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大浪
人們在觀看廣告照片時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有的照片中很近的景物到很遠的景物都非常清晰,而有的照片中除了被攝主體清晰外,主體稍前或稍后的景物都模糊。為何照片的清晰范圍會產(chǎn)生如此大的不同?拍攝時如何控制被攝體的清晰范圍?這便是本本討論的主題——景深的控制。
決定景深的因素
在攝影中,要自如地控制景深大小,必須要先了解景深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一般地,對135和120照相機來說,影響景深大小的因素有光圈、鏡頭焦距、攝距、影像允許的模糊圈大小等而對大片幅照相機來說,除了以上因素外,照相機的移軸調(diào)整也會影響著景深的大小。
1.光圈
光圈大小對景深有著直接而重要的影響。所用的光圈大,景深??;光圈小,景深大。在控制景深的過程中,調(diào)節(jié)光圈大小是最為簡便而有效的手段。
2.鏡頭焦距
一般認為,景深大小與鏡頭焦距成反比關系。鏡頭的焦距短,產(chǎn)生的景深大:鏡頭的焦距長,產(chǎn)生的景深小。
3.攝距
景深的大小與攝距成正比關系。在光圈、鏡頭焦距等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攝距越大,景深就越大;反之,景深越小。在攝距很小的情況下,攝距對景深的影響顯得特別重要,此時,不管用大景深的廣角鏡頭,還是用小景深的遠攝鏡頭,在同倍率攝影時,景深幾乎是相同的。
4.影像允許的模糊圈大小
影像可看成由無數(shù)光點構(gòu)成,光點的直徑越小,影像越清晰,隨著光點直徑的增大,影像漸漸地變模糊。所謂的模糊圈,就是指一個臨界的光點,當構(gòu)成影像光點的直徑小于這個臨界光點的直徑,也即小于模糊圈直徑時,影像是清晰或較為清晰的;而當構(gòu)成影像的光點直徑大于模糊圈直徑時,影像就顯得模糊了。影像允許的模糊圈直徑取決于影像放大倍率、觀看者的視力和觀看距離三個因素。對于同一張膠片,若將影像進行高倍放大,并從近處觀看,那么,膠片上可允許的模糊圈直徑就變小,相對地,景深也變??;相反,若膠片上影像不作高倍放大或觀看距離較遠,膠片上可允許的模糊圈直徑就變大,景深也顯得較大。
5.相機的移軸調(diào)整
如果拍攝時使用的是鏡頭和膠片位置都固定的1 35或120照相機,那么,影響景深的因素一般就是上面四個因素,但是,在廣告攝影中大片幅照相機被廣泛使用,大片幅照相機通過前座、后座的移軸調(diào)整,不僅可以改變被攝體的透視關系,而且可以改變被攝體清晰度的分配。使用大片幅照相機時,通過移軸對清晰度進行重新分配,也即對景深進行控制,往往比利用上面四個因素來控制更為重要。
135和120照相機的景深控制
對135和120照相機的景深控制一般采用控制光圈大小、選用鏡頭的焦距及攝距的大小等方法進行。在景深的控制中,掌握最小景深和最大景深的獲取是最具意義的,因為,只要掌握最小景深和最大景深的獲取方法,對其他大小景深的控制自然會迎刃而解的。
1.最小景深的獲取
采用小景深拍攝的畫面,往往只有被聚焦的拍攝主體是清晰的,畫面中的其他部分,如前景或背景都呈模糊狀,而這些虛幻、柔和的模糊部分卻更加襯托了拍攝主體的清晰和醒目。小景深拍攝法是一種很有力的突出主體的拍攝方法。根據(jù)景深與光圈、攝距及鏡頭焦距的內(nèi)在關系,使用中小片幅照相機攝影時,一般采用下面的方法獲取小景深:最大光圈+盡可能小的攝距+長焦鏡頭。
在獲取最小景深的三種方法中,采用最大光圈是既簡便又效果很好的方法,它不會引起被攝體形變和空間透視失真的效應。適當?shù)乜s小攝距,可以使景深變小,但過分地縮小攝距,則會引起被攝主體形變失真。而采用長焦鏡頭來獲取小景深,同時會帶來空間透視壓縮的效應,而且鏡頭的焦距越長,空間透視壓縮的程度越大。
2.最大景深的獲取
采用大景深方法拍攝的畫面,其清晰度的范圍非常大,往往從很近到很無限遠都清晰。這種大范圍的清晰度對拍攝環(huán)境的描繪,被攝主體在環(huán)境中的位置的交代以及景物透視關系的反映都很有利。
獲取最大景深的方法為:最小光圈+短焦鏡頭+超焦足巨聚焦。
獲取大景深較簡便的方法是采用小光圈,但隨著光圈的縮小,曝光量也將明顯減少,為了保持合適的曝光量,必須將快門速度放慢,但當快門速度放慢至1/30s以下時,容易造成照相機的晃動而影響影像的清晰度,此時可選用高感光度膠片或三腳架來解決。此外,當光圈收縮至最小時,還有可能使鏡頭產(chǎn)生繞射現(xiàn)象,對成像質(zhì)量有一定影響,因此,在景深效果允許的情況下,可將光圈從最小光圈開大1—2級以保證成像的質(zhì)量。
在獲取最大景深的三種方法中,采用短焦鏡頭往往不可取。因為,在同樣的拍攝狀況下,雖然短焦鏡頭較標;隹鏡頭和長焦鏡頭能產(chǎn)生較大的景深,但短焦鏡頭會給拍攝畫面造成畸變,并且還會改變畫面中的遠近透視關系,它使近處的物體顯得更大,而遠處的物體變得更小。鏡頭的焦距越短,這種畸變和改變透視的現(xiàn)象就越嚴重。
至于超焦距,它的定義如下:在某—焦距和光圈大小下,當鏡頭對無限遠聚焦時,鏡頭至景深近界的距離就稱為這一焦距和光圈系數(shù)下的超焦距。拍攝中,當我們對超焦距處進行聚焦時,景深范圍會由原來的超焦距處至無限遠擴展為1,2超焦距處至無限遠,也就是說,景深比原來增加了1/2超焦距。需要注意的是,雖然超焦距聚焦擴展了景深范圍,但我們要牢記除了聚焦點平面的影像是清晰的外,景深范圍內(nèi)的其他影像都是較清晰的,其清晰的程度取決于可允許模糊固直徑大小。因此,在下列的拍攝情況下無需采用超焦距聚焦①被攝主體在無限遠處,無前景或前景影像不需清晰。②被攝主體位于有限遠處,但背景或無限遠處不需清晰。在這兩種情況下,只需對無限遠處或有限遠處的被攝體聚焦,便可獲得最佳質(zhì)量的影像。
大片幅照相機的景深控制
對大片幅照相機來說,控制好景深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光圈、鏡頭焦距、攝距和影像允許的模糊圈大小都會影響景深的大小,更有甚者,大片幅照相機可以通過移軸來控制景深。移軸操作的千變?nèi)f化,一方面使大片幅照相機做到了一般中小片幅照相機無法做到的對清晰區(qū)域的精確控制,而另一方面,也使大片幅照相機的景深控制變得特別復雜。
1.增加縱向景深
對于增加縱深方向排列被攝體(如圖1)的景深,使其近處清晰,最佳的辦法就是運用莎姆弗魯格定律。具體的操作如下:①將照相機對無窮遠處聚焦。②把照相機整體向下移動(×一Y),從而改變被攝體與膠片平面的相對角度。③將前座下俯,使鏡頭平面、膠片平面和被攝體平面的延長面相交于一線,莎姆弗魯格定律得以實現(xiàn)。④升降照相機后座,最終修正影像區(qū)。采用這樣操作的好處是既能獲得強烈的透視效果,又能獲得很大的景深。
2.同時增加縱向和橫向景深
當被攝體的各部分在一個平面上縱深排列(如圖2),景深的增加需要在縱向和橫向同時增加。具體的操作如下:①確定正確的照相機位置。先將未加調(diào)整的照相機指向被攝體,注意不能讓主體占滿整個取景屏,一般被攝主體最近點相當于10倍鏡頭焦距時影像占3/4取景屏,被攝主體最近點相當于5倍鏡頭焦距時影像占2/3取景屏,否則,在下面的扭轉(zhuǎn)和位移操作中很容易使影像越出取景屏。②使被攝主體最遠點F在取景屏上聚焦為F1。③橫向直線移動后座,使遠點的像處于畫面的預定位置上。此時要注意,不要讓被攝體近點的像處在畫面的邊緣,因為在下一步旋轉(zhuǎn)后座時,近點的像將會由N1外移到N2的位置上,要防止N2越出取景范圍。④旋轉(zhuǎn)照相機后座,使膠片平面、鏡頭平面和被攝體平面的延長面相交于一線,莎姆弗魯格得以實現(xiàn),這時,被攝主體近點的像變清晰。
如果拍攝時除了增加景深之外,還需獲得特殊的透視效果,則可采用這樣的方法:先確定膠片平面的角度,得到預想的透視效果,然后轉(zhuǎn)動鏡頭平面以實現(xiàn)莎姆弗魯格定律。
3.反莎姆弗魯格定律
在大片幅照相機的景深控制中,運用莎姆弗魯格定律可使被攝體任意方向上的一個面在影像上得到全面的合焦。由此引申開來,如果將莎姆弗魯格定律反過來使用,那么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將被攝體的清晰范圍限定于對焦點上,而使其它部位影像模糊。在具體操作上,只需將照相機的前座和后座按莎姆弗魯格定律反向扭轉(zhuǎn),這樣就違背了三平面的延長面交于一線的原理,從而限制了對焦平面影像的清晰范圍。通常,只須反向在水平軸仰俯,同時在垂直軸上旋轉(zhuǎn)就可達到將清晰范圍限定在一條線上或極小的區(qū)域內(nèi)。
4.扭轉(zhuǎn)與光圈縮小配合
利用莎姆弗魯格定律可以控制影像清晰度的分配,但是莎姆弗魯格定律只能使被攝體的一個平面全面合焦,對于兩個或兩個以上平面清晰度的提高則無能為力,而在專業(yè)攝影中,拍攝的物體往往是三維的。另外,在控制景深的過程中,如果照相機移軸調(diào)整的幅度較大,除了帶來較大透視變化外,還使鏡頭光軸較大地偏離膠片平面中心,離開光軸較遠一側(cè)膠片所得的光線會較弱,整個乳劑感光會發(fā)生輕微的不均勻,因此,拍攝時,照相機的移軸調(diào)整幅度盡量要小,以設法減少由此產(chǎn)生的不利因素。從上面兩點可知,大片幅照相機僅僅利用扭轉(zhuǎn)全面增加景深還不夠,還需縮小光圈來配合(如圖3)。
景深分前景深(對焦點以前的景深)和后景深(對焦點以后的景深),隨著光圈縮小,前景深和后景深同時增大。拍攝時,選擇合適的對焦點很重要,不然,在光圈縮小時會造成或前景深或后景深的浪費,這是相當可惜的。通常,在近距離拍攝時,前景深與后景深的大小大致一樣;在中、遠距離拍攝時,后景深增加得比前景深大。因此,為避免過度地縮小光圈,一般將對焦平面確定在被攝體的前1/3處位置上,這樣,不需要使用太小的光圈也可以全面控制景深。
從光圈與景深的關系規(guī)律看,為了追求最大的景深,除了將照相機作最佳的移軸調(diào)整外,還應該將光圈收縮至最小。但在實際操作中,并不是按光圈與景深的規(guī)律將光圈收縮至最小來獲取最大景深。這是因為,相對于光圈全開狀態(tài),適當縮小光圈可減少對解像力不利的諸多像差,提高了鏡頭的解像力;但是,如果光圈過分縮小,鏡頭的解像力反而會下降,這是由于光的衍射所至的。光線從光圈的邊緣通過時,其前進方向被彎折,不能形成清晰的影像,隨著光圈的縮小,這種衍射的比例逐漸增加,對鏡頭成像質(zhì)量的影響也越大。
在景深控制中,光圈縮小至多少,既可保證一定的景深,又不會使光線的衍射現(xiàn)象產(chǎn)生不良影響,這是每個攝影師都應認真考慮的。一般來說,光圈縮小時,短焦鏡頭受衍射的影響比長焦鏡頭來得快。因此,135相機鏡頭的光圈一般最多只能收縮至F16或F22;而大片幅相機鏡頭一般能收縮至F45,對長焦鏡頭,甚至可收縮至F64或F90。但不管怎樣,攝影師必須充分意識到,過分地縮小光圈,必定會使鏡頭的成像質(zhì)量下降。
5.幾點有用經(jīng)驗
大片幅照相機的景深控制實際上是相當復雜的,記住以下幾點有用的經(jīng)驗,會使調(diào)節(jié)操作變得簡單些。
(1)用照相機扭轉(zhuǎn)控制清晰度只能用于被攝體的主要平面與膠片平面成斜角并均勻地向縱深延深的場合。
(2)照相機的扭轉(zhuǎn)對于與膠片平面平行的被攝體沒有意義,在被攝體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面需要提高清晰度時也無能為力。
(3)在具體操作中,多以扭轉(zhuǎn)膠片平面來控制影像的透視變形,以扭轉(zhuǎn)鏡頭平面來控制影像清晰度的分配。
(4)在可能的情況下,應先利用扭轉(zhuǎn)來校正被攝體的清晰度。通常先尋找被攝體最近點的合焦位置,因為這一點要求蛇腹的延伸量最大。
(5)在確定畫面基本構(gòu)圖時,一般將被攝體最近點的影像在取景屏上留有充分余地,以防在位移和扭轉(zhuǎn)操作時此點影像移出取景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