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君
中醫(yī)有“藥食同源”之說,美國癌癥學會則認為,食療不僅讓病人獲得抗癌所必需的營養(yǎng)素,更因為它是一種病人可以參與并掌握的自然療法,所以能產(chǎn)生激勵自信心的心理效應,這對于處在治療階段、帶癌生存或已康復的癌癥患者來說,都顯得特別重要。那么,癌癥病人的吃有哪些講究呢?美國癌癥學會的提議是——
治療階段:獲取足夠能量,能吃下什么就吃什么
在多數(shù)情況下,手術、放療、化療使病人對熱量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卻干擾了人的食欲以及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為了滿足人體需要,此階段須采取少食多餐的進食方式,選擇病人喜好而又容易咀嚼、下咽、消化和吸收的食品,即使是屬于高熱量、高脂肪食品,只要病人能接受,也應予以滿足,獲取足夠熱量是最重要目標,可暫不顧及減肥問題。
但化療階段須謹慎補充營養(yǎng)素,以免干擾治療。例如,抗癌藥甲氨蝶呤(常用于治療白血病、惡性淋巴瘤、肺癌、乳癌、結腸癌等)是通過影響葉酸代謝而阻礙癌細胞DNA合成,如果在用藥期間病人為了增強抵抗力而自行服用葉酸,那么,就會弱化甲氨蝶呤的抗癌作用,甚至使癌細胞DNA合成變得活躍。又如,我們常服的維生素C和維生素E,這些藥物稱為抗氧化劑,能減少或阻止正常細胞發(fā)生氧化反應,從而達到保護正常細胞、增強免疫力的目的。然而,有些抗癌藥恰恰是通過增強癌細胞內(nèi)發(fā)生氧化反應而達到抗癌目的,如果此時大量服用維生素C或維生素E,那么“氧化”與“抗氧化”便發(fā)生了拮抗,這無疑是給抗癌治療幫了倒忙。
此外,抗癌治療常常會抑制免疫系統(tǒng)而使病人易受感染,所以病人更應注意食品衛(wèi)生,不吃生魚、生肉,不喝不潔飲料,水果、蔬菜要徹底清洗干凈等。
飲食治療的同時要配以有規(guī)律的輕體力活動,以便減輕疲乏感,改善食欲,幫助消化,預防便秘,維持良好的體力和肌力。體力活動還有助于減輕患病導致的緊張、憂慮的情緒。
后治療階段:將癌癥復發(fā)危險降到最小
治療結束后,進食目標就是強體,如增進肌肉力量,糾正治療帶來的貧血等副反應,以防癌復發(fā)。病人此階段須保證攝人的熱量充足和營養(yǎng)素全面,包括食物中必須有中等量的動物蛋白。如果體重超標,此階段也不宜節(jié)食,而應將重點放在改進膳食模式上。如避免高脂飲食,可用含單不飽和脂肪酸高的油類制品,如橄欖油以及堅果和魚,來替代其他動物脂肪和多不飽和脂肪酸;高糖食品雖無損于防癌,但多吃了會影響其他食品的攝人,也應避免;酒少喝或不喝,因為酒精能增加罹患乳癌、肺癌和消化系統(tǒng)癌的幾率;以紫葡萄汁、番茄汁、橘子汁等來替代蘇打飲料,可一箭雙雕地防癌和心血管疾病,茶和咖啡因飲料與癌的發(fā)生無關,可以飲用。
總之,后治療階段和康復期患者可以參考素食者及節(jié)食者以水果、蔬菜、豆類、堅果、粗糧為主的膳食模式,這些食物富含膳食纖維和各種有利于健康的植物化學物,是癌后存活者的首選食物,事實上也是每個人的首選食物。
癌的診斷如同一次“叫醒電話”,許多病人從此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在此后獲得長期生存和比以前更好的生命質量,其中,“吃”是不可忽視的主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