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帥 陳秋紅
現今,影視制作中對空鏡頭的運用是越來越普遍了,隨之而來有關空鏡頭的研究也越來越多。然而,但凡提到空鏡頭,人們就會與電影、電視藝術片、電視風光片、電視紀錄片等聯(lián)系在一起,而有關電視新聞中空鏡頭運用的研究卻是鳳毛麟角??甄R頭對于電視新聞類節(jié)目而言到底有著怎樣的作用?在電視新聞中空鏡頭的運用還存在哪些問題?
提到空鏡頭,電視界的同仁們似乎都不會陌生,但要追根溯源,查找“空鏡頭”這一概念最原始的出處,卻著實很難。在《電影藝術詞典》中對它有這樣的解釋:“空鏡頭”亦稱“景物鏡頭”,是指畫面中沒有人物的鏡頭。
我們知道,電視是一種視聽媒介,是給人們看的,畫面承載著“視覺”通道上的所有內容。因此,空鏡頭常常被作為一種表現人物內心世界的視覺語言而為電視劇、電視紀錄片、電視散文詩等廣泛采用,那么,在電視新聞中空鏡頭這一視覺語言,又是如何運用的呢?我認為,空鏡頭在電視新聞中有三個方面的功能:即寫實功能、寫意功能和結構功能。
就寫實功能而言,我想有以下三點可以拿來探討:
第一,用空鏡頭交代新聞發(fā)生的地點及環(huán)境特征。在電視新聞中,這也是空鏡頭被運用得最多、最簡單的一種。作為對周圍環(huán)境忠實記錄的空鏡頭,常常被記者們用推拉搖移及定格等形式用來交代新聞發(fā)生的地點及其周圍的環(huán)境。如:中央電視臺制作的《南京冠生園:年年出爐新月餅,周而復始陳餡料》(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2001年度電視新聞長消息一等獎、第十二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該片一開始由四個空鏡頭組成:“這就是南京著名的食品企業(yè)——冠生園食品廠”(全景一個固定畫面)。“在它沿街的一幢廠房里有整整一層的窗戶都被紙蒙得嚴嚴實實”(三個隱蔽拍攝的鏡頭相接:沿街的一幢遠景廠房;被紙蒙得嚴嚴實實的窗戶的近景;特寫),“我們的調查就從這處廠房開始”。短短的一組鏡頭,非常直觀地向觀眾交代了新聞發(fā)生的地點:南京冠生園食品廠;同時也交代了一個獨特的環(huán)境特征:被紙蒙得嚴嚴實實的廠房。窗戶上為什么要蒙上紙?莫非有什么玄機?里面到底在干什么?這個隱蔽的生產環(huán)境自然要引發(fā)觀眾的一連串的疑問。
第二,用空鏡頭凸顯新聞真實。傳播學原理認為:“事實是新聞得以形成與成立的基礎,新聞是在事實的基礎上通過歸納而獲得的,新聞依賴于客觀存在的事實而存在。”而空鏡頭所反映的正是新聞賴以生存的客觀事實中的物質世界,相對于人類世界而言,物質世界更接近于新聞本源事實,可信度更高,同時在人們的心理接受上,“物證”的作用要大于“人證”的作用,通常人們更愿意相信現場的“物證”所傳達出的信息。所以對于忠實地記錄新聞現場客觀物質的空鏡頭來說,它常常能消除受眾在接受信息傳播時間的不確定性,為新聞事實起到一種有力的“見證”作用,從而使新聞具備真實性,更易為受眾所接受。
第三,用空鏡頭再現電視新聞的過去時空。我們知道,昨天的新聞就是今天的歷史。電視新聞是以現代電子技術為傳播手段,以聲音、畫面為傳播符號,對新近或正在發(fā)生、發(fā)現的事實的報道,既然電視新聞是對新近或正在發(fā)生、發(fā)現的事實的報道,又從何談起用空鏡頭再現電視新聞的過去時空呢?我認為,之所以提出用空鏡頭再現電視新聞的過去時空的觀點,問題的關鍵在于,這一觀點是針對特殊的電視新聞而言,并非適用于所有的電視新聞。比如:在《新聞調查》類的節(jié)目中,當節(jié)目需要表現已經成為過去的人和事時,又沒有原始的資料素材,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妨可以尋找現存事物或實地,將這些現在時的空鏡頭進行技術上的處理,使之呈現過去的時態(tài),以此再現這個事件的新聞背景。
清代詩人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詩貴在其有深意”,“文貴在曲婉”。電視新聞中空鏡頭的寫意功能,又何嘗不是“貴在有深意”和“曲婉”呢?
首先,空鏡頭在電視新聞中的隱喻象征作用。視覺隱喻就像修辭中的比喻一樣。通過鏡頭的連接不同的形象加以并列,以甲比乙,以此喻彼,暗示出一種視覺上的直喻使內容更含蓄。比如:《2003風云人物——高耀潔》這期節(jié)目介紹河南中醫(yī)學院退休教授高耀潔自己出錢宣傳防治艾滋病。她退休后給人看病從不收錢,看好一個病人就讓他們自愿地資助一名因艾滋病而失去親人的孤兒。但是后來,高教授發(fā)現這些錢并沒有用在孤兒身上,而是被這些孤兒的親戚給花了。高教授非常氣憤,決定不再寄錢而是給孤兒們找個新家。在這期節(jié)目中有兩組鏡頭的應用就頗具匠心。每當她給一個孤兒找到一個新家的時候,她都非常高興。屋頂上的小白鴿展翅欲飛和樹叢中的陽光,斑斕閃爍,它暗示著高耀潔此時的愉快心情和她為那些已經找到了收養(yǎng)家庭的艾滋孤兒的未來生活的美好希望。這時空鏡頭的表現讓觀眾產生想象,使觀眾暫時離開事件的敘述,讓視覺的感受力集中去領略事件的情緒色彩。
其次,空鏡頭在電視新聞中還具有情感效應。筆者認為,在電視新聞中還有一種獨特的空鏡頭表現形式,這種空鏡頭更能激發(fā)電視新聞的情感效應。這是一種包括“人物”的空鏡頭。其中的人物也許是采訪對象本身,也許不是,但在這些鏡頭中人物僅僅是畫面的線索及元素之一,鏡頭的目的除了展示事件的地點、場所、背景和時間以外,它更著意地要表達頗具時代感的社會面貌,以及隱藏在這背后的一種難以言狀的情緒。比如:北京電視臺的長消息《“7·13”——申奧成功日萬眾歡騰時》緊緊抓?。玻埃埃蹦曛袊酥潦澜缱顬椴毮康闹卮笫录吩拢保橙毡本┥陫W成功的新聞事實,進行全面、精確又具體的報道。記者全面、生動地記錄了申奧成功時北京市舉城歡慶的熱鬧場面,為觀眾留下一組組令人難忘的經典鏡頭:世紀壇群眾歡呼雀躍;長安街上車水馬龍;天安門廣場彩旗飛舞;街道社區(qū)、大學校園處處歡聲笑語;等等。也許從嚴格意義上說,這些鏡頭中都有人物的出現,它們似乎不屬于“空鏡頭”的范疇,但我認為這正是電視新聞中常常見到的比較獨特的“空鏡頭”。正是這些鏡頭生動地展現了一個歡呼雀躍的激情之夜。北京沸騰了!中國沸騰了!隱藏在這些鏡頭背后的是一種難以言狀的情緒,歡樂屬于每一顆中國心。千萬顆激動的心涌向天安門廣場,長安街立時匯聚成一條奔騰的河流。
我們知道,電視中的結構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但無論哪一種結構方式,在結構過程中都離不開空鏡頭。因此,空鏡頭在電視新聞中,同樣具有一個不可忽視的作用,即結構上的功能。
總之,要在電視新聞中真正拍好、運用好空鏡頭并不容易,因為新聞現場的物體很多,并不是任何物體的空鏡頭都有用。它需要電視記者本人不斷提高文化素養(yǎng)、拍攝經驗、臨場反應、生活閱歷等在內的綜合素質,能從大量紛繁復雜、錯綜變幻的現場客觀物質世界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找到真正能揭示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本質的物體,并將它準確、恰當地表現出來,合“情”合“景”,才能使空鏡頭用出新意,為節(jié)目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