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常山
私募基金這一行,最近傳出一連串不太順利的麻煩。
美國食品物流業(yè)業(yè)者US Foodsewice,原本談好以36億美元賣給私募基金業(yè)者,最后是賣方認為整個契約對他們沒有保障,臨時抽腿;還有,澳大利亞原本有一筆號稱有史以來最大的私募基金交易案,要標購全球最大的礦產公司BHP集團,交易金額高達2010億澳幣,也在最后一刻破局收尾。
表面看來,私募基金仍然前景看好。尤其今年6月30日,史上最大的私募基金并購案成交:加拿大的Teacher PrivateCapital買下最大的電信業(yè)者加拿大貝爾電信集團(BCE,BellCanada Enterprises),成交金額高達485億美元。
同一時間,英國的有線電視維京媒體(Virgin Media),也以220億美元正式賣給美國的私募基金凱雷公司(TheCarlyle Group)。
既然私募基金的成交個案迭創(chuàng)新高,那么《經濟學家》為何此時唱衰?
衰落主因一:利率漲成本高
原因很多。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私募基金業(yè)者的便宜子彈沒有了。長期利率看漲是主因。
近年的私募股權主要靠機構投資人和銀行低利率貸款提供資金,但是現(xiàn)今長期信貸利率升高,使借款成本墊高。黑石公司為何最近要上市,就是已經不能忍受間接金融的昂貴資金成本,而轉以上市取得便宜資金的直接金融方法來充足營運資金。
7月起,國際間開始吹起私募基金的衰退潮。如果回顧近年來,幾家美系的私募基金業(yè)者的高速成長軌跡,會發(fā)現(xiàn)私募基金大行其道的經營環(huán)境已物換星移。從2001年開始,美國三大私募股權集團:黑石、凱雷、KKR(Koblberg、Kravis & Roberts)縱橫世界各國的金融和資本市場。原因很多,私募股權經營模式彈性高、有效率,遠勝過公家做莊的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的平臺,應該是主因。
私募基金業(yè)營運模式:首先,找尋適當?shù)耐顿Y標的,一旦鎖定,就開始展開談判、收購,接著介入經營整頓垂危的公司,短時間內改善財務后,重新發(fā)行新股待價而沽,最后迅速賣掉。那些原本乏人間津的垂危公司,煥然一新,凈值暴增數(shù)十倍、甚至百倍。
在21世紀全球化資本主義體制下,無國界的金融流快速挪移,盛極而衰原本就是常態(tài)。
巧合的是,從今年7月初起,全球金融市場的資金水位挪移,潮流對私募基金雙重不利:首先,從6月中旬起,這波全球股市回溫,銀行開始珍惜手頭的頭寸。其次,各國央行為了控制通貨膨脹連續(xù)出手的全球加息潮,使得各行庫提供的利息成本都不再便宜。
衰落主因二:政策減稅縮水
而私募基金原本就是靠向銀行借貸,成本高,獲利率就低。
再就是,財稅政策的雪上加霜。私募基金業(yè)的投資大戶的個人所得稅減免、公司營業(yè)稅的減免,都傳出即將減少或取消。
過去私募基金業(yè)仿佛垂危企業(yè)和銀行的救世主,各國政府寄望這些有財力、又有專業(yè)的私募股權業(yè)者來做莊挽救企業(yè),減少垂危公司惡性倒閉、蔓延火燒社會無辜家庭,因此給予各種稅制優(yōu)惠。
但是目前時空環(huán)境不同了,各主要經濟體的財稅政策醞釀翻修,矛頭直指私募基金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私募基金樹大招風,過去主要拿在地銀行的低利貸款的錢,難免因為資金成本便宜,手頭闊綽而有揮霍之嫌;這引起被整頓的垂危公司的舊管理團隊的妒恨,眾多被買的公司匯成很大的聲浪,這串連全球的批評聲浪,已經使各國政府考慮取消私募股權交易的所得稅減免。
除了被批評浪費外,許多對私募基金的批評聲浪集中在:掏空已經垂危的公司的資產、加深借貸危機,大刀闊斧砍人以節(jié)省成本時,通常對舊有員工資遣、開除,換掉不滿意的供貨商,再者,私募基金業(yè)把公司快速買來賣去,只是想節(jié)稅!
衰落主因三:治理短視近利
私募基金短視近利的作風最被人質疑。私募基金業(yè)者最常會卷入公司治理的戰(zhàn)爭。尤其是那些原本垂危公司的小股東和員工,會質疑把公司賣給私募業(yè)的原始大股東,無非是圖利私募業(yè)者給的巨額酬新。
而主導新的管理階層的私募基金業(yè)者,因為也有原始母公司的董事會要求立刻見到成效、短期馬上獲利的壓力,難免公司稍有起色,就會賣掉公司。
這種短視近利的作風,原本是就是私募股權基金的特色之一,但是賣得太快,有時難免殺雞取卵,對那些才被救活的垂危公司,實在是二度傷害,不利于公司的永續(xù)經營。
如今,全球金融潮流逆向轉去,不利私募股權業(yè)者,今后,一本萬利的好生意日漸減少,私募基金何去何從?他們要如何發(fā)展新的生意模式?還要看后續(xù)的世界金融趨勢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