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祥
消化性潰瘍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慢性疾病,它容易反復發(fā)作。用常規(guī)抗酸治療后愈合的潰瘍,停藥后潰瘍的年復發(fā)率為50%~70%。由此可見,預防其復發(fā),對治療消化性潰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導致消化性潰瘍復發(fā),一般認為有三大主要原因:一是幽門螺桿菌(HP)未根除,在胃內遷移生長;二是停藥后胃酸反跳(即胃酸分泌反而更多);三是潰瘍的愈合質量不佳和其他如吸煙、不按正規(guī)方法用藥等因素。在中醫(yī)看來,消化性潰瘍的復發(fā),具有以下特點:
● 脾虛—復發(fā)的根本
中醫(yī)認為脾虛是消化性潰瘍復發(fā)的根本。因為脾胃是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四季脾旺不受邪”。當身體抗病力下降時易患病,在局部則表現為防御功能減弱,如胃黏膜屏障功能下降,易招致外邪入侵而形成潰瘍。
● 胃絡淤血—復發(fā)的關鍵
復發(fā)性潰瘍病史久、病程長,符合“久病必淤”、“久痛入絡”的理論,而情志不暢、飲食不節(jié)、冷熱失常、勞倦過度等諸多因素均可導致肝失疏泄、脾胃不能正常運化水谷,升降失常,肝脾胃三臟功能失調,且相互影響、互為因果,最終必然引起氣血運行失常、血行不暢、淤阻胃絡,終致正虛邪戀、病程纏綿難愈。
● 濕熱邪毒—復發(fā)的標象
脾的特點為喜燥惡濕,脾虛就容易招致濕邪侵襲,濕邪停滯脾胃,時間長了就會化熱,熱毒蘊久腐敗而致潰瘍。
辨證施治減少復發(fā)
中藥藥理研究證實,健脾益氣、行氣活血可以增強胃黏膜血液循環(huán),提高免疫功能,調節(jié)幽門括約肌舒縮功能,防止膽汁反流,改善胃的內環(huán)境;不僅能促進潰瘍在急性期的修復,而且可以加強潰瘍的慢性修復過程,從而提高潰瘍的愈合質量,減少潰瘍的復發(fā)。
◆ 消化性潰瘍治愈以后,如果出現進食生冷食物后胃脘不適、空腹或夜間有胃空虛感而進食后減輕、舌質淡、苔白等脾胃虛弱的證候,可選用“六君子湯”等方,藥用黨參15克、白術15克、茯苓15克、陳皮10克、清半夏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次。
◆如有上腹部脹滿、噯氣、舌質暗、有淤點淤斑等氣滯血淤之象,當選用“香蘇散合金鈴子散”等方加減,藥用香附10克、蘇梗10克、陳皮10克、金鈴子10克、元胡索10克、廣郁金10克、佛手6克、赤芍15克、田三七3克,水煎服,每日2次。
◆ 消化性潰瘍停藥后胃酸易反跳,而西藥制酸藥因副作用不宜長期使用,有賴于中醫(yī)藥中和或抑制胃酸,以制酸保護胃黏膜,可加用“左金丸”等方加減,藥用黃連6克、吳茱萸3克、烏賊骨15克、煅瓦楞子15克、浙貝母10克,水煎服,每日2次。
預防重點:調攝養(yǎng)生
除了以上的治療方法,為了防止消化性潰瘍復發(fā),還應從精神、起居、飲食方面進行調理。
精神調養(yǎng) 潰瘍病患者應保持精神上的安寧,盡量避免各種精神刺激,解除各種憂患。因為大腦受到憂郁、恐懼、憤怒、精神緊張等有害刺激時,易使中樞神經功能異常,引起胃酸分泌增多、胃肌緊張性增加、胃蠕動增加、供應胃和十二指腸血液的血管痙攣等,導致部分胃黏膜或十二指腸黏膜被消化液損傷而形成潰瘍。
起居調攝 在非發(fā)作期,患者也應注意起居有常,作息要有制度,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避免節(jié)奏過于緊張和過度勞累。另外,冬春兩季是潰瘍病的多發(fā)季節(jié),這時天氣變化大,應根據氣候變化隨時增減衣服,以防胃部受涼。
飲食調理 潰瘍患者在飲食上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全面而合理的營養(yǎng)攝入,不偏飲食;
②飲食定時定量,少食多餐;
③食譜因人而異,避免食用刺激性過強的食物;
④戒煙忌酒;
⑤食物宜采用蒸、燉、燴為主的烹調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