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家明
好幾代人以來,美國一直使用著一個秘密的擴充兵員措施,那就是由法官們悄悄地對罪犯說:“你想不坐牢么?可以呀,上戰(zhàn)場去!”就拿伊拉克戰(zhàn)爭為例,美國違法、犯罪的年輕人中廣為流行著一個口號,叫作:“搶劫了一個夜總會嗎?不要緊,到巴格達去?!?/p>
想不到,如今竟有一位女士,想讓這種悄悄的做法公開化,讓這種秘密措施合法化。她的名字叫作帕米拉·索耶爾,是康乃狄克州波爾頓的共和黨眾議員。她認為應該通過立法,讓青年罪犯獲得在監(jiān)獄與戰(zhàn)場之間作出選擇的自由,也就是說,凡是愿意到伊拉克去嘗嘗血腥滋味者,都可免去鐵窗之苦。索耶爾是在最近一次州的聽證會上,聽到負責緩刑的官員們談及監(jiān)獄對年輕囚徒產(chǎn)生的種種消極作用之后,提出這一議案的。
她認為:“有些年輕人犯的罪不是很大,但是卻同重罪犯人關在一起,這樣對他們的將來沒有什么好處。倒不如讓法官判他們上前線,這樣既可以讓他們通過軍隊較嚴厲的約束而改造自己,又可以讓他們?yōu)閲曳?,豈非一舉兩得!”雖然有些法律專家認為這樣做反而有點殘酷,有些軍事專家認為軍隊未必肯公開這樣做,但索耶爾堅持說,在全國范圍內(nèi),這種做法早已長期存在了。
索耶爾的話一點也不假。在今日美國,有好多家庭都有著這樣的故事:年輕人的祖父或父親或叔叔,因為犯了一點小罪,如盜竊商店、偷汽車、在公共場所酗酒鬧事、少量吸毒販毒等上了法庭,但卻被法官判他們以參軍取代了入獄。這種做法往往是秘密安排的,也沒有完整的書面記錄,但事后卻悄悄地越傳越廣。實際上,在美國國會圖書館里,可以查到不少相關歷史資料。比如,有個名叫胡斯·馬雷斯的,出生于新墨西哥州的阿爾布凱克,從小就經(jīng)常參加流氓團伙斗毆活動,16歲時觸犯刑律被捕了。法官讓他選擇“關在州的監(jiān)獄里或是上前線”,他選擇了后者,并由父親出面簽署了正式書面協(xié)議。胡斯上了朝鮮前線,后來成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的俘虜。
在越南戰(zhàn)爭期間,這種做法更普遍了。在一份1974年的美國軍隊律師出版物里,作者指出,盡管有些軍官在公開場合反對被判有罪者入伍,但事實上有關方面還是不斷這樣做著。
不久前,一個18歲男青年在芝加哥地區(qū)作案,用尖刀抵著工作人員的喉嚨,搶劫了一家硬件商店。被捕后,他誠懇地認罪,對自己過去做過的一切壞事都供認不諱,并請求法院予以寬大。按照州法律,像他這種持刀搶劫的罪人,本來是可以被判處有期徒刑6年至30年的,但他以答應參軍作為條件,獲得了假釋,目前已經(jīng)抵達緬因州接受訓練,日后將按需要開往條件險惡的前線。
肯塔基諾克斯堡軍事基地新兵招募部門的發(fā)言人道格拉斯·史密斯公開承認:“有時軍隊也同意法官讓囚犯以服役取代服刑的做法,這在我們的部隊中是一個老傳統(tǒng)了。不少年輕人也熟悉入伍或入獄的口號,它已傳遞了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
(摘自《世界報》 原標題為《逃避服刑到伊拉克去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