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秋月
日前,某奧運協(xié)辦城市的電視臺做了這么一檔節(jié)目:為迎接奧運,“測試”一下市民的素質,以便有的放矢地提高、培養(yǎng)。具體方法是,記者化裝成報販,在鬧市街口賣報,凡來買報者都多找他五角錢。隱藏在暗處的攝像機則秘密拍攝。
“測試”結果分三類:第一類,接過錢看也不看,放進口袋就走;第二類,發(fā)現(xiàn)多找錢了,眼神慌亂、表情緊張,或遲疑或匆忙地走掉了;第三類,把多找的錢退了回來,凡是退錢的,記者便告知其原委,并且送一個福娃表示獎勵。一個小時之內,只有三個人退錢,記者對市民的素質“深表憂慮”。
這是一則把人氣樂了的節(jié)目。
先說為什么可樂。
天津相聲名家馬志明說過一個小段,叫《三輪車》。說,主雇交易之前,先得討價還價,車夫恨不得多要錢,雇主恨不得少給錢,這才合情合理。如果反過來,就不合情理,還可樂。車夫說“您給三塊錢吧”,雇主說“三塊哪夠給五塊”;車夫說“別客氣給一塊吧”,雇主說“大熱天的一塊還叫錢哪給八塊”;車夫說“干脆您白坐我不要錢”,雇主說“得嘞,給您十塊我自己跑著去”。
顯然這是夸張,生活中沒這么干的。但是它說明一個道理: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欲望,在沒有坑害他人、合理合法的前提下,都有將個人利益最大化的本能。
違背這種本能反而可笑,這不是見錢眼開,也與素質無涉。在國外也有過這類“測試”,美國《讀者文摘》雜志將九百六十部手機,放置在三十二座城市的繁華街口,結果68%的手機有去無回。撿到手機也好,被多找錢了也好,并不是我的主動和故意,我可以選擇退還,也可以選擇據(jù)為己有。這充其量是道德覺悟的高低,與素質關系不大。
再說為什么可氣。
退一步說,如果非得以“多找錢”的方式來測試素質的話,得出“素質不高”的結論也不能算錯!但是這個“素質不高”不在于多找了錢不還回來,而在于另外兩個方面:其一,作為記者,你有什么權利用這種方式“考驗”市民?美國《讀者文摘》的測試是將手機“遺忘”在鬧市街口,沒有將手機偷偷塞進市民的口袋里。我們倒好,愣往人家手里塞錢,看你退不退,不退就是“素質不高”,這不是害人嗎?!
而且還在電視臺播放,把多拿錢的市民慌亂的眼神、緊張的表情展示給觀眾,分明是對別人的不尊重。由此看來,記者的素質真讓人“深表憂慮”。
其二,凡是退回錢的人,在被告知真相后,只是笑笑,接受了獎品福娃,離去了。沒有一個人反過來質問記者,你有什么權利、有什么資格這樣“考驗”我?
你這不是拿我找樂兒嗎?——這才是一種素質,一種維護自己權益和尊嚴的素質,可惜,我們沒有看到這種素質。
看來,對我們的素質“深表憂慮”不是妄言啊。
【“雜文專版擷英”欄目作品選自2007年9月27日、10月11日、8月30日《都市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