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金
試用第一天,我領到一本《員工手冊》,其中“員工行為準則”共23條,這23條中的其中9條已足以讓我獲益終生———
A 在我真正進入這家公司并真正開始工作之前,我真的不懂“尋求快捷方式與公司的合力相融”這句話背后“沒關系,你慢慢就會熟悉的”這句直接上司安慰新進員工的慣用語已不存在,無人再用這句敷衍的老調(diào)誤傳他們可以姑息的錯誤信息。比起那些“沒什么難的,你慢慢會掌握的”和“沒什么可怕的,你慢慢會上手的”之類的抽象語言來說,他們更喜歡直接建議:
“這樣做效率會更高……”,“還有這樣一種方法……”
他們甚至會把接一個業(yè)務電話必須做到的“五問”制成標簽貼在你的電話機上。
你再不用指望誰是你的伯樂,在這個信息以光年的速度傳播的時代,你需要快速秀出自己,而再沒有時間和機會等跑過千里之后,再讓人知道你是千里馬。
B 我真的不懂“每天早晨用鑰匙打開辦公室的門”這句看似毫無實質(zhì)內(nèi)容的話原來是幾乎所有市面上的所謂“職場指南”中都忽略了的一個重要信息:辦公室有許多人,每個人都有辦公室的鑰匙,但“用鑰匙打開辦公室的門”的機會一天只有一次,一天只能有一個人,如果你是這個人,你比所有的人先來一步,你就比所有的人多一份從容,而這份從容就意味著你不必邊接電話邊吃早餐,不會把胭脂粉散落在你一上班就要呈送的簡報里。那早來的幾分鐘,在一天的工作尚未開始之前已讓你比所有的人都勝出一籌。
C 在我真正進入這家公司并真正開始工作之前,我真的不懂“除非討論會,辦公室交談限3個回合內(nèi)”。
因為一個回合指一問一答,3問3答仍無結果,仍不能解決問題的話,那就說明:
●你們雙方或至少有一方對上述溝通的問題不甚明了。
●你們目前的溝通方式有待完善。
●你們必須快速中止這種無效勞動。
●你們必須快速尋找有效解決方式。
否則的話,這種延續(xù)只能說明:
●你們兩個人都無視單位時間的生產(chǎn)績效。
●你們兩個人都很清閑。
●你們正在打擾別人,讓別人無法集中精神工作。
D 我真的不懂“如果你不能明確知道你究竟要查找什么的話,不要上網(wǎng)”是在提醒啟動網(wǎng)絡就像啟動呼吸一樣自然和隨意的員工,不要無目的地開啟網(wǎng)絡,那樣你會不自覺地流連其中。
在這其中,你會有一半的時間找不到任何令你覺得適用的東西,時間久了,你會不自覺地產(chǎn)生挫敗感,產(chǎn)生毫無成就的憂怨,這對一個處于壓力下的員工來說,雖然不至于雪上加霜,但也絕無益處。
而另一半時間,你只是在眼睜睜地看著時間溜走。
此外,它還在教你:
●如果原因是資料傳送緩慢應選擇非繁忙時間上網(wǎng),或者報請公司添置較快的通訊設施。
●業(yè)余時間報讀互聯(lián)網(wǎng)提高班,或請教這方面的高手,從技能上提高自己。
E 我真的不懂“電梯里遇到同事或客戶,只需點頭致意,不需言語問候及交談”竟重要得要寫入員工行為準則。
原以為一個人身處電梯的時間短到可以忽略不計,直到有一次,親歷兩個人在電梯從握手到拍肩到唾液四濺地寒暄,我才知道,這方寸之地、分寸之間怎樣濃縮著一個人的修養(yǎng)情況,甚至衛(wèi)生習慣。
●進入電梯面梯門而立。
●輕按樓層顯示鍵。
●站離樓層顯示屏,方便下一位客人使用。
●人多的情況下,以面梯門而立為序,避免面對面而站。
●電梯里遇到同事或客戶,只需點頭致意,不需言語問候及交談。
●一旦進入工作環(huán)境,每個人的行為舉止都是公司形象的一部分。
●有時不經(jīng)意時的行為更能彰顯一個人的素養(yǎng)情況。
F 我真的不懂“在開會時說話”這句看似廢話的話原來是那么的重要。
一天,一位老員工問主管:我以公司的利益為重;遵守公司的規(guī)章制度,完成公司的計劃任務,業(yè)績也和別人接近,但提升的為什么總是別人而不是我。
主管說:老板不了解你。
那位員工又說:我承認我只在每周例會時間才見到老板,可別人據(jù)我了解也同樣啊。
主管又說:可你開會時說話嗎?
G 我真的不懂“建議盡量用書面形式提供”旨在鼓勵與培養(yǎng)員工學會一種認真細致的分析方法,并敦促與督導管理者審閱時的客觀與合理。
此外,一份文字建議還可以一定程度上糾正口頭建議的隨意性,同時還有利于在公司內(nèi)部傳閱,尋求支持和改進或者不同意見。
“建議盡量用書面形式提供”還要大家明白,我們身處的已是一個連建議都要求專業(yè)化的時代。
H 我真的不懂“行為暴露一切”,究竟行為暴露什么一切。
直到我被告知美國西南航空公司對新聘人員的面試不是一個一個進行,而是一組一組進行。
有一個人坐在前面接受提問的時候,其他應試人員則排成一排坐在后面等候。而這個時候,真正的被試者并不是坐在前面回答問題的那個人,而是坐在后排等候的那些人———面試官正在嚴密觀察他們在別人接受提問并回答問題時的具體表現(xiàn):有的人沉浸在自己的事情里,有的人目光渙散面無表情,有的人在認真傾聽,有的人在左顧右盼……
這些人中,那些在認真傾聽的人將會有可能勝出,因為公司不同,公司的性質(zhì)也不同,作為一個服務性機構,“日常對話,深度傾聽”對一位公司員工來講是首當其沖的必備素質(zhì),許多面試中失敗的人恐怕至今還不知自己失敗的真正原因。
I 我真的不懂“職業(yè)化不僅是指工作,而且包括言行”,直到我上完辦公室禮儀培訓科目:
●盡量不要兩手搭臂置于胸前,因為那樣不僅給人一種拒對方于千里之外的感覺,而且讓你顯得比起一個職業(yè)人來說,你更像一個站在門口準備罵街的村婦。
●工作時不要玩筆,你已經(jīng)不是校園里的學生了,玩筆只能讓人覺得你不成熟和無主見,想想看哪個出席董事局會議的人玩筆。
●與客戶交談時不要用手托腮,一則因為手不干凈,會把細菌帶到臉上,二則那是過時的居家小女人的舉動,發(fā)生在職場,只能給人一種幼稚和無實力的感覺,從而讓客戶由對你的懷疑進而對你服務的公司產(chǎn)生不信任。
●吃自助餐時,尤其是與合作單位的人士或公司客戶一起,千萬不可帶著手提袋去取食物,這是一個職場舉止中的必殺之舉。擔心丟失,可在赴餐廳之前將包內(nèi)比如錢包之類的貴重東西提前裝進自己的口袋或托同事暫時代為看管。
J 我真的不懂一個人在一個好的企業(yè)里其成長空間到底有多大,直到我讀到“與公司同步成長把個人名字打造成個人名牌”。
當聽到一位比我稍稍早進公司一些時間的半新員工詢問老板,為什么他與那個與他同在一個部門從事著相近工作的人的薪資會相差那么多,老板告訴他,就算那人什么也不做,僅他的名字一年就能為公司帶回100萬的訂單。
因為那個人已用超人的努力、技能與實力把自己的名字經(jīng)營成了一個名牌,他們的名字已經(jīng)等于出色、可信和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