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百亮
新聞價值,是新聞攝影師在每個新聞題材拍攝過程中都不放棄的奮斗目標,因為新聞攝影作品——新聞照片只有具備新聞價值,才能產(chǎn)生傳播價值,產(chǎn)生社會效應。因此,攝影師們在新聞現(xiàn)場總是不吝氣力,追尋夢寐以求的畫面效果,讓作品得到受眾肯定。然而,盡管攝影師們辛勤勞作,付出了時間、精力和財力,在報紙版面上還是屢屢出現(xiàn)司空見慣的題材、司空見慣的畫面,有的照片甚至蒼白疲軟到了令人不屑一顧的地步。這些攝影者的付出為什么沒有得到應有的社會回報?原因何在?東方今報攝影記者劉棟杰獲得全國新聞攝影比賽金獎的作品《頂?!?見圖)似乎給了我們一個答案:這幅照片的結構并不復雜,整個畫面只有兩個人物,作者用近景拍攝,后邊是一輛牌號清晰的貨車,遠處是依稀可見的街市。但左邊這個人物,即違章的司機卻一反常態(tài),一般司機違規(guī)之后被警察抓住心虛,在警察面前必恭必敬,惟恐態(tài)度不好受到重罰,這位先生卻與警察叫板,也“以禮相待”戲弄對方——這便是吸引大賽評委的視點。新鮮是這張新聞照片最大、也是最吸引人們眼球的一個亮點,新的情景出現(xiàn)在人們眼前,則人的大腦即會產(chǎn)生興奮情緒,進而對畫面內容和事物發(fā)生的背景產(chǎn)生閱讀興趣,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驅使人們不得不仔細閱讀畫面,不得不在照片的說明詞里尋找答案,這也就是新聞照片的構成要素之一——新聞性的魅力所在,是新聞價值所發(fā)揮的效力。
當然,新聞照片的新聞價值構成因素不止新聞性一種要素,除此之外還有形象性、瞬間性、典型性、思想性以及客觀真實性。但新鮮性卻是新聞價值構成的第一要素,任何一幅新聞照片都不能缺少這種要素,缺失這種要素,便不是新聞照片,即使高度清晰美麗的畫面情景,也不能貼上“新聞”的標簽。
新聞照片的構成要素之間是一種連帶關系,任何一種產(chǎn)生讀者效應的因素都需要與其他構成因素相輔相成。還以《頂?!窞槔蜗笮詡鬟_了直觀信息,作者在對當事人的行為進行價值判斷時的第一感應是“新鮮”,但是這種新鮮感并非建立在空中樓閣,而是形象屬性外露對人所產(chǎn)生的知覺影響。其新鮮的形象特征就是特指的視覺語言,它向人們傳遞信息無須作者口頭陳述,也無須長篇大論的文字說明,兩個人各自是什么身份,他們在干什么,新聞性與形象性各有其能——前者引來了讀者目光,后者告訴讀者答案。瞬間性對這張照片來說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一個新聞事件有諸多流動的形象細節(jié),如果作者忽視新聞攝影這一“瞬間”的特性,不在形象上做出選擇而隨意按下快門,則“頂牛”這個情景也就不會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瞬間形象之和等于一個事件的全貌,那么瞬間形象之間價值是有差異的,何種瞬間形象價值高,何種瞬間形象價值低,何種瞬間形象無價值,攝影者在新聞現(xiàn)場拿什么標準去衡量,從而有效地把握那一“決定性”瞬間,則離不開“典型性”這把標尺。作者在拍攝這個肇事者與警察對峙事件時就是看到了突然閃現(xiàn)的“頂牛情景”所具有的典型性才按下快門的,這張照片最終在全國影賽中獲獎也就證明了這一典型瞬間的價值。對讀者來說,新聞攝影作品是一種精神食糧,這種食糧與日常的飯菜統(tǒng)屬人的生活本能需要,前者在精神饑餓時攝取,后者在胃腸饑餓時攝取。隨著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進步,人們的胃口也愈發(fā)變得挑剔:飯菜沒有味道難以下咽,作為精神食糧的新聞照片,如果索然無味也無法被讀者接受,在這種情況下趣味性就是新聞照片的調味品?!俄斉!匪鶊蟮赖氖且粋€嚴肅的交通違章事件,也是風趣瞬間的一種展示,這種精神風格的雙重性所產(chǎn)生的思想效應也是立體的。至于新聞攝影的客觀真實性,是一切價值要素的基礎,如果所攝畫面內容沒有事實依據(jù),則新聞照片的一切新聞價值都無從談起。
如果說客觀性是新聞照片成功的基礎因素的話,那么新聞性就是新聞照片成功因素的統(tǒng)領因素,與人像攝影、廣告攝影、藝術攝影、紀實攝影相比,這種因素是新聞攝影的特有要素,在這種情況下,新聞性就成了新聞攝影者重點打造的專業(yè)屬性。我國報刊至今還有不少陳俗老套的新聞照片頻頻出現(xiàn),隨著報業(yè)的競爭,新聞照片質量的改進與提升將是一種發(fā)展趨勢,如果漠視新聞攝影改革,容忍這些不合格的“新聞照片”繼續(xù)占據(jù)版面,久而久之,媒體必然會遭受讀者的冷落。報刊上出現(xiàn)不合格的新聞照片由多種原因造成:其一,攝影者新聞意識不強;其二,攝影操作不到位;其三,編者把關不嚴。究其主要原因,還是作者沒有向編者提供足夠的合格產(chǎn)品。
任何一幅成功的新聞照片都是主觀與客觀有機結合的產(chǎn)物,每成功地拍攝一張新聞照片都要經(jīng)歷一系列思維程序和操作程序。根治新聞性疲軟問題,也需要完成如下操作程序:
選新題材。這是拍攝新聞照片所首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題材是攝影作品構成的基礎材料,作為新聞攝影,如果不用新鮮的題材鋪墊,則后邊的勞動都是徒勞的。新題材是人類社會和自然領域存在的個別現(xiàn)象,要獲得新聞素材,攝影者必須用新聞眼光深入人生、社會和自然領域去觀察、去發(fā)現(xiàn),用新聞價值觀對眼前的事物體驗和思考。
找新視角。所謂視角,就是攝影者觀察攝取事物的角度。面對同一事物在不同方位觀察就會出現(xiàn)不同的影像結構,不同的透視關系,不同的光影效果和不同的感情色彩,所有這些都會形成不同輪廓結構的畫面形式,其中有的新穎,有的俗套。如果攝影師在獲得新聞題材之后不草草行事,而是通過方向和高度變化而對視角加以選擇,就有可能獲得獨特且富有形象表現(xiàn)力的畫面形式。畫面形式是視覺信息的載體,它同樣作用于人的感官,影響人們對新聞照片的閱讀興趣。
搶新情景。視角所解決的是新聞照片的框架結構,一幅真正的新聞照片應該讓閱讀者耳目一新,既要有別出心裁的畫面形式,又要有與眾不同的畫面內容。涉及人與動物的新聞事件是在動態(tài)中完成的,在一定視角觀察我們便會發(fā)現(xiàn)人與動物的交往有時會產(chǎn)生新的情景,有時會產(chǎn)生舊的情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能夠把新的情景搶拍下來,就能完成一幅表里如一的新聞照片。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