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國的大法官曾經(jīng)說過:“一個民族的文明質量大體上可以用它執(zhí)行刑法所使用的方法來衡量”。刑事訴訟作為執(zhí)行刑法所必不可少的程序法,有兩個目的:既要注重嚴懲犯罪,又要充分考慮當事人的人權保護。因此刑事訴訟中的沉默權,這個能夠充分保護當事人人權的制度,便在刑事訴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沉默權的歷史淵源
“沉默權,學理上又稱反對自我歸罪的特權,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面對追訴機關和審判機關的訊問,不說話或者停止說話,以沉默的方式反對強行要求作可能導致刑罰或者更重刑罰的供述的權利?!盵1]因此,沉默權至少應包含以下內(nèi)容:(1)任何受到司法機關刑事訴訟追究的人,對司法官員的訊問有保持沉默、拒絕回答的權利,并有權不提供可能會使自己陷入不利境地的證據(jù);(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在完全自愿的情況下作出陳述,即這種陳述是出于其真實的意愿作出,不允許任何生理上或精神上的強制或脅迫;(3)凡違反自愿原則強迫被告人作出的供述皆視為非法手段獲取的證據(jù),不具有合法證據(jù)效力,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jù);(4)司法官員應及時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此項權利,不能依據(j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態(tài)度或拒絕回答的行為作出不利于其的裁判。
(一)沉默權在英國的確立
沉默權在西方具有悠遠的傳統(tǒng)。古羅馬法關于自然正義的司法原則就包含了沉默權的內(nèi)容。英國17世紀的約翰·李爾本出版煽動性書刊案對沉默權制度的確定具有里程碑的意義。1637年,李爾本在接受總檢察長的首席書記官訊問時,就他被告知的指控回答了提問,但拒絕回答他認為可能引起新事實的問題,接著他又拒絕了總檢察長要他在訊問筆錄上簽名的要求。幾天之后,當他被帶到星座法庭辦公室時,他又以沒有Kh3BxTZdHUI3BnhConnNHaR2e1UPcdU4Kl18yxrtkj8=收到正式傳票、也沒有收到起訴書為由而堅決拒絕宣誓,同案被告人沃頓也拒絕宣誓并且對宣誓的合法性提出質疑。結果兩人因拒絕宣誓,被星座法庭判處藐視法庭罪,并分別被判處枷刑,罰款500英鎊,李爾本還被判處鞭刑。在執(zhí)行鞭笞的過程中,李爾本向圍觀群眾痛斥審判的不公,贏得民眾的支持和同情,使輿論導向議會一方。不到兩年的時間,英國議會掌握了政權,決議撤銷星座法庭對李爾本的判決,并禁止在刑事案件中使用“依職權宣誓”。一年以后,在一起由議會審理的12主教案中,沉默權被引用并得到確認。到1688年,沉默權在英國已完全站穩(wěn)了腳跟,1912年,英國的《1912年法官規(guī)程》對沉默權作了明文規(guī)定[2]。
?。ǘ┏聊瑱嘣诿绹陌l(fā)展
受英國法的影響,美國的沉默權制度源于1789年憲法修正案第五條明確規(guī)定反對強迫自我歸罪的特權。即任何人“不得被強迫在任何刑事案件中自證有罪”,由此而推演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被訊問時,有保持沉默和拒絕回答的權利。1966年著名的“米蘭達規(guī)則”將沉默權制度在美國被推到了極至。美國一個叫米蘭達的人強奸了一個18歲的女孩子,被警察抓住以后,經(jīng)過突審他招供了犯罪過程,法官判他有罪,米蘭達不服上訴到最高法院。1966年6月13日,最高法院推翻了對米蘭達的原判決,其理由為:警察對犯罪嫌疑人進行訊問時沒有向他交待:你有沉默的權利。如果你選擇回答,你所說的每一句話可能用做對你不利的證據(jù),你有權利要求律師在訊問時在場,如果你沒有錢請律師,將為你指定律師。因此犯罪嫌疑人的供述被法庭當作非法取證而被排斥[3]。
然而,隨著沉默權制度在實踐中不斷被檢驗,其弊端日漸顯露。從2000年被稱為“天字第一號大案”的非法移民慘死案中不難發(fā)現(xiàn)倘若將沉默權絕對化,將會影響打擊犯罪,從而對實現(xiàn)刑事訴訟的雙重目的產(chǎn)生負面作用。一是沉默權直接影響了訴訟效率,二是行使沉默權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為被害人伸張正義。為此,不少國家對沉默權都進行了限制性規(guī)定。
二、對沉默權的限制(或例外規(guī)定)
(一)英國對沉默權的限制
英國在1994年對沉默權制度作了修改,從1995年開始實行了改變。現(xiàn)在的做法是:警察在訊問犯罪嫌疑人之前要告訴他:“你可以保持沉默,你可以不說任何話。但是,當我們提出一些對你稍后出庭有幫助的問題時,如果你保持沉默,所提的問題將會在法庭審理時作為證據(jù),這對你以后的辯護將會產(chǎn)生非常不利的影響?!卑凑沾艘?guī)定,如果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在警察訊問時不開口,而到了法庭審理時才進行申辯,陪審團就會據(jù)此作出不利于其的推論[4]。英國對沉默權制度的這一調(diào)整,表明在司法實踐中已發(fā)現(xiàn)了沉默權制度的弊端,發(fā)現(xiàn)它的絕對化確有礙偵查,不利于案情的查明,尤其在暴力犯罪日益劇增的今天,如果嚴格遵循沉默權制度,無異會使一些應受到法律制裁的犯罪分子逍遙法外,對社會安全也埋下了隱患。
(二)美國的例外規(guī)定
美國在“米蘭達規(guī)則”實施后的30多年中,司法實踐中也不斷出現(xiàn)各種問題,使聯(lián)邦最高法院不得不承認,僵硬地要求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執(zhí)行“米蘭達規(guī)則”是不現(xiàn)實的。因此,后來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通過判例,承認了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有例外。這種特殊情況是:在不對被逮捕者立即進行訊問將會對公共安全造成危害的情況下,警察不必遵循“米蘭達規(guī)則”,可以直接對犯罪嫌疑人進行訊問,由此取得的案犯口供,就不算是非法取證,這就是“公共安全例外”。此外,在有些地方法院的判例中,還承認了另一種例外,叫做“搶救例外”,它是指:在搶劫案中,如果在犯罪嫌疑人被捕時被害人不在現(xiàn)場,警察便可以直接對犯罪嫌疑人進行訊問,要求他說出被害人的下落,以便營救被害人,而不必向他事先提出“米蘭達警告”[5]。由此可見,在美國這個將沉默權推至極限的國家,在多年的司法實踐中也逐漸認識到,倘若將沉默權絕對化,必然會給警察的偵查工作、被害人的利益及社會公共利益造成危害和困難。
三、我國建立沉默權制度的必要性
隨著刑事訴訟法律價值觀念的轉變,我們認識到“法律程序本身是一種法定順序與法制統(tǒng)一的保障,正義要求給予每個人應得的利益,而程序公正可以實現(xiàn)這一要求,因此程序公正具有自由和合理的內(nèi)在本質,它滲透于訴訟過程的現(xiàn)實之中,把正義的理性注入程序,使程序和公正聯(lián)結在一起,正義是法律的最高理想和目標,也是法律的最高原則?!盵6]在刑事訴訟法中,證據(jù)問題可謂基礎和核心,因此在運用證據(jù)的價值選擇問題上,沉默權成為不可忽視的一項制度。
我國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在加強對被告人權利保障方面雖取得了重大進展,然而我國卻至今未建立沉默權制度,難免成為我國刑事訴訟法上的一個遺憾。但沉默權制度的建立,已成為一種必然。原因有三個:第一,與國際接軌要求確立沉默權制度。盡管沉默權制度的發(fā)展面臨變革和挑戰(zhàn),許多國家采取了限制沉默權的措施,但限制并非取消,它在刑事訴訟領域的積極作用至今仍是多數(shù)國家的共識。第二,從人權的角度來看,2004年憲法修正案增加了保障人權的重要內(nèi)容,沉默權的享有則正是人權實現(xiàn)的一種保障。第三,從疑犯供述的真實性來看,作為疑犯的回答是否真實,只能由偵查人員掌握判斷,這是沒有任何監(jiān)督措施的。當疑犯回答與偵查人員心目中的“事實”不符時,偵查人員就會采取一些非法的措施,迫使疑犯作出如實的供述,刑訊逼供就這樣產(chǎn)生了。刑訊逼供是司法落后的主要標志之一,往往容易造成冤案,佘祥林案件已足以證明。因此引入沉默權制度,不乏為解決這一問題的良方?!敖⒊聊瑱嘤欣诩訌妼Ψ缸锵右扇撕捅桓嫒嘶救藱嗟某绦虮U希龠M中國刑事訴訟制度的進一步民主化;建立沉默權制度是履行國際法義務的需要;建立沉默權制度是樹立公眾對刑事程序的信心,維持刑事程序正常運作的現(xiàn)實需要?!盵7]原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肖盛喜曾說過:“沉默權之設,是文明與野蠻的分隔,是公平與正義的體現(xiàn),在人類訴訟制度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從理想立法考慮,我國在刑事訴訟中,應當承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權,這是世界大趨勢,是人類文明發(fā)展不可逾越的?!?br/>
綜上所述,我國建立沉默權已為司法進程的必須。近幾年在刑事訴訟司法實踐中進行了一些改革,在不斷向沉默權靠近,也為我國沉默權制度的建立和發(fā)展奠定了一定基礎。1999年12月16日,武漢警方各個派出所的審訊室墻上,“坦白從寬,抗拒從嚴”這八個大字已被“遵守留置規(guī)定,嚴格執(zhí)法,文明辦案”十四個字代替。這一舉措,標志著公安人員查案取證已不再是以審訊對象的口供為主,開始重視審訊對象的人格。2000年10月,遼寧省撫順市人民檢察院推動《主訴檢察官零口供規(guī)則》,按照該規(guī)則的精神,“當偵查機關將包括犯罪嫌疑人有罪供述在內(nèi)的證據(jù)呈送檢察院提請批捕或起訴時,檢察官應視口供為零,然后根據(jù)案件中的其他證據(jù)分析判斷嫌疑人是否確有犯罪事實,應否批準或起訴?!盵8]雖然以上兩種做法并不是推行沉默權,但的確是我國司法實踐中向沉默權靠近而邁出的一大步?!俺聊瑱嘤兄诜乐篃o罪的人受到刑事追究,保證準確地起訴和定罪;沉默權有助于防止官方權力的濫用,維持刑事訴訟的公信力?!盵9]我國構建沉默權制度時,應當因地制宜,吸取國外先進的經(jīng)驗,借鑒其立法的完善之處,從而達到降低司法成本、少走彎路的事半功倍之效。
那么,我國究竟該如何構建自己的沉默權制度呢?
?。ㄒ唬┙梃b外國沉默權制度完善的經(jīng)驗,建立有限制的沉默權制度
我們要通過對別國沉默權制度的深入研究,發(fā)掘出有參考價值的東西為我所有,批判的繼承,以此,增加我國引入沉默權制度的成功系數(shù)。在建立沉默權制度時,我們不僅要看到沉默權制度的優(yōu)點,還要重視它的弊端,不能只重視保護人權而忽視了刑事訴訟法的另一個目的——懲罰犯罪。應當充分參考外國沉默權制度的經(jīng)驗,吸取其先進的部分,在重視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時,也要考慮到加強對犯罪的控制能力,從而使兩者達到一個最佳的協(xié)調(diào)點,力求使我國的沉默權制度能夠充分發(fā)揮積極作用。
?。ǘ┯昧⒎ǖ男问酱_立沉默權制度,同時規(guī)范完善訊問疑犯的程序和制度,并在司法實踐中盡快貫徹實施
這對于提高我國司法文明水平,遏制刑訊逼供,消除口供主義,保證案件的質量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對于轉變我國偵查模式,將傳統(tǒng)的口供到證據(jù)轉達換取為由證據(jù)到口供,把偵查的重點放在實物證據(jù)的取得上,對防止翻供、拉長訴訟時效和浪費人力、物力都有著突破性的作用。
?。ㄈ┝⒆阌谖覈膰榕c現(xiàn)狀
任何司法制度的提出和改革都要受到國家政治、經(jīng)濟、社會諸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同樣,沉默權作為當今司法制度不可缺少的一項內(nèi)容,其實施更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必須面對不盡如人意的法制環(huán)境,相對滯后的偵破能力,遠不能適應需要的律師隊伍和公眾法律意識偏弱的現(xiàn)實。加之傳統(tǒng)司法觀念影響之大,沉默權制度一步到位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此,建立沉默權制度,必須充分考慮我國的國情與現(xiàn)狀。
注釋:
[1]參見李昌道、董茂云:《西方沉默權比較研究》,載《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期,第93頁。
[2]參見孫長永著:《沉默權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5~26頁。
[3]參見景漢朝:《司法改革直面中國文化》,載《人大復印報刊資料》2001年第10期,第28頁。
[4]參見翟敏:《關于“沉默權”問題的理性思考》,載《人大復印報刊資料》2001年第7期。
[5]參見李義冠:《美國刑事審判制度》,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8~59頁。
[6]參見宋世杰:《刑事訴訟價值的理性分析》,載《人大復印報刊資料》2001年第5期。
[7]參見孫長永著:《沉默權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8月版。
[8]何家弘:《“零口供”與沉默權》,載《人大復印報刊資料》2001年第7期。
[9]參見樊崇義:《論刑事訴訟法律觀的轉變》,載《人大復印報刊資料》2001年第8期。
?。ㄗ髡邌挝唬焊拭C聯(lián)合大學經(jīng)管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