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世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幾乎每位統(tǒng)帥都在地下建有自己的混凝土堡壘,像希特勒、斯大林、丘吉爾、艾森豪威爾……他們的每一座工事,不僅折射出國家的工程經(jīng)濟能量,而且能反射出統(tǒng)治者的個性和世界觀。
畏懼空襲的希特勒
在距離柏林20公里的溫斯多夫鎮(zhèn)一片密密的松林里,隱藏著被稱作“沃爾弗尚采”的原希特勒的戰(zhàn)地大本營。數(shù)米厚的覆蓋防爆層說明,“沃爾弗尚采”的駐守者最恐懼的是來自上空的襲擊,他們只怕上空。因此希特勒、博爾曼、希姆萊、戈培爾、戈林等人的掩蔽體是由交替的專門的防空護艙組成,并以強大火力保護。
“沃爾弗尚采”是個擁有80套結構的不甚寬大的林木地段,其中有7處重型的護艙,幾處中型的,數(shù)十處輕型的,稱之為“棚子”?!芭镒印笔腔炷两Y構的一層建筑,用鋼鐵閘板開啟,重型結構基本上為了防護空中襲擊。但其體積相當大,寬30米,長50米,高20米,墻的厚度為4-6米,棚頂厚度6~8米,室內(nèi)為木間壁,頂棚由裝甲板加蓋。重型護艙的頂蓋有坡型豎邊——當空中投彈命中時,頂蓋有反彈功能。為使掩護接近天然,護艙之前栽植了許多大樹,頂棚還有草坪覆蓋。其實,根據(jù)專家們的創(chuàng)意,這些工事可以經(jīng)得住任何空襲轟炸,人也不必離開大廳。
斯大林的混凝土降落傘
斯大林的護艙設計構思是依據(jù)托爾斯泰的幻想小說《加加林:工程師的夸張》而發(fā)展延伸的。不過托爾斯泰在1926年寫作小說時無論如何也不曾預見,同樣的礦井會在15年之后在薩馬拉幾乎緊挨著他度過童年、少年時代的宅子旁邊挖掘。
斯大林礦井的底層點,在地表面以下37米的深度。一位美國人稱其為“倒插在地下深處的12層摩天大樓。”從坑里挖出的泥土,共用了7500車次運出2.5萬多立方米。因為施工時為寒冬季節(jié),從全市運來保溫材料,營造巨型暖罐,以保證生產(chǎn)出“特殊材料”。為達到絕對密封的程度,鑄鐵弓板的接頭都用沿線填縫,真堪稱是“百年大計”的建造法。一級避彈壕在建筑文證上美其名曰為“斯大林護艙”,它用5米厚的混凝土整塊石料砌成,可承受2噸重的炸彈襲擊。
在薩馬拉國立文化藝術學院里,步入正門向右拐,那兒有一道門,很不起眼,是清掃員放水桶和拖把的地方,可它正是通向秘密地下護艙的門。
拉開神秘的門,便走進上層平臺,從這里乘電梯下去。降到14米深的井下,它與橫向長廊樓層相連接,這里集中了生活保障機組以及護艙的輔助機件,必要時,其上部樓層用厚實的鋼制密封門加蓋,它可以承受住每平方米10噸的負載。在通往備用出口的走廊中間,有進護艙主室的入口,一個豎向的防彈筒柱,降至地深23米。
走下第192級臺階,就到了最深的一層,在腳下烏光燈的照射下,踏進最為神秘的斯大林休息室——一處高框架的空間,高4米以上,是按照克里姆林宮的辦公室風格建造的。
在室內(nèi)的角落有一扇橡木制的門,哪里也不通,拉開之后是混凝土墻面。這扇假門有什么用處呢?沒有人知道。據(jù)說,此類假門在斯大林的克里姆林宮辦公室里也有。
這里會議室的空間相當寬綽,桌子按T字型擺開,單獨備有記錄員的長方桌。斯大林的轉椅后面是一張1941年末各戰(zhàn)線的戰(zhàn)略大地圖。
瀏覽大廳,會讓你完完全全沉溺于身處克里姆林宮的體驗中。會議室的拱頂仿效了莫斯科地鐵車站的穹頂,并帶有扇型壁畫(按建筑師的立意,這象征著降落傘的吊繩)在地下37米深處的政府官員們,體味到身在混凝土“降落傘”之下最可靠的那種安全感覺。
“我將在這里指揮作戰(zhàn)”
丘吉爾的隱蔽所位于倫敦市中心。與希特勒的鋼筋混凝土巨坑和斯大林的薩馬拉地下工事相比,丘吉爾的隱蔽所恐怕只要一枚500公斤的炸彈,就會把不列顛的軍事智囊團埋葬在廢墟中。
有關國家領導及其司令部需要地下掩蔽工事一事,是1938年夏季在倫敦談及磋商的。秋季,慕尼黑危機爆發(fā)之后,英國人在這方面邁出了第一步。
1940年5月,英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前一周,在恰爾茲國王街的一間地下室 ,舉行了不列顛軍事戰(zhàn)略第一次會議,也就是丘吉爾聲稱:“我將在這里指揮作戰(zhàn)。”敦刻爾克失敗之后,丘吉爾意識到歐洲戰(zhàn)役的持久性。7月份,他牢牢地在第65號A護艙內(nèi)安營扎寨。英國人絕不神化自己的民族英雄,多方強調(diào)他的凡人屬性,因此丘吉爾的床榻旁邊放著一件東西——一只陶制的夜壺,在紀念性的宅室里一直被保留了下來。
“軍事辦公室”的設計酷似戰(zhàn)艦艙室的布局——沿側舷各門開向走廊,走廊在“艦尾”和“艦頭”,呈現(xiàn)彎道形狀。首相的居室與地圖室相鄰,門后則是一派司令部的繁忙景況:腳步聲、匯報聲、電話聲、電報聲連續(xù)不斷,當年的英國智囊團即在此處忙碌。
“為了你們的明天,我們獻出了自己的今天。”
作為西歐盟軍派遣軍最高司令,艾森豪威爾駐在馬耳他。1943年,他在這里也指揮過盟軍在西西里的登陸行動。當時德軍出動轟炸機企圖炸毀“艾森豪威爾的護艙”——轟炸機有時一天5次飛此。城市的2/3已被夷為平地。
然而炸彈絲毫無損于巖石下的掩蔽所。不知為何,最常命中的總是歌劇院,其殘墻斷柱至今仍堆在首都市中心,作為生動的戰(zhàn)爭備忘錄。
讓人很難相信的是,歌劇院旁邊不遠的陡坡綠茵小花園,竟然就是艾森豪威爾秘密護艙的頂棚。
假如人們從花壇走過,靠近斷裂的隔離鑄鐵攔網(wǎng),就可以發(fā)現(xiàn)在巖石墻上有樓外電梯支架的痕跡,這部電梯是升降高級長官到峽谷底的。在那個狹小的井院里,有一個入口通往司令部的掩蔽部。
現(xiàn)在要想降落到那里,就不得不從側面沿陡峭的拉瓦列塔小街繞過巖石,穿過中世紀陵堡的拱廊,來到安裝著設備的峽谷最底層。進入黑暗入口后,很難相信在上面有馬耳他耀眼的陽光在沐浴四方,而里面卻陰濕晦暗。一折疊床緊靠在石砌的冷墻上,那是當年地下哨兵的臥鋪。黯淡的燈光把人們逐漸引向深層,經(jīng)過低矮的走廊過道門后,終于來到最后的一道裝甲密封門,然后踏進一間真正舒適的有光照的大廳。在其后面是寬寬的走廊和鋼制的階梯,引向作戰(zhàn)狀態(tài)的廳室。這里的拱頂很高,高達4米,一個隔間用作車庫,內(nèi)有一輛備而待發(fā)的吉普車,從護艙有直達地表的出口。
在艾森豪威爾的護艙出口處,有一塊牌子上這樣寫著:“離開此地時要記?。簽榱四銈兊拿魈?,我們獻出了自己的今天?!?/p>
(寒江雪摘)
(短信代碼:070838)