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想: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小說的閱讀與欣賞。歐·亨利的小說向來以構思巧妙、情節(jié)復雜、結局出人意料而著稱,可以說這是歐·亨利小說的共同特點,也是歐·亨利被冠以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之一的重要原因。所以欣賞本篇小說在情節(jié)構思上的巧妙之處必須成為教學的一個重點,從而使學生通過學習這篇課文了解歐·亨利小說的藝術特色。此外,本文在內容主題上又有它不同于歐·亨利其他小說的獨特之處,《最后一片葉子》是歐·亨利人性基督小說的代表作,作者著力挖掘和贊美小人物的偉大人格和高尚品德,塑造個性鮮明的人性基督形象,展示人性世界的美好畫面,所以感悟小說內容主題震撼人心的力量也必然是學習本文的重點,同時又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理念:結合現(xiàn)代閱讀理論和新課標的精神,指導學生親近文本、自主閱讀,在自主感受與體悟中欣賞小說的巧妙構思,領悟小說的深刻內涵;注重指導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解讀來體會作品中的情感和意蘊(避免運用其他藝術手段過分渲染氣氛而沖淡學生對作品本身的關注);在方法上,結合職高學生閱讀水平不太高的實際情況,注重啟發(fā)引導、循序漸進。
教學思路:理清故事情節(jié) —體會巧妙構思——分析人物形象 —感受人性光輝 ——全方位研讀 —領悟小說內涵
教學目標:
1.領悟小說的內涵
2.體會小說的巧妙構思,感受“歐·亨利式”的結尾的藝術特色。
教學重點:領悟小說內涵,體會巧妙構思。
教學難點:指導學生感受小說內容、主題震撼人心的力量,深度領悟小說內涵。
教學方法:朗讀、討論、體悟、探究
教學過程:
一 、導入:世界文學寶庫里留下了許多著名作家的精彩之作,為讀者提供了營養(yǎng)豐富的精神大餐,其中就有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的作品。請問同學們,這三大短篇小說巨匠分別是誰?……他們是美國的歐·亨利、法國的莫泊桑和俄國的契訶夫。我們曾讀過被譽為“短篇小說之王”的莫泊桑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項鏈》,也領略過俄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契柯夫筆下生動的“變色龍”形象,并為之深深吸引。今天,我們來欣賞有“美國現(xiàn)代短篇小說之父”之稱的歐·亨利的動人之作《最后一片葉子》,借此感受歐·亨利的創(chuàng)作風格。
作者簡介:歐·亨利(O,Henry,1862-1910),美國短篇小說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爾,一生窮困潦倒,接觸過多種多樣的人物,掌握了豐富的創(chuàng)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寫下了三百多篇小說。他的小說多以情節(jié)取勝,故事頗多偶然巧合,結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與贊美詩》(1906)和《麥琪的禮物》(1906)。百聞不如一見,讓我們來欣賞小說《最后一片葉子》。
二、閱讀小說,感知情節(jié)內容。
學生:讀完后簡述小說的主要內容,并談談讀時和讀后的感受。
(讀的過程中一直為瓊西的命運擔心,甚至比瓊西更緊張那最后一片葉子,讀到瓊西病情好轉時剛剛舒了一口氣,卻又讀到意料之外的結局,心里久久不能平靜……)
三、欣賞小說結局,體會巧妙構思。
1.提問:你認為小說最精彩的情節(jié)是哪部分?產生了何種藝術效果?(從學生的自己的閱讀感受出發(fā),發(fā)揮學生閱讀主體性。)
結局部分:出人意料、震撼人心……
2.從小說的情節(jié)發(fā)展上看,你認為這個結局合理嗎?(進一步質疑,研讀文本,揣摩細節(jié)描寫,體會作者的精巧構思、細致布局)
(生思考)……
師提示:(1)從文中對葉子的描寫來看:
“經過漫長一夜的風吹雨打,在磚墻上還掛著一片藤葉?!?/p>
“……那片孤零零的藤葉仍緊緊地依附在靠墻的枝上。后來,夜的到臨帶來了呼嘯的北風,……”
“難道你沒有想過,為什么風刮得那樣厲害,它卻從來不搖一搖,動一動呢?”
其他的葉子都落了,只有這片葉子經歷兩天的狂風暴雨傲然挺立。
生品讀體味以上描寫:
(這些描寫都是伏筆,暗示葉子是畫上去的,真實的常春藤葉早已落光。)
(2)從對貝爾門形象的描寫來思考。(將對人物形象的認識融入情節(jié)的欣賞中,避免課堂中環(huán)節(jié)過多,主次不分明;同時又可讓學生在欣賞情節(jié)構思的同時接觸了人物,初步領悟文章的內涵,為下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生朗讀品味:“老貝爾門……是個失敗的畫家?!染坪翢o節(jié)制,還時常提起他要畫的那幅杰作?!饸馐恪瓍s認為自己是專門保護樓上畫室里那兩個年輕女畫家的一只看門狗。”
“……酒氣撲鼻的貝爾門……兩只發(fā)紅的眼睛顯然在迎風流淚,……”
“……”貝爾門喊到,“……老天爺,瓊西小姐這么好的姑娘真不應該躺在這種地方生病??傆幸惶煳乙嬕环茏?,我們就可以都搬出去了。一定的!”
“貝爾門先生今天在醫(yī)院里患肺炎去世了?!瓱艋\……梯子……畫筆……”
(生)談談對貝爾門這個人物形象的認識:貝爾門平凡的甚至有點“討厭”的外表下有一顆火熱的愛心,雖然窮困潦倒,卻關懷他人、有藝術理想。擁有一個藝術家的優(yōu)秀人格,所以他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來畫下最后的杰作,挽救瓊西的生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由此,我們看到貝爾門先生身上閃爍的人性光輝!……
(師)總結:由小說前部分的伏筆可以感受到:結局雖在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這是歐·亨利小說的一個的共同特點,也是歐·亨利被冠以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之一的重要原因。
3.試對比體會本文結局部分的藝術效果(通過比較更容易讓學生親身感受出不同的效果)。
思考討論: 如果不采取這種方式結尾,而是一開始就把整個事實真相直接告訴讀者,會有什么效果? 再和本文的結尾比較,試談談本文結尾的藝術效果:(職高生的語言表達基礎不是太好,通過討論,既可集思廣益,又可更好地組織語言)
(1)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始終帶著懸念,瓊西的命運和葉子的真相都在最后揭開,情節(jié)引人入勝,出人意料;
(2)在最后揭謎,更容易產生強烈的心靈沖擊力量,有強大的震撼力;
(3)不直接描寫貝爾門畫畫的過程,留給讀者無窮的想象空間;
……
四、全方位研讀,領悟小說意蘊。
學生在局部欣賞研讀的基礎上,有必要再進行全方位研讀,從整體出發(fā)才能準確把握小說內涵。
1.思考討論:為什么以“最后一片葉子”為標題?和“貝爾門”、“感動”“光輝的人性”、“友誼”等標題相比,哪個好?好在哪里?(提出質疑,促進學生深入研讀,在知其然的基礎上,探究其所以然。)
最后一片葉子是瓊西生命的希望,也是老貝爾門一生中最后的生命杰作。最后一片葉子拯救了瓊西的生命,也成就了貝爾門的藝術理想,在文中有非同一般的象征意義。
從情節(jié)結構上講,文章始終以最后一片常春藤葉為線索,將小說中的人物聯(lián)系在一起,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直至高潮。 圍繞最后一片葉子,我們看到了貝爾門、瓊西、蘇等人之間的相濡以沫的友誼,感動于貝爾門先生的舍己為人的精神,震撼于那高貴的人性美!
在這群貧窮的藝術家中間,因為貧窮的無奈,使最后一片葉子成為他們故事中的焦點,也因為這最后一片葉子,我們看到了物質的貧窮并沒有讓他們失去最寶貴的財富——人性美,所以他們又是無比富有的!
……
2.再讀小說, 深入體會小說內涵:
小說贊美了窮藝術家之間的相濡以沫的友誼,著重塑造了老貝爾門這個人性基督形象,向人們展示了珍貴的人性美,他用生命的最后杰作拯救了一個年輕的生命,同時也完成了舍己為人的精神杰作,作者滿懷激情地謳歌了這個崇高的靈魂。
五、師總結:如果說貝爾門的一生是失意的,但最后卻是得意的;如果說貝爾門一生都沒有摸到藝術女神的衣裙,那么他最后卻擁抱了藝術女神;如果說貝爾門是那堵松動殘缺的磚墻,那么瓊西就像那依附在上面的藤枝;如果說貝爾門是那株極老極老的常春藤,那么瓊西就是那藤上的一片葉子; 如果說天意弄人,那么人性之美的力量卻能扭轉命運! 只是貝爾門成就自身的藝術杰作時,在崇高中顯得有那么一點悲愴!
六、作業(yè):1.閱讀《麥琪的禮物》,進一步感受歐·亨利小說的風格。
2.品味小說中的細節(jié)描寫:(1)“……你現(xiàn)在就給我拿點羼葡萄酒的牛奶來,再——不,先給我一面小鏡子,再把枕頭墊墊高,我要坐起來看你做飯。”
(2)“……瓊西正躺著,安詳?shù)鼐幙椫粭l毫無用處的深藍色毛線披肩?!?/p>
板書:
瓊西
拯│救
(謎面:情理之中 )最后一片葉子(謎底:出人意料)
成│就
貝爾門
(鄒惠華浙江省瑞安市第二職業(yè)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