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玩就是追求活在工作和條條框框之外。自助游最吸引我的,可能就是那種‘在路上的狀態(tài)?!蔽視_始想:“我是誰?我怎么會在這里?”
明茂軍,網(wǎng)名“韋銅錘”,31歲,建筑設(shè)計師,著名戶外活動網(wǎng)站“綠野”的基金管理員,戶外運動版版主。
旅游是明茂軍的最大業(yè)余愛好,但他不會發(fā)展成專業(yè)登山運動員。他喜愛旅游,但不會因此放棄工作,更不想與家庭沖突:旅行只是他正常生活的一部分。
中國新聞周刊:綠野中像你這樣的人有多少?
明茂軍:綠野成立6年多了,現(xiàn)在有10萬多注冊者,北京地區(qū)有5萬多人。以前調(diào)查過,綠野會員的第一大群體是IT從業(yè)者,這個行業(yè)的人觸網(wǎng)比較早,也有出游的經(jīng)濟基礎(chǔ),此外也可能因為這個行業(yè)壓力比較大,更需要出游放松。
從年齡上,驢友們主要是22歲到28歲,多是單身。像我現(xiàn)在這樣已婚而沒有淡出的驢友好像并不多。
中國新聞周刊:你還參加旅游團嗎?
明茂軍:每年單位要組織一次旅游,這種跟團旅游我也參加,去過海南、西柏坡、山海關(guān)。感覺只有兩個字:很爛。吃的都是份飯,不是當?shù)靥厣兜篮芷胀?,大部分時間都在趕路、跟景點合影。我個人的看法是,出去玩就是追求活在工作和條條框框之外,跟團玩有什么意思?
中國新聞周刊:旅游會占用你多大的精力?
明茂軍:我大概60%的業(yè)余時間用在旅游上,每年三個長假,用一個回家陪父母,其他兩個去出游。自助游的準備工作確實是一件很費體力和腦力的事情,你要查地圖,設(shè)計路線,“衣食住行”都得自己準備。假如要進行穿越和攀登,還要準備帳篷,繩索等等裝備。平日還要跑步、拉練、打球等,進行體能上的儲備,同時要和隊友進行磨合和交流。爬一個雪山至少需要準備半年。而一般的長線活動,準備時間在兩周左右。旅游回來以后,老驢友經(jīng)常會為后來的人設(shè)計一份有趣又省錢的旅行攻略,既給他人提供方便,又挺有成就感。
中國新聞周刊:這種旅游是不是很花錢?
明茂軍:2003年我去西藏,從五一到5月28日,28天花了5500元,也就是一臺電腦的錢,這比跟團要便宜得多。而那種周末的短線旅游,比如去小五臺山、司馬臺等等,都只花幾百塊錢,少買一件衣服就省出來了。錢是賺不完的,掙錢也是為了用,讓自己快樂就好。
中國新聞周刊:可是你單位的領(lǐng)導(dǎo)會不會擔心,你越玩越不愛上班了?
明茂軍:經(jīng)常出去旅游,人們的心態(tài)可能會發(fā)生一些變化。有部分人就越發(fā)地討厭上班,不過我還是很喜歡現(xiàn)在的工作,我在工作當中也可以獲得滿足感,正如出去旅游會從中獲得某種滿足感一樣,何況不工作哪來的錢去旅游呢?
自助游最吸引我的,可能就是那種“在路上”的狀態(tài)。有時在一些長線旅行(比如那次二十多天的西藏之行)的最后幾天,玩到后面已經(jīng)不想玩了,突然想回歸工作,回歸日常生活,你會開始想:“我是誰?我怎么會在這里?”這些都是難得的體驗。可以說,出門旅行讓你跳出你原來的環(huán)境,是一種認識自我,舒緩心情,放松自己的過程。
中國新聞周刊:那么,假如不工作就可以旅游你還會工作嗎?
明茂軍:如果這樣,我恐怕會選擇不工作或者至少不如此忙碌的工作。我希望能在45歲之前退休,在沒有后顧之憂的情況下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買一輛房車四海為家,那種“依維柯”改成的房車,也就20萬上下。然后把北京的房子租出去,春天出門旅游,冬天回來過冬……
中國新聞周刊:家里人怎么看待你這種愛好?
明茂軍:父母的態(tài)度是不反對也不支持,對我的惟一要求就是要注意安全。妻子也是驢友,每次都跟我一起去玩。
中國新聞周刊:有小孩以后,到退休之前,你會不會暫時淡出這個圈子?
明茂軍:有小孩不影響旅游。很多外國人出門遠足都背著孩子,我已去看過背小孩那種背包,我很想背著孩子出去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