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不過6月中旬,奧地利的皮茨冰川就開始消融,化成冰冷的溪水,涌向海邊。如果你是當?shù)鼗﹫龅睦习?,長達4個月的融冰期將令你憂心忡忡。因此,他們決定“救亡圖存”,以特制白毯子覆蓋冰川,讓冰川在夏日仍然保持冰封。這方法似乎奏效,德國與瑞士的滑雪場于是紛紛借鑒。
當然,我們不可能把整座阿爾卑斯山用毯子蓋住,但這關(guān)乎當?shù)鼗I(yè)、旅游業(yè)、服務(wù)業(yè)與數(shù)百萬人的生計,因此,不難了解為何有人真的想這么做。如今,阿爾卑斯山面臨自然環(huán)境與人為改變的沉重壓力,光是蓋幾張?zhí)鹤印?峙聼o濟于事。
過度開發(fā)
阿爾卑斯山盤據(jù)歐洲心臟地帶,占地19萬平方公里,數(shù)百年來不斷開發(fā)。今天,只有17%規(guī)劃為公園保護區(qū)。大部分的阿爾卑斯山谷地宛如“大觀園”:工廠、鐵路、旅館、住宅、教堂、滑雪纜車、停車場、木材堆置場、商店、餐廳、精品店等,以蜿蜒起伏的道路連接起來。電視上的阿爾卑斯山看來杳無人煙,實際上住了1400萬人,其中2/3集中于市區(qū)。
這種大張旗鼓的開發(fā)方式,或許有些人難以接受。然而,慢慢扼殺一個傳統(tǒng)的阿爾卑斯山小村,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當?shù)匾晃簧诫y搜救專家說:“山脈精神已一去不返。大家更在意的是賣出了多少奶酪火鍋,而不是山脈本身。這地方一天就可能涌進10萬游客,是居民人數(shù)的10倍。復活節(jié)假期來到這里,你會以為意大利、瑞士、英國都全國放假,然后將所有民眾全都送來?!?/p>
不少本地年輕人開始離鄉(xiāng)背井,例如瑞士雕刻家莫斯·季思樂,他5年前就離開位于偏僻山谷的家鄉(xiāng)瑞門斯陶登,遷往16公里外的阿爾特多夫,并在這個欣欣向榮的城鎮(zhèn)創(chuàng)業(yè)。但是季思樂說:“我搬到阿爾特多夫,是為了更接近客戶。可是山區(qū)鄉(xiāng)野才是我的生命之源。”
樂趣工廠
阿爾卑斯山的商業(yè)活動越來越興旺。在法國水療勝地埃維昂,商人興建工廠,將礦泉水裝瓶發(fā)售,每年賣出600萬升“阿爾卑斯山泉水”。產(chǎn)品廣告上,雪白的山峰如詩如畫,下面寫著標語:“歡迎來到我們的廠房?!?/p>
阿爾卑斯山確實像一座大廠房,生產(chǎn)木材、鐵礦、鹽礦、奶酪、葡萄酒、蘋果等。自從冬季觀光業(yè)從140多年前興起以來,這座“廠房”便開始為我們帶來各式各樣的樂趣,也令代代與世隔絕的山區(qū)居民陡然置身現(xiàn)代社會。
奧地利提洛爾地區(qū)的索爾登原本是寧靜的農(nóng)村,如今卻門庭若市,旅館、酒吧與商店林立,接待眾多來自歐洲各地的滑雪客。山上,有一座古老的木屋高踞坡地,能俯瞰整個索爾登。在索爾登經(jīng)營旅館的雷默家族,以前夏天都會來木屋稍住,在高原牧?!,F(xiàn)在,他們把木屋改建成鄉(xiāng)村餐廳:以當?shù)厥巢?,烹調(diào)傳統(tǒng)佳肴,一天上門的食客多達400人。
冰川消失
阿爾卑斯山脈的聲音,可以說是一曲“水之歌”。水把這里的一座座高山凝聚起來;一旦山上的冰雪與永凍層開始融化,阿爾卑斯山將會失去最珍貴的資源。這過程其實正在發(fā)生。
科學家估計,阿爾卑斯山冰川在上個世紀縮減了一半,其中20%在上個世紀80年代之后消失。過去15年,瑞士的冰川有1/5不見蹤影。隨著氣溫逐年升高,雪線也步步升高?;蜻t或早,一些滑雪場終將無雪可滑。
這就是為什么皮茨等地的滑雪業(yè)者肯不惜重金,將冰川覆蓋起來(覆蓋皮茨冰川,一年要花費12萬歐元)。他們認為,將來有一天,會只剩高海拔山區(qū)有足夠積雪供人滑雪。雖然如此,阿爾卑斯山各地仍然不停興建滑雪場,道路、旅館、滑雪纜車隨之而來。這些事物在阿爾卑斯山上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
全球暖化也導致降雪減少,人造雪雖是解決方法之一,卻引發(fā)更多問題。世界自然基金會駐奧地利印斯布魯克代表烏萊克·佩特夏赫指出:“旅游景點如果希望春天還有滑雪客前來光顧,就必須延長積雪覆蓋的時間;但這樣做會傷害植物,并擾亂水分循環(huán)的自然過程?!?/p>
運輸壓力
每年約有1200萬輛卡車、5000萬輛汽車穿越阿爾卑斯山。從巴爾干半島到北海,從匈牙利到西班牙、葡萄牙,這些車輛呼嘯而過,穿越至少10條大型隧道和許多小型隧道,每年平均運載7700萬噸貨物翻山越嶺。有專家預(yù)測,到了2020年,阿爾卑斯山的商業(yè)運輸將增加一倍。
這些車輛的廢氣與噪音會在山中積聚。廢氣沉積在峽谷,到了晚間,上層較溫暖的空氣猶如蓋子,讓廢氣無法向外飄散,其中的二氧化碳正是全球暖化的元兇之一。噪音問題也相當嚴重,大卡車隆隆的引擎聲不停在山谷中上下回蕩。
“環(huán)境醫(yī)師”組織駐印斯布魯克代表克勞斯·隆博格說:“在平地400米之外就幾乎聽不到的噪音,換在山區(qū)里,可能2000米之上都還聽得到?!边@種無所不在的背景噪音令人血壓升高,神經(jīng)緊張,增加心臟病與中風的危險,并使兒童難以集中注意力。
交通問題也是一大困擾,例如奧地利村莊馬特瑞位于布倫納羅山口附近。不少駕駛者為了省下通行費,刻意繞道馬特瑞,令當?shù)鬲M窄的主要干道總是“車”滿為患。
阿爾卑斯山居民向來清心寡欲、堅忍刻苦,這種處世哲學源自經(jīng)常雪崩封山、與世隔絕的環(huán)境,如今也適用于問題叢生的現(xiàn)代世界。有人問在馬特瑞經(jīng)營糕餅店的威廉·華格納,是否受得了汽車的噪音,他笑一笑、聳聳肩說:“如果我要抱怨,那么我自己也不該開車了?!?/p>
但是奧夫·阿諾德并不愿逆來順受,他成立了“阿爾卑斯山倡議行動”組織,總部設(shè)于阿爾特多夫,大力鼓吹阿爾卑斯山區(qū)各國盡量將商業(yè)運輸從公路轉(zhuǎn)移到鐵路。阿諾德指出:“1994年,瑞士舉行公民投票,決定在10年之內(nèi)將阿爾卑斯山的公路運輸轉(zhuǎn)為鐵路運輸。但到了2004年,瑞士國會又將期限延長5年,歐洲聯(lián)盟也希望40噸大卡車能繼續(xù)穿越瑞士?!笨ㄜ囘\輸業(yè)者在歐洲的游說力量不遜于世界任何一個地區(qū),他們經(jīng)常提醒民意代表,阿爾卑斯山周圍有許多城市,例如米蘭、慕尼黑、蘇黎士等,都迫切需要卡車運輸。
新建隧道
阿爾卑斯山的交通問題改善有望。洛奇堡基底隧道即將在2007年通車;哥塔德基底隧道預(yù)計2015年竣工,全長57公里,將是世界最長的隧道。這兩條鐵路專用隧道可縮短法國、德國與意大利之間的車程至少一個小時。一條連接法國里昂與意大利都靈的高速鐵路,也已動工興建。
然而,這些畢竟是治標而不治本的技術(shù)方案,要徹底解決問題,得靠民眾改變行為習慣。例如人人都喜歡開車旅行,于是2005年8月某天,數(shù)百萬剛結(jié)束暑假的意大利人,同時開車駛上阿爾卑斯山的南向道路,結(jié)果從布雷薩諾內(nèi)到特倫托,長達100公里的路段陷入癱瘓。
在瑞士的恩加丁與法國的薩伏瓦,阿爾卑斯山從平地崛起、聳立,直上云霄,綠意盎然:到了大圣柏納山口,卻崎嶇嶙峋、寸草不生,仿佛皮膚給一層一層剝?nèi)ァ6椒宓拿?,例如艾格爾、特里格拉夫、馬特洪等,仿佛古代軍團般,威風凜凜。在壯麗非凡的外表下,阿爾卑斯山自有其溫柔而深情的本質(zhì),就像山中人以靴子輕敲門框、抖去殘雪的聲音,耐人尋味。無論如何,崇山峻嶺才是阿爾卑斯山脈生活的重心。今天,這山需要我們關(guān)懷,我們也需要這山相伴。
(作者艾拉·茨溫利為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攝影編輯)
編輯:王克峰
電子信箱:kefeng1996@gmail.com
海外星云 2006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