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宗文
黃健先生在《讀書的兩種境界》(見《跬步齋讀思錄》,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一文中給我們講了一個有趣的讀書故事:孔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彼谧x大學一年級時曾望文生義地解釋為:“古代學者讀書學習是為了自己,現(xiàn)今的學者讀書學習是為了別人,我們應(yīng)該摒棄‘古之學者'的個人主義,像‘今之學者'那樣,端正學者的目的?!焙髞斫?jīng)過洪誠先生的指點及讀了楊伯峻先生的譯著,才知道自己的理解全“擰”了。本意應(yīng)該是,古代學者學習的目的在于修養(yǎng)自己的學問道德,現(xiàn)代學者的目的卻在裝飾自己,給別人看。
這個故事意味深長,使我想了很多:讀書不要望文生義,不求甚解,而要多讀多思,力求把握古書的真義;應(yīng)該端正學習態(tài)度,努力追求古人的那種讀書境界,莫學“今之學者”的炫才耀己;為人、為學都應(yīng)坦誠,要勇于自我批評,做到有錯必糾……但是我想得最多的還是有關(guān)學習的目的——“自以為是”的讀者的三重境界。
何謂“讀書的三重境界”?曰:為知,為己,為人。
為知,就是為了積累知識,增長學問、見識和智慧。為此,必須多讀書,讀好書。宋太宗說:“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被实廴绱?,一般讀書人更應(yīng)該把讀書當成一種永不疲倦的好事來對待。在一定情況下,“書淫”、“書疾”、“書呆子”,作為一個讀書過程,作為一種用功精神與狀態(tài),是不應(yīng)當受到嘲笑的。只要是有利于知識積累,有利于開慧益智的書,用魯迅的話說:哪怕是講扶乩的書,講婊子的書,也不要皺眉頭,裝出一副很憎惡的樣子;相反,不妨翻一翻,遇有和自己觀點不同的或者不適時宜的書,也要拿過來看一看,甚至研究研究,以便從正反兩面獲得經(jīng)驗和教訓,增加知識和才智??傊W從而多才多藝,這些都是“為知”的需要,也是讀者的最起碼、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
為己,就是古人所說的修身、正己,培養(yǎng)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這是讀者的第二重境界。中國的讀書人向來把占有知識視為人品、人格自然升華的保證,蘇東坡有“腹有詩書氣自華”詩句,表達的就是這一意思。事實證明,讀書與不讀書,讀書多與讀書少的人,所表現(xiàn)出的內(nèi)在氣質(zhì)與素質(zhì)是絕不相同的。常言“獨善其身”,練好“內(nèi)功”,提高自身的素質(zhì)和修養(yǎng),從而也有益于身心健康,這是古今知識分子共同追求的讀書目標。讀書固然要博覽,但是所讀之書,也要盡可能有所選擇。換句話說,不僅要多讀書,還要讀好書,這是甚為關(guān)鍵的。
對于讀書完全“為知”而言,“為己”已經(jīng)是大大提高了一個層次和境界。這是非常寶貴的,非正人君子是不易做到的,應(yīng)該大力提倡,并且大加發(fā)揚。但是光做到這一點還不夠,從更高的層次上說,還應(yīng)該向前人學習,“為人”而讀書。
我所說的“為人”,不是“今之學者”的“裝飾自己,給別人看”的“為人”,也不是黃健先生開始理解的那種“為了別人”,而是他所私心“向往”的“為了別人”,即我所要表達的“為黎民百姓”而讀書,或即周恩來少時所說的“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比較而言,“為己”是讀書人“能夠”做到的,“為人”則是讀書人“應(yīng)該”做到的。
讀書有三重境界,每一重境界都是一個新的邏輯起點,而第三重境界則是最高境界,也是我們每一個讀書人都應(yīng)該重視和追求的終極目標。
賞析:
同樣讀書,結(jié)果卻不一樣。這是因為讀書的境界不同。最低者“為己”,俗話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弊罡哒摺盀槿恕?,古人云:“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guān)心?!?/p>
(馬加枝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