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逸宏
下午時分,88歲的鄭守讓帶著略為佝僂的身影,緩緩步出臺大醫(yī)院復健室外,他正是鄭成功的后代。鄭成功究竟有無留后,一直是史學家爭議的話題,據追蹤,鄭成功的確有后代,分布在臺灣、大陸和日本;而追查鄭成功后代出力最多的可不是臺灣人,而是日本人。
明末“延平郡王”鄭成功,是經營臺灣最重要的人士之一。歷史文獻上指稱,“施瑯攻臺,鄭姓一家遭滅門”,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滅門慘案之一,也意味鄭成功并沒有留下后代。但正史中卻還留有一段“曖昧”的文字:“鄭寬,鄭成功之子,行蹤不明?!蔽墨I的模糊記載,使得鄭成功究竟有沒有后代,留下不少爭議。
經證實,鄭成功的確有后代,而這項重大的學術追查,則是由日本人完成的。由于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再加上日本人曾統(tǒng)治過臺灣,日本史學家對鄭氏家族格外感興趣。追查鄭成功后代的過程,更仿佛是一部偵探小說。
追殺抄家
當年,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壤向清朝投降。明朝皇族寧靖王聽到消息后,悲憤不已,最后自殺殉國。但在寧靖王自殺前,寫下了“風來竹有聲”五個字,指“風來了,竹子有響應”,說明鄭家接受清廷的招降,鄭克壤已經投降了。
寧靖王托人將“風來竹有聲”這幅字,送給不支持鄭克塽投降的好友鄭寬(鄭成功的六子),要他趕快逃亡。不料消息走漏,清朝官兵隨即對鄭寬一家發(fā)出追殺令。
為躲避施瑯的狙擊,鄭寬與次子鄭星,帶著“風來竹有聲”這幅字,往北逃竄,幸運地躲過施瑯的追殺,開始隱姓埋名過日子,“不可泄露自家身份”,成了鄭寬一家的祖訓。
文獻的記載,曾讓外界以為鄭成功已遭抄家,再加上后代隱姓埋名,鄭成功絕后似乎已成為大家公認的“事實”,但日本史學家卻不放棄。
1934年,東京幾位歷史學家為深入追尋鄭成功后代的下落,特地來到臺灣。他們依線報得知,“風來竹有聲”這幅墨寶,一直都在臺灣南部,只要可以找到這幅字的主人,就有機會得知鄭氏后代的下落。
幾位歷史學家在臺南市區(qū)四處打聽,終于有位老和尚告訴他們:“這幅墨寶,就在臺南大地主鄭子香的家里?!边@個線索,讓史學家的尋人任務露出一線曙光,只是這項任務并不是就此海闊天空。
當時,鄭子香已經過世,八名子女也分別送往日本留學,家中只剩鄭子香的夫人朱淑蓮。她面對日本人的追問時,始終不承認家中有此墨寶,讓日本學者相當無奈。
隱瞞身世
隨后,學者設法詢問鄭子香在日本留學的女兒鄭雪梅,經過一番游說,鄭雪梅與朱淑蓮才同意出示這幅字畫。經過考古學家鑒定,確定這幅字的確是寧靖王的筆跡,鄭氏后代正式現身。而據追查,鄭成功的后代已經傳到了第十三代。
鄭子香已經過世,他的兒子,也就是鄭成功第九代子孫鄭守讓,如今也已88歲高齡。前年,鄭守讓的大姐以104歲高齡辭世,鄭成功第九代的子孫中只剩下他一人了。
鄭子香共有六男二女,兒子分別取名守忠、守義、守節(jié)、守孝、守良、守讓。
既然身世之謎在日本學者的考證中已經揭開,鄭氏家族也不必再隱姓埋名過日子;談起自己的祖先,鄭守讓也不避諱。鄭守讓說:“我們的祖先為了避禍,才要求后代子孫不能公開自己是鄭成功后代的身份。畢竟當時滿人要把鄭家滅門,甚至有家族成員都已經逃到菲律賓了,卻還是無法幸免。現在都已經過了幾百年,也無所謂了啦?!编嵤刈屛⑽⒁恍?,流露出事過境遷之后的解放。
訪談中,鄭守讓夾雜國語、臺語、日語三種語言。出生臺灣,他精通國、臺語;而日后前往日本留學,也讓他學得一口流利的日語。
鄭守讓是位魚類學家,也是臺灣復育櫻花鉤吻鮭的主要功臣之一。20世紀80年代,他成功復育、放生了2000條櫻花鉤吻鮭,還曾在當時造成轟動。除了成功復育櫻花鉤吻鮭之外,鄭守讓也被稱為“臺灣香魚之父”,因為他讓香魚在臺灣“復活”了。
香魚在臺灣上演復活記,其實與日本的明仁天皇有關。當初鄭守讓留學日本,日本明仁天皇正巧是他的學弟。后來,明仁天皇從朋友處得知,鄭守讓在臺灣復育香魚,基于同窗情誼,明仁先后兩次,派人送了400萬顆魚卵給鄭守讓。
“經過數年努力,我終于成功了?!编嵆晒暮商m人手中搶回臺灣,而鄭守讓則讓香魚復活了。
十萬精怒
提到鄭成功,除了反清復明之外,最令人們印象深刻的,就是率領水師包圍安平古堡,荷蘭人只好出城投降,被逐出臺灣。鄭守讓透露,當時鄭成功為了破壞荷蘭人的船艦,訓練中國史上第一批“水鬼”,潛入敵方軍艦下方,以鐵器將船艦底部鉆了好幾個孔,讓荷蘭船艦通通成了“潛水艇”。
“鄭成功承襲了父親鄭芝龍的水軍實力,很會打水仗,對水中作戰(zhàn)也比明朝其他將領更有創(chuàng)意?!编嵤刈屨勂鹱约旱淖嫦龋Z氣中很明顯地感受到他與有榮焉。
數百年下來,鄭成功一直是大眾口中的民族英雄,但2006年,鄭守讓在與日本學者的交談中,提出“十萬精忠”的說法。他表示:“這個事情非常重要哦,保衛(wèi)中華民族的,不只我的祖先鄭成功一人,還有參謀長陳永華,以及當時十萬名軍民同胞,所以我提出‘十萬精忠的說法,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p>
“這個事情非常重要哦!”是鄭守讓的口頭禪,每次提及關鍵問題的時候,他都會以這句話作為開頭。講這句話的同時,他還會伸出右手食指比劃,強調問題的重要性。
鄭守讓是鄭成功的第九代孫,目前已傳到第十三代,筆者曾嘗試尋找最新一代的傳人,但每個人都很低調,不愿受訪。不過,鄭守讓的出面,已揭開300年來“鄭成功有后代嗎?”的謎題。
(摘自《時報周刊》)(責任編輯胡文婕)
海外星云 2007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