失常、面色蒼白、大汗淋漓等癥狀,且服用硝酸甘油等擴張冠脈藥物不能緩解時,千萬要保持鎮(zhèn)定。立即平臥并盡可能減少活動,適當加量服用擴張冠脈藥物,并且及時報警通知急救中心以獲得及早的救助?!?/p>
意外傷害
2003年3月25日中午,73歲的南京老人吳兆祖,在家中燒飯時不慎點燃了自己的衣服。獨自居住的他無力自救,只能任由火焰吞噬自己的身體。被鄰居發(fā)現(xiàn)送到醫(yī)院時燒傷面積已經高達70%,生命岌岌可危。
意外傷害,是指非正常因素對人體的傷害事故。張國璽教授告訴記者:空巢老人的意外傷害分為自身意外傷害和外界意外傷害兩種。外界意外傷害,是指因外界侵襲而造成的傷害事故。加強治安措施,提高警惕防止壞人侵害是空巢老人外界意外傷害的主要措施。自身意外傷害,是指因日常生活中不慎所造成的傷害事故,如廚房忘記關燃氣而造成的燒傷等。尤其在農村,因為子女不在身邊,空巢老人往往只能親自下田勞動,于是意外傷害便屢見不鮮。
空巢老人應該采取哪些防止意外傷害的措施呢?除在日常生活中要小心謹慎外,還應正確地估計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在這一點上,兩個孩子都在國外的陳可冀院士深有體會。陳院士告訴記者,自己已經七十多歲了,雖然每天都還在工作,但遇到個小毛病時還是有些力不從心。很多時候都是自己的學生幫忙拿藥。因此,陳院士建議空巢老人們,在覺得力不從心時最好還是找人照顧自己。如果子女不在身邊,還可以托親戚朋友、雇用保姆甚至進入養(yǎng)老院等,以避免意外傷害后無人救助的情況發(fā)生。
心理隱患:5種表現(xiàn)與5個對策
很多子女往往會以為只要給父母足夠的錢,父母的生活就可以完美無缺了。但實際上,父母更需要的是子女在心靈上的慰籍。兩位專家剖析了空巢老人容易產生的心理危機的5種表現(xiàn),同時,他們也提出了克服這些心理危機的5個對策。
空巢老人心理危機的5種表現(xiàn)
1.失落感
吳教授夫婦都是廣州某大學教師,去年底雙雙退休。不用工作了,本應該輕松一下,但夫婦倆總是感到心中沒有了寄托。吳教授對記者說:“唯一的兒子在外地工作,一年才回家一次。這下我們又退休了,每天在家中無所事事,心中感到特別失落?!?/p>
失落感,是指自認為失去人生價值的一種失魂落魄的感覺。一般情況下,引起空巢老人的失落感的主要原因是失去了生活的目標。空巢老人在失去了社會角色、職業(yè)角色之后,常常把精力都集中在對子女的關心照顧上。子女的離去使空巢老人失去了服務的對象和生活的目標,破壞了原來的忙碌而有節(jié)律的生活規(guī)律。夫婦倆人的空巢家庭還可以相互關心和照顧,從而得到安慰,而單身空巢家庭的老人面對著太多的富余時光常常感到難以適應,會覺得精神空虛,無所事事而產生煩躁不安或心情沮喪的情緒反應。
2.孤獨感
天津郊區(qū)的農民劉大媽有四個子女,但她還是覺得十分孤獨——因為四個子女都在不同的城市工作。劉大媽落寞的告訴記者,“自從去年老伴去世以后,我每天都是一個人對著這空空的屋子,覺得這生活真是沒什么意思?!?/p>
孤獨感,是指一種無依無靠,無奈無助的感受。人類是以社會群體中為基本生活方式的群體,所以,很少有人會喜歡孤獨??粘怖先穗x退休以后,在社會大環(huán)境的生活機會減少,而在家庭小環(huán)境的生活機會增加。當子女離家而去,自己面對“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的單調生活,每日除了進餐和睡眠之外無事可做,自然會產生孤寂凄涼的感覺。特別是空巢家庭中的喪偶老人孤獨感尤為明顯。長期孤獨生活的老年人,如果再伴有軀體疾病常可產生抑郁、絕望的情緒,甚至出現(xiàn)自殺企圖或行為。
3.衰老感
馬大伯今年剛剛61歲,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也只有一年。最近他越來越覺得自己沒有記性,老是忘記自己要做什么。記者在公園遇見他的時候,馬大伯無奈的感嘆道:“老了啊,子女都不在身邊,平時又沒人說說話。這記性啊,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衰老感,是指自我感覺體力和精力迅速衰退,做事力不從心的感覺。人生進入老年期以后,機體的各個系統(tǒng)和器官的功能便隨著年齡增大逐漸減退,衰老是一個進行性的,不可逆轉的變化。
空巢老人既失去了社會生活中緊張、忙碌的工作環(huán)境,又失去了與子女在一起的和諧、溫馨的家庭生活環(huán)境,特別是那些有失落感和孤獨感的空巢老人可產生體力下降、精力不足、記憶力減退、疲乏無力等多種不適的感覺而加重衰老的癥狀。
4.抑郁癥
于醫(yī)生最近總是唉聲嘆氣,飯吃不下,覺也睡不香。記者問她,醫(yī)生還治不了自己的病嗎?于醫(yī)生無奈的說:“我知道自己是患了抑郁癥了。我也想快樂一點啊,但是寶貝兒子不在身邊,退休后老倆口在家里也沒什么事情做,怎么開心得起來?。俊?/p>
抑郁癥,是一種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特征的情感性精神障礙疾病。老年抑郁癥是老年人群中的一種常見疾病。其臨床表現(xiàn)主要有抑郁心境、體驗不到快樂、無原因持續(xù)感到疲勞、睡眠障礙以及食欲減退等。
有調查結果表明,空巢老人的抑郁癥患病率明顯高于非空巢家庭,而且老年抑郁癥是引起老年人自殺的最主要原因。
5.焦慮癥
走過蜿蜒的山路,見到鄭大媽的時候,老倆口正在“冷戰(zhàn)”。對著記者,鄭大媽毫不客氣的數(shù)落老伴:“也不知道是怎么了,自從最小的兒子也考上城里的高中離開家以后,他脾氣就特別暴躁,經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和我吵架。有時候吧,他整天又唉聲嘆氣的,晚上還常常做惡夢?!?/p>
空巢老人的焦慮癥多表現(xiàn)為煩躁不安,緊張恐懼,顧慮重重,有如大禍臨頭,惶惶不可終日,精神十分緊張;或認為病情嚴重,不易治療;或認為問題復雜,無法解決等,即使多方勸解亦不能消除其焦慮情緒??梢姷交颊呙嫒菥o繃,愁眉緊鎖,坐立不安,搓手頓足,唉聲嘆氣,怨天尤人,常有刻板重復的、無意義的小動作。有焦慮癥的老人常伴有心悸、出汗、發(fā)抖、口干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癥狀及憂郁或疑病癥狀,此外還多有睡眠不良,難以入睡,多惡夢或夜驚等表現(xiàn)。
應對空巢老人心理危機的5個對策
1. 做好思想準備
提前做好迎接空巢的心理準備,時間應以一年以上為宜,這樣老人在思想上可以逐漸適應,以避免在空巢來臨之際大吃一驚,心理上無法承受而產生心理問題影響心身健康。張國璽教授說,實踐結果表明,主動迎接空巢家庭到來的老人較被動接受者產生的心理障礙要小得多。
2.再就業(yè)
陳可冀院士今年74歲了,還奮戰(zhàn)在醫(yī)療、教學和科研的第一線。陳院士坦言道,雖然子女不在身邊是會令自己覺得孤獨,但是,忙碌的工作沖淡了孤獨的感覺。因此他建議那些已經退休的空巢老人,如果您身體健康狀況較好又有一技之長的話,再就業(yè)應該說是一件利國利民利己的好事。
張國璽教授也補充說:“空巢老人的再就業(yè)既有利于國家人力資源的再利用;又能給自己增加新的經濟來源,而且可以從工作中體驗歡樂和滿足,能夠幫助空巢老人擺脫心理問題?!?/p>
3.做好生活安排
空巢來臨后的第一個半年是老年人思想波動、情緒低落最明顯的時期,這個時候老人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豐富多彩一些。多參加一些老年人的集體活動。在這一點上,陳可冀院士特別提醒讀者朋友們:“60~80歲左右的老年人可以多參加一些戶外活動,多接觸一下大自然。而85歲以上的老人我們就稱之為高齡老人,最好是通過社區(qū)或者家人在家里組織一些活動?!?/p>
4.正確認識衰老
對衰老要有正確的認識,明確衰老是一個正常的生理現(xiàn)象,沒有人能夠逃脫生老病死的自然規(guī)律,所以要順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態(tài)對待衰老。
5.防治抑郁癥與焦慮癥
張國璽教授表示,上述4點的措施大都可以防治抑郁癥和焦慮癥。除此之外,有這兩種心理疾病的空巢老人還應積極采取藥物治療和非藥物療法等。
呼喚:?;丶铱纯?/p>
在舉國歡慶、合家團圓的日子,請別忘了,還有一群老人在這喜慶的日子里孤獨地與時間賽跑。陳紅的歌聲還是會一如往年的在您的耳邊想起——您知道嗎?這也正是千千萬萬的空巢老人發(fā)出的呼喚。
?;丶铱纯矗鋵嵅⒉皇且笞优畟儽仨殥侀_自己的工作常?;丶遗c父母相聚,空巢老人們也不希望為此影響子女的事業(yè)和前途。他們唯一的奢望只不過是,子女能多關心父母,能發(fā)自內心的做一些有益于身處空巢的父母的事情。
“子女首先在內心深處要孝”,在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陳可冀院士首先想到的是這一點?!爸袊男⑽幕苤匾?,陳院士告訴記者,“子女必須從內心深處誠懇的關心父母”。
子女們首先要充分的認識到空巢老人們在生理上可能遭遇的危機,做到心中有數(shù),才能夠有的放矢的為父母的身體健康做一些實事。其次,子女必須非常清楚自己父母的身體狀況,了解他們的原有疾病,平時多了解和積累一些關于這些疾病的知識,以便于在突發(fā)情況下對父母進行救治。張國璽教授特別強調,“和父母住在同一城鎮(zhèn)的子女,與父母房子的距離最好不要太遠。在這一點上,日本人提倡“一碗湯”距離,即子女與老人居住距離相距不要太遠,以送過去一碗湯而不會涼為標準。這是非常有借鑒意義的。
對于身處異地,與父母天各一方的子女,除了托人照顧父母,恐怕更加要注重對父母的精神贍養(yǎng)了。子女要了解空巢老人在情緒上容易產生的不良情緒,經常與父母進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
陳可冀院士談到,他并不要求遠在海外的兒女為自己做什么,只是希望他們能夠經常主動打電話回家,問問父母的情況?!懊糠昙压?jié)倍思親”,陳院士特別提醒到,“尤其是在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子女如果不能回家,也一定要打電話問候父母”。“當然”,張國璽教授補充道,“寫信、寄照片或錄音帶以及互聯(lián)網都是可行的與父母的交流方式?!?/p>
陳可冀院士表示,空巢其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怎樣去應對它。采訪的最后,年逾古稀的陳院士為空巢老人們提出了一些無論對生理還是心理都非常有益的建議。而這些建議,無論是身處空巢的父母,還是真正從內心關心父母的子女們,都是非常有必要了解的:
■定期到醫(yī)院或者社區(qū)醫(yī)療中心檢查身體。間隔時間可以半個月、一個月或者一個季度,因人而異。尤其是那些本身就患有慢性疾病的空巢老人,更是不可忽視身體檢查。
■對生理、心理的疾病都要以預防為主,本著一條早診斷、早治療的原則,即便只是一個感冒,也決不能因為病小而拖延。
■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特別是健康保健方面的知識。這既可以排遣空巢老人的孤獨感,也能增加他們的保健知識,使自己活得更健康。
●專家簡介:
陳可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會長。
張國璽:中國中醫(yī)研究院研究員,中華醫(yī)學會老年醫(yī)學分會委員兼秘書,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養(yǎng)生學與康復醫(yī)學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中華醫(yī)學會老年醫(yī)學分會基礎學組委員,北京中西醫(yī)結合學會老年醫(yī)學專業(yè)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