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中
去年國慶節(jié)期間,醫(yī)院急診科護士陸梅接母親來桂林照看小孩。因旅途勞頓,起居不適,老人家有點兒咳嗽,陸梅遂陪母親到醫(yī)院去開了止咳藥。誰知服藥一星期后,陸母咳嗽仍然不止。陸梅又帶母親來到中醫(yī)科,向我索要治咳嗽的良方。我詢問了病史,了解癥狀、察看舌象、切了脈后,給陸母開了5劑中藥陸母服藥后,咳嗽很快就好了。見此方這么靈驗,老人家如獲至寶,便把藥方收藏起來。不久前,陸母去游漓江,由于城外風大,江面氣溫較低,老人家衣著單簿受了涼,回來后又咳嗽起來。陸母想起去年收藏的“驗方”,于是趕緊找了出來,請熟悉的醫(yī)生照著抄了一遍,抓了5劑中藥。不料,這次吃藥后,咳嗽不僅沒有一點緩解,反而越咳越厲害,夜里竟咳得不能入睡。陸母左思右想不得其解,一會兒懷疑那些藥材是不是“水貨”,一會兒懷疑藥劑師是否抓錯了藥,一會兒懷疑是否煎藥方法不對頭,一會兒懷疑自己吃藥沒注意忌口,影響藥效發(fā)揮……要不,同樣的方子治同樣的咳嗽,怎么就不靈了呢?陸母好生納悶,便來找我問個究竟。
聽完她的陳訴后,我笑著作答:“誰說去年的咳嗽跟今年的一樣呢?中醫(yī)治病最講究四診合參、辨證論治,同樣的病,如果證型不對,治療的方法也不相同,這就是我們中醫(yī)講的同病異治的道理。咳嗽、頭痛、嘔吐、發(fā)熱等癥狀,只是疾病的一種表象;而證,則能反映疾病的部位、病因、性質(zhì)以及邪正關(guān)系。就拿咳嗽來說吧,病因不同,發(fā)病時間不同,咳嗽的程度不同,其證也有不同,如可粗分為外感、內(nèi)傷兩大類咳嗽,又可細分為風熱咳嗽、風寒咳嗽、燥熱咳嗽、痰濕犯肺、肝火犯肺和肺虛咳嗽等證型。那么,治療用藥上當然也不相同,如果是風寒咳嗽.應(yīng)該疏風散寒、宣肺化痰,方用杏蘇散;如果是風熱咳嗽,應(yīng)該疏風清熱、宣肺化痰,方用桑菊飲;如果是燥熱咳嗽,應(yīng)該清肺潤燥,方用??蓽蝗绻翘禎穹阜?,應(yīng)該健脾燥濕、化痰止咳,犯肺,應(yīng)該清肝瀉火、潤肺化痰,方用瀉白散合黛蛤散;如果是肺虛咳嗽,應(yīng)該養(yǎng)陰清肺、化痰止咳,方用沙參麥冬湯。你去年的咳嗽屬風熱咳嗽,而今年的咳嗽是因偶感風寒而致,應(yīng)考慮為風寒咳嗽,所以治法用藥自然不能等同。用治療風熱咳嗽的方子,去治療風寒咳嗽,當然方子就不管用了?!?/p>
聽我說到這里,陸母恍然大悟:“難怪去年那么靈驗的方子今年來用卻一點不管用,原來是因為證型不同啊!”我又接著說:“是啊。同樣道理,有些病人患了慢性病,在治療中偶有一次效果特別好,以后便一直要醫(yī)生照這張方子抄方抓藥;有些病人從別人那里打聽到一張驗方,那個人用了很好,他也趕快抄來照用;有些病人見報刊登有療效好的方子,也不問醫(yī)生,看看自己是否適合,拿來用了再說。這些都是犯了不因人、因時,因地辨證施治的毛病。”
老人家聽完我這番話,心服口服,頻頻點頭,表示贊同。經(jīng)正確的診治,她的咳嗽不久就治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