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緬甸、菲律賓和我國南方,旱季河水快要干涸的時候,就有一種名叫攀鱸的小魚離開水域,用鰓蓋上的鉤頂著地面慢慢爬行,甚至可以上樹,人們就叫它爬樹魚。
在我國和印度尼西亞、加蓬等國的海岸邊,還有一種彈涂魚。每當退潮時,它在沙灘上的紅樹根間跳動或爬行,有時還會爬到高出水面的石頭上曬太陽。
彈涂魚又名跳跳魚、泥魚。它爬行的速度極慢,每移動一下只有一厘米,卻不留痕跡;但跳躍時每次竟能跳1米多遠。
安第斯山區(qū)的河流里生活的甲鯰,既能在急流里慢慢地爬行,還能在壁立的懸崖上匍匐攀援。原來,它有個吸盤一樣的嘴巴連接著腹鰭下的運動器官,相互交替著行動,就能逐漸登高。哥倫比亞的圣太列小河里,有個深達7米的巖洞。生活在這里的圓口鯰,也能爬上垂直的巖壁。
如此看來,“魚兒離不開水”只能是一般規(guī)律,“緣木求魚”也并非不可能的事。由于環(huán)境的變異,如水域干涸、水質腐敗缺氧等,雖然許多魚兒滅絕了,而這些魚兒由于生理結構的特殊變異得以生存下來。它們既能離開水,但也不能完全離開水,形成了水生動物向陸生動物轉化的有力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