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社文
五十歲的時候,他趕上了單位最后一次集資建房。單位不是富單位,拿不出更多的錢來補貼。所以征的地離市中心遠了點,在城郊結(jié)合部,四周都是農(nóng)田,基礎(chǔ)條件相對差很多,他們的房看上去有點兒孤單。但搬進去后他很喜歡。上班離單位遠了,但每天早起蹬車對身體有好處;買個菜什么的有點兒不便,但這里安靜、空氣好、田園風(fēng)光,比吃什么山珍海味都補身子;更讓他高興的是樓前有一個農(nóng)家竹園,見方和他們這幢樓占地面積差不多,滿眼看去都是郁郁蔥蔥的綠,挺拔修長的竹。圣人說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他想幾十年大概自己也是這個心境,如今倒遂了一個心愿。
竹園的好處不僅是一年四季的綠,春的新綠,夏的濃綠,秋的翠綠,冬的蒼綠,讓他感到青春常在;更妙的是竹園中的鳥,一群快樂的精靈,白天是不多見的,一到夕陽西下時四面八方都飛來,嘰嘰喳喳,雖不是同類,似鳥語相通,在快樂地交談;東方才有曙光,鳥兒早已醒來,又是嘰喳聲一片,天一亮又各奔東西享受新的一天生活。
于是他有了一個習(xí)慣,晚上立在陽臺上看竹園,看竹的風(fēng)姿,看鳥的快樂;早上躺在床上聽竹園,聽竹的輕吟,聽鳥的歌唱,他沒有了煩惱,有了一天的精氣神。時間一長,習(xí)慣不知不覺成為他生活里的一部分。他動員全樓的人,無論什么喜慶,天黑了就不要放鞭炮,免得驚動林中的鳥兒驚恐四飛;他做了幾十只木制小屋放在自家的陽臺上,供鳥兒們生兒育女,一只只羽毛豐滿的小鳥在他希望中飛走。他還把晚景和晨曲攝錄下來,偶爾出差,他隨身攜帶,早晚欣賞,才不覺空虛。
不知不覺,前后左右有豎起了好多新樓,已經(jīng)成了一個很大的小區(qū),周圍的條件也在改變著,不再像過去那么安靜。惟一讓他欣慰的是樓前的竹園仍然完好,據(jù)說是主人要價太高,想征的單位征不起,他在心中希望永遠沒人征得起。但這個希望不久就破滅了,在他退休后沒幾天,一個更大的開發(fā)商來了,他要豎更多的房子,于是竹園一天之內(nèi)化為烏有。
他沒有力量阻止這一切,他只有一遍又一遍地看錄相,聽錄音。不知過了多久,他的那套房里住了一對農(nóng)村夫婦和一個在附近上學(xué)的孩子,而他和老伴卻住到了那對農(nóng)村夫婦鄉(xiāng)下的老屋子,因為老屋前也有一個竹園,他依然可以享受竹綠鳥鳴。據(jù)說他是千求萬求,又貼進所有的老本才換來的。
可還不到一年,他住的老屋又被城市的開發(fā)東擴圈進去了,他再次失去了門前竹園。他又一次住進了高高的樓房,這是一處現(xiàn)代化小區(qū),他被包裹其中,滿眼都是玻璃和涂料反射過來的生冷的光。他有點沮傷,但仍然保持早起的習(xí)慣,一個人靜靜地坐在陽臺上,等待著十點鐘以后的太陽。
(地址:江蘇省大豐市質(zhì)量技術(shù)監(jiān)督局郵編:22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